词语释义
气势
(1) 人或事物 表现出来的力量、威势
词语解释
指军队的士气和威势。
《韩诗外传》卷三:“勇猛强武,气势自御。”《淮南子·兵略训》:“兵有三势……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厉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诚积踰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 元 无名氏 《衣袄车》第二折:“灿灿银盔气势强,珊珊铁鎧带寒霜。”
指声势。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一》:“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於世者,谓之游侠。”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六:“上乃命进輦,既至,登北城门楼,张黄龙旗。城下将士皆呼万岁,气势百倍。”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苑家口》:“一河承受诸水,气势愤激,流沫盘涡,涛声冲撞。”
气概,勇力。
《鬼谷子·飞箝》:“用之於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东观汉记·盖延传》:“﹝ 延 ﹞身长八尺,弯弓三百斤,以气势闻。” 元 无名氏 《小尉迟》第一折:“你道十八般武艺都晓通,卖弄你智量高,气势雄,你小可如 刘黑闥 、 王世充 。”
气焰,权势。
宋 司马光 《请自择台谏札子》:“且条例司之害民, 吕惠卿 之姦邪,天下之人谁不知之?独陛下与 王安石 未之寤耳。岂可更为之黜逐台諫,以长其威福,成其气势,臣窃为陛下寒心。”《三国志平话》卷上:“﹝ 曹操 ﹞见 董卓 气势欺人,越有不忿之心。” 王先谦 《孙子馀凌半叔哀辞》:“用事者多贵游公卿之弟,与夫突梯滑稽窥时赴势之士,鲜衣怒马,气势烜赫。”
气象,气派。
《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既有仁圣之明,气势形体,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敌。” 宋 王安石 《和钱学士喜雪》:“閶闔与风生气势, 常娥 交月借光辉。” 清 侯方域 《豫省试策四》:“中原之水,皆散而无统,弱而无力,其气势无有能相挟相属,会同而入于海者。” 叶圣陶 《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指诗文的气韵或格调。
宋 陆游 《再跋<皇甫先生文集>后》:“ 司空表圣 论诗有曰:‘愚尝览 韩吏部 诗,其驱驾气势,掀雷决电。’”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高蟾》:“诗体则气势雄伟,态度谐远。”
指品质,功效。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种椒》:“案今 青州 有 蜀 椒种……香、形、色与 蜀 椒不殊,气势微弱耳。”
引证解释
⒈ 指军队的士气和威势。
引《韩诗外传》卷三:“勇猛强武,气势自御。”
《淮南子·兵略训》:“兵有三势……有气势,有地势,有因势。将充勇而轻敌,卒果敢而乐战。三军之众,百万之师,志厉青云,气如飘风,声如雷霆,诚积踰而威加敌人,此谓气势。”
元无名氏《衣袄车》第二折:“灿灿银盔气势强,珊珊铁鎧带寒霜。”
⒉ 指声势。
引汉荀悦《汉纪·武帝纪一》:“立气势,作威福,结私交,以立强於世者,谓之游侠。”
宋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六:“上乃命进輦,既至,登北城门楼,张黄龙旗。城下将士皆呼万岁,气势百倍。”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苑家口》:“一河承受诸水,气势愤激,流沫盘涡,涛声冲撞。”
⒊ 气概,勇力。
引《鬼谷子·飞箝》:“用之於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
《东观汉记·盖延传》:“﹝延﹞身长八尺,弯弓三百斤,以气势闻。”
元无名氏《小尉迟》第一折:“你道十八般武艺都晓通,卖弄你智量高,气势雄,你小可如刘黑闥、王世充。”
⒋ 气焰,权势。
引宋司马光《请自择台谏札子》:“且条例司之害民, 吕惠卿之姦邪,天下之人谁不知之?独陛下与王安石未之寤耳。岂可更为之黜逐台諫,以长其威福,成其气势,臣窃为陛下寒心。”
《三国志平话》卷上:“﹝曹操﹞见董卓气势欺人,越有不忿之心。”
王先谦《孙子馀凌半叔哀辞》:“用事者多贵游公卿之弟,与夫突梯滑稽窥时赴势之士,鲜衣怒马,气势烜赫。”
⒌ 气象,气派。
引《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帝既有仁圣之明,气势形体,天然之姿,固非人之敌。”
宋王安石《和钱学士喜雪》:“閶闔与风生气势, 常娥交月借光辉。”
清侯方域《豫省试策四》:“中原之水,皆散而无统,弱而无力,其气势无有能相挟相属,会同而入于海者。”
叶圣陶《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在洞口抬头望,山相当高,突兀森郁,很有气势。”
⒍ 指诗文的气韵或格调。
引宋陆游《再跋<皇甫先生文集>后》:“司空表圣论诗有曰:‘愚尝览韩吏部诗,其驱驾气势,掀雷决电。’”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高蟾》:“诗体则气势雄伟,态度谐远。”
⒎ 指品质,功效。
引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种椒》:“案今青州有蜀椒种……香、形、色与蜀椒不殊,气势微弱耳。”
气势的国语词典
军队军容壮盛。
如:「孟子的文章一向以气势雄伟、议论赅博著称。」
气势的网络释义
气势
气势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2) 同本义
气,云气也。——《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礼记·月令》
地有气。——《考工记·总目》
望其气。——《史记·项羽本纪》
此天子气也。
窗以达气。——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气朔(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气祲(古代泛指据以占卜吉凶的云气);气纬(指云气星象);气晕(日、月四周所生的晕气)
(4) 气体的通称 。既没有独立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而趋向无限膨胀的流体。如:气蚀。又指天然气。如:气田
(5) 空气
气谓嘘吸出入者。——《礼记·祭义》注
(6) 又如:气球(一种供游戏用的足球,用皮革制成,内充空气)
(7) 气象
故在天为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注:“谓风热温燥寒。”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
山气日夕佳。——晋· 陶渊明《饮酒》诗
春气动。——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节气;节候 。如:气序(节气;季气;气候);气和(气候调和);气劲(气候寒冽)
(9) 气味
香气环旋。——唐· 李朝威《柳毅传》
恶气袭衣裙。——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与饮食之气相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气子(气味);气韵
(11) 呼吸;气息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李广苏建传》
缢即气绝。——清· 方苞《狱中杂记》
启时气绝。——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气命(性命);气歇(缓一口气);气疾(呼吸系统疾病);气凑(呼吸急促)
(13) 声气,语气 。如:气长(理直气壮);气拍(醒木;惊堂木);气竭声嘶(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14) 景象;气氛
以达秋气。——《礼记·月令》
(15) 指社会风气和习俗 。如:气土(犹风土);气尚(风尚,气节);气俗(风气习俗);气脉(风气,习俗);气习(风气习俗)
(16) 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 。如:气秀(气质优美);气昏(气昏混浊);气品(指万物);气习(气质,习性);气孱(气质虚弱)
(17) 气运 。如:气脉(犹气运)
(18) 指人的元气
气者,体之充也。——《孟子》
气母(元气的本原)
(19) 指精神状态,情绪
恢弘志气。——诸葛亮《出师表》
敢以矜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其气浩然。——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气叹(泄气);气不忿(不甘心;不服气);气不愤(气不忿);气合(意气相投);气志(指精神、意志)
(20) 气派;气概 。如:气色(气势;气派);气性(气势;威风);气傲(气高;意气高傲)
(21) 义气 。如:气谊(情谊;交情);气侠(义气豪侠);气义(义气;情谊)
(22) 气焰;权势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
以厉其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豪民气尽。——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气沮(气势衰弱);气魄(气势)
(23) 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气势 。如:气格(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气习(诗文的风格)
(24) 作风;习气 。如:气重(气性大);气信(意气)
(25) 中医学术语。指脉气和营卫
五气、五声、五色。——《周礼·疾医》。注:“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气疫(谓染疫气而得病);气脉(血气与脉息)
(26) 指效力,作用 。如:气业(功业)
(27) 通“器”。用具,工具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礼记·乐记》
动词
(1) 使生气;使气恼 。如:气人;他故意气她一下
(2) 愤怒;气恼;生气 。如:气闹(气恼;恼怒);气蛊(气恼);气寒(气恼至极点);气不舍(生气不过);气虎虎(气愤);气狠狠(形容生气发狠的样子)
(3) 通“乞”。向人求讨
是若人气。——《墨子·非儒下》
后缀
(2) 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样子” 。如:秀气,俊气,美气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5 [宝安腔] hi5 [台湾四县腔] hi5 ki5 [陆丰腔] hi5 [海陆丰腔] hi5 ki5
◎ 潮州话:k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氣 | 去旣 | 溪 | 微開 | 去聲 | 未 | 開口三等 | 微 | 止 | khioih/qioy | kʰĭə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力,埶(
)声。本义:权力;权势)(2) 同本义
富者得势益彰,失势则客无所之。——《史记·货殖列传序》
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明史·海瑞传》
(3) 又如:势家(有权势的豪家大族);失势(失去权势);权势(权柄和势力);势子(趋炎附势的人);势利(权势和利益);势任(掌握权势的重要职位);势利场(争权夺利的地方)
(4) 力量;威力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秦。—— 宋· 苏洵《六国论》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资治通鉴》
(5) 又如:声势(声威和气势);势耀(势力威望);势倾人主(威风势力压倒了皇帝);势派(气势;气派)
(6) 形势;情势
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汉· 贾谊《过秦论》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7) 又如:势促(形势所迫);势面(世面);势穷力屈(形势窘迫,力量衰竭);大势所趋;守势;势胜(形势优越)
(8) 姿态
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9) 又如:装腔作势
(10) 形状;样式;架式
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虞初新志·魏学洢·核舟记》
(11) 又如:势相
模样(样子);势况(样子,模样);势沙(势杀、势煞、势霎。样子;模样);势样(样子;姿势)
(12) 自然界或物体的形貌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3) 人及动物的睾丸
淫者割其势。——《晋书·刑法志》
(14) 又如:势不知有无(忘乎所以;由于过度兴奋而忘记了一切。势:指男子生殖器)
(15) 物理学名词 。亦称“位”。根据它可以算出在某范围内任一点的强度或速度的不同函数中的任一函数
(16) 势头;趋势;时机
三保见敌势可乘,急挥帜。——《清稗类钞·战事类》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庙之中。——《史记·项羽纪赞》
(17) 又如:势如破竹
(18)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s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