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笠
繁体
氈笠
注音
ㄓㄢ ㄌ一ˋ
词语释义
亦作'毡笠'。
毡制的笠帽。
词语解释
亦作“氊笠”。毡制的笠帽。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元旦朝会》:“ 于闐 皆小金花氊笠、金丝战袍、束带,并妻男同来。”《初刻拍案惊奇》卷三:“﹝ 东山 ﹞瞧到北面左手那一人,毡笠儿垂下,遮着脸不甚分明。” 章炳麟 《訄书·订礼俗》:“婴络以效桑门,絳绳以被氊笠。”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氊笠”。毡制的笠帽。
引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元旦朝会》:“于闐皆小金花氊笠、金丝战袍、束带,并妻男同来。”
《初刻拍案惊奇》卷三:“﹝东山﹞瞧到北面左手那一人,毡笠儿垂下,遮着脸不甚分明。”
章炳麟《訄书·订礼俗》:“婴络以效桑门,絳绳以被氊笠。”
毡笠的国语词典
毡制的笠帽。《初刻拍案惊奇.卷四》:「行了几里,只见途间一人,头带毡笠,身背皮囊,满身灰尘,是个惯走长路的模样。」也作「毡笠儿」、「毡笠子」。
毡笠的网络释义
毡笠
毡笠造句
密令军士,每人各束草人一个,头戴毡笠,身披蓑衣,每一个用长绳一条系着。
不自禁地,定海隐隐觉得,眼前的这个剑招出神入化的青衫少年,与月前他在东荒万碑塔葬所见的那名神秘的毡笠人,无论神态动作竟都异常地相似。
钦宗出发时,被迫头戴毡笠,身穿青布衣,骑着黑马,由金人随押,一副失魂落魄的样子,不但受尽旅途风霜之苦,还备受金军的侮辱。
至于守城的物资,由于毡笠的吸箭功效,也由于节约使用,箭支到现在都还很充裕,除每个兄弟身上都带着百来支箭支外,库存还有近十万支。
牛大力走近了些,见一位身穿蓑衣、头戴毡笠的老汉坐在船尾垂钓。
公孙羽突然大喜过望,终于从对方的声音中判断出,来人正是那个在悦来客栈独酌自饮的毡笠人。
毡笠人冷冷地扫视了一圈众人,蓦地一字一句道“佛门弃徒药师琉璃光佛陀。
柴进叫林冲下了马,脱去打猎的衣服,却穿上庄客带来的自己衣裳,系了腰刀,戴上红缨毡笠,背上包里,提了衮刀,相辞柴进,拜别了便行。
只是,他身后跟着的那些神秘人此刻赫然锐减了不少,只剩下寥寥几人,但他们头上的毡笠却依旧未被除去。
青年这一下敲山震虎果真骇住了周围一众起初对他虎视眈眈的赤膊莽客,保留毡笠扣在头顶裹住了大半容貌,青年以两指夹起桌上的水杯怔怔出神。
京城内近日有衣装杂以外裔形制之人,以戴毡笠子,着战袍,系番束带之类。
号手的装备也不错,有红毡笠、红褡护、绿衣、鞋袜,持小铜角。
而他之所以不刻意去隐藏自己的身份,只带了一顶毡笠便一路到了济宁,其实也只是想引出逍遥子。
翠翘见那马夫青褶裰,毡笠,携伞同行。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毛,占声。本义:加工羊毛或其他动物毛而成的块片状材料) 同本义
氈,撚毛也。——《说文》
共其毳毛为毡,以待邦事。——《周礼·天官·掌皮》
(2) 又如:毡单(毡垫);毡布(指毛织成的布);毡车(以毛毡为篷的车子);毡衫(毡制的衣衫);毡屋(即毡帐);毡席(毡制的铺垫用具);毡帽(毡制的帽子);毡毯(毛毡制成的毯子)
英文翻译
felt; rug, carpet
方言集汇
◎ 粤语:zin1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立声。本义:笠帽,用竹箬或棕皮等编制而成)
(2) 同本义,也叫“斗笠”
笠,簦无柄也。——《说文》
簦谓之笠。——《广雅》
何蓑何笠。——《诗·小雅·无羊》
台笠缁撮。——《诗·小雅·都人士》
(3) 又如:笠子(箬笠);笠蓑(斗笠与蓑衣);笠毂(古代撑在兵车上的笠帽);笠檐(指笠帽周围下覆冒出的部分)
(4) 关家禽的笼子 。如:鸡笠;鸭笠
(5) 用竹篾编成的笠形覆盖物 。如:笠盖;笠覆
英文翻译
bamboo hat; bamboo covering
方言集汇
◎ 粤语:lap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ip7 lep7 [海陆丰腔] lip7 lep7 lit7 [梅县腔] lip7 [沙头角腔] lip7 lap7 [宝安腔] lip7 [陆丰腔] lip7 [东莞腔] lip7 [台湾四县腔] lip7 lep7 lit7 [客语拼音字汇] lib5
◎ 潮州话:loih8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ip7 lep7 [海陆丰腔] lip7 lep7 lit7 [梅县腔] lip7 [沙头角腔] lip7 lap7 [宝安腔] lip7 [陆丰腔] lip7 [东莞腔] lip7 [台湾四县腔] lip7 lep7 lit7 [客语拼音字汇] lib5
◎ 潮州话:loih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六緝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立 | 力入 | 來 | 緝A | 入聲 | 緝 | 開口三等 | 侵A | 深 | lip | lĭĕ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