殴蛇

ōu shé [ ou she]
繁体 毆蛇
注音 ㄡ ㄕㄜˊ

词语释义

1.春秋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

词语解释

  1. 春秋 鲁国 地名。在今 山东省 宁阳县 东北。

    《公羊传·桓公十二年》:“盟于 殴蛇 。” 陆德明 释文:“殴,丘于反,又音曲后反。蛇音移,又音池。”《左传》作“曲池”。

引证解释

⒈ 春秋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左传》作“曲池”。

《公羊传·桓公十二年》:“盟于殴蛇。”
陆德明释文:“殴,丘于反,又音曲后反。蛇音移,又音池。”

殴蛇的网络释义

殴蛇

  • 在今 山东省 宁阳县 东北。《公羊传·桓公十二年》:“盟于 殴蛇 。” 陆德明 释文:“殴,丘于反,又音曲后反。蛇音移,又音池。”《左传》作“曲池”。
  • 汉字详情

    ōu [ou]
    部首: 433
    笔画: 8
    五笔: AQMC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KHNE
    四角: 777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殳,区( ōu)声。殳( shū),古代兵器,用以撞击。本义:打击,捶击)

    (2) 同本义

    殴,捶击物也。——《说文》

    后数复殴伤郎。——《汉书·梁王襄传》

    或至相殴。——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3) 又如:殴曳(殴打拖曳);殴仗(以仗殴打);殴逐(殴打追逐);殴伤(殴斗致伤,打伤);殴击(殴打);殴骂(打骂);殴挞(殴打,鞭挞)

    (4) 同“怄”。气恼

    杨志骂道:“这畜生不殴死俺,只是打便了。”——《水浒传》

    (5) 假借为“驱”。驱赶

    以弓矢殴乌鸢。——《唐石经《周礼·夏官·射乌氏》

    殴除群厉。——张衡《东京赋》

    英文翻译

    beat, fight with fists, hit

    方言集汇

    ◎ 粤语:au2
    ◎ 潮州话:au1

    宋本广韵

    shé,yí [she,yi]
    部首: 603
    笔画: 11
    五笔: JPX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LIJP
    四角: 53112

    详细解释

    shé

    名词

    (1) (形声。从虫,它声。本写作“它”。甲骨文字形,是象形字。本义:一种爬行动物)

    (2) 同本义

    蛇,它或从虫。——《说文》

    蛇乘龙。——《左传·襄公二十八年》。注:“蛇,元武之宿,虚危之星。”

    为虺弗摧,为蛇将若何?——《国语·吴语》。注:“虺小蛇大也。

    龙蛇之孽。——《洪紀·五行志》。注:“蛇龙之类也。”

    龙首其中蛇交。——《仪礼·乡射礼记》

    维虺维蛇。——《诗·小雅·斯干》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蛇豕(比喻贪婪残暴的人);蛇虺(喻指阴狠毒辣的人);蛇食(像蛇吃东西一般地吞食);蛇蜕(蛇所脱下的皮);蛇解(即蛇脱皮);蛇入鼠出(比喻行动隐秘);蛇行鼠步(形容胆小谨慎);蛇盘鬼附(比喻相互勾结);蛇蟠蚓结(比喻互相勾结);蛇心佛口(喻指假冒伪善、内心狠毒而表面和善);蛇雀之报(自述感恩图报的词语。即视己为蛇、雀而报恩)

    (4) 象征国君、君子等

    有蛇自泉宫出,入于国,如先君之数。——《左传》

    (5) 十二生肖之一,配地支的“巳” 。如:蛇年(即巳年)

    形容词

    (1) 形状像蛇的;似蛇状的 。如:蛇弓(弓名);蛇丹(中医病名。皮肤上潮红疱疹簇集,形成带状如蛇,因名蛇丹);蛇矛(古兵器名。状如蛇的长矛)

    (2) 另见

    (1) ——见“委蛇”( wēiyí)

    (2) 另见 shé

    英文翻译

    snake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se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a2 ji2 [梅县腔] sha2 [海陆丰腔] sha2 ri2 [东莞腔] sa2 [沙头角腔] sa2 [陆丰腔] sha3 [客英字典] sha2 ji5 [宝安腔] sa2 [客语拼音字汇] sa2 y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弋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jĭeje

    殴蛇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