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忒耳佩

ōu tuī ěr pèi [ou tui er pei]

词语释义

欧忒耳佩(古希腊语:Εὐτέρπη)希腊神话中司抒情诗的缪斯。她的名字来自希腊语词根Εὐ和τέρπ-εω,合起来就是“令人快乐”的意思。

汉字详情

ōu [ou]
部首: 427
笔画: 8
五笔: AQQW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SKNO
四角: 77782

详细解释

动词

(1) 通“讴”。歌唱

百姓欧歌。——《隶释·三公山碑》

(2) 又如:欧歌(讴歌,歌颂)

(3) 同“驱”

或导之以德教,或欧之以法令。。——《大戴礼·礼察》

(4) 驱使;疾行 。如:欧牛马

(5) 通“殴”。殴打

(老父)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良鄂然,欲欧之。——《汉书·张良传》

名词

(1) 通“区” 。如:欧隅(房屋的角落)

(2) 通“瓯”。种族名 。如:欧人(古越族的一支);亦为地名。如:欧越(即瓯越。古越人聚居之地)

(3) 欧罗巴洲的简称 。如:欧人(欧洲人);欧美(欧洲与美洲。泛指西方国家)

(4) 欧姆的简称

(5) 姓

英文翻译

translit.: Europe; ohm;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au1 ngau1
◎ 潮州话:au1

宋本广韵

tè,tuī [te,tui]
部首: 440
笔画: 7
五笔: ANI
仓颉: XXIPP
四角: 433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心,弋( )声。本义:差误) 同本义 (侧重不符合客观实际)

忒,更也。——《说文》

忒,差也。——《广雅》

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易·豫》

春秋匪解,享祀不忒。——《诗·鲁颂·閟宫》

淑人君子,其仪不忒。——《诗·曹风·鸤鸠》

忒,差也。——《广雅·释诂四》

昊天不忒。——《诗·大雅·抑》

常德不忒。——《老子》第二十八章

(2) 又如:差忒(差错)

副词

(1) 太,过于 。如:忒杀(忒煞。太甚,过于)

(2) 另见 tuī

tuī

副词

(1) 〈方〉∶太 。如:人忒多;风忒大;这房子忒小

(2) 另见

英文翻译

excessive; too; very-usually of objectionable things; to err; to mistake; changeable

方言集汇

◎ 粤语:tik1
◎ 客家话:[陆丰腔] tet7 [客英字典] tit7 [宝安腔] tit7 tet7 [梅县腔] tiet7 tiet8 [客语拼音字汇] ted5 [沙头角腔] tit8 [海陆丰腔] tet7 tit7 tiet7 [台湾四县腔] tet7 tit7 tie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二十五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德德開入聲開口一等thoktʰək
ěr [er]
部首: 605
笔画: 6
五笔: BGHG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S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2) 同本义

耳,主听也。——《说文》

耳者,肾之候。——《白虎通·情性》

耳者,心之候。——《春秋·元命苞》

耳目者,心思之助也。——《鬼谷子·权篇》

坎为耳。——《易·说卦》

忠言逆耳利于行。——明· 刘基《苦斋记》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耳目官(指耳、目两种器官);耳斡儿(亦作“耳挖子”。掏耳垢的小勺,另一头有尖头);耳朵垂子(借指耳窝);耳根厢(耳边);耳顺(六十岁)

(4) 听觉,听力 。如:耳识,耳性(记性);耳重(重听。耳朵听觉不灵敏);

(5) 耳状的东西 。如:索耳;吊耳;木耳;银耳;虎耳草;耳杯(两侧有便于拿取的耳提的杯子)

(6) 谷物在雨淋后所生的芽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父无消息。——杜甫《秋雨叹三首》

(7) 位置在两旁的如:耳门;耳房

动词

(1) 听到,听说 。如:耳食之学(传闻中得到的浮浅知识);耳顽(听不进去);耳生(听来生疏);耳决(犹耳闻)

(2) 附耳而语 。如:耳言(犹耳语);耳报(暗中报告,私下传言);耳提面命(当面讲,甚至揪着耳朵讲。比喻教导得殷勤恳切)

(3) 通“佴”。退后,居次

人自为种而天下耳。——《庄子·天运》

(1) 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罢了”

技止此耳。——唐· 柳宗元《三戒》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子曰∶“二三子! 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论语·阳货》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三十里耳。——《史记》

(2) 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如同“矣”,相当于“了”、“啊”、“也”

田横,齐之壮士耳。——《资治通鉴》

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史记》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而”

故化成俗定,则为人臣者,主耳忘身,国而忘家,公耳忘私。——贾谊《治安策》

英文翻译

ear; merely, only; handle

方言集汇

◎ 粤语:ji5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3 [宝安腔] ngi3 [台湾四县腔] ngi3 [东莞腔] ngi3 [沙头角腔] gni3 [客英字典] ngi3 [梅县腔] ngi3 [陆丰腔] gni3 [客语拼音字汇] ng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而止上聲開口三等nʑĭənjix/riio
pèi [pei]
部首: 221
笔画: 8
五笔: WMG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HNB
四角: 272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人凡巾。本义: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

(2) 同本义

佩,大带佩也。——《说文》

青青子佩。——《诗·郑风·子衿》

共王之服玉佩玉。——《周礼·王府》。注:“王之所带者。”

遗余佩兮澧浦。——《楚辞·湘君》

(3) 又如:佩玖(作佩饰用的浅黑色美石);佩玦(有缺口的环形佩玉);佩珂(用黄黑色玉石制成的佩饰);佩衽(佩玉和衣襟)

(4) 姓

动词

(1) 佩带,把徽章、符号、手枪等戴在或挂在胸前、臂上、肩上或腰间

佩之金玦。——《左传·闵公二年》

古代君子,必佩玉。——《礼记·玉藻》

佩其象揥。——《诗·魏风·葛屦》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佩章(古代官员佩带的印章);佩巾(古代女子外出时系于腰左的拭巾);佩玉(古代系于衣带用作装饰的玉)

(3) 钦佩,敬仰

圣人行之,愚者佩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4) 携带,随身拿着

农夫佩其耒耜,工匠佩其斧斤。——《白虎通·衣裳》

杻阳之山,有兽名鹿蜀,佩之宜子孙。——《山海经·南山经》。注:“谓带其皮毛。”

(5) 又如:佩仰(钦佩和信仰);佩慰(钦佩欣慰);佩德勿谖(受到的恩情,永远不会忘记)

英文翻译

belt ornament, pendant; wear at waist, tie to the belt; respect

方言集汇

◎ 粤语:pui3
◎ 客家话:[宝安腔] pui5 [梅县腔] bi5 [台湾四县腔] pi5 pui5 [客英字典] pui5 [东莞腔] pui5 [客语拼音字汇] pi4 pui4 [海陆丰腔] poi5 pui5 [沙头角腔] pu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八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蒲昧去聲合口一等bʰuɒibuaih/buo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