橛笔
词语释义
谓秃笔。
词语解释
谓秃笔。
唐 李绰 《尚书故实》:“ 王僧虔 , 右军 之孙也。 齐高帝 尝问曰:‘卿书与我书孰优?’对曰:‘臣书人臣第一,陛下书帝王第一。’帝不悦。后尝以橛笔书,恐为帝所忌故也。”
引证解释
⒈ 谓秃笔。 唐李绰《尚书故实》:“王僧虔,右军之孙也。
引齐高帝尝问曰:‘卿书与我书孰优?’对曰:‘臣书人臣第一,陛下书帝王第一。’帝不悦。后尝以橛笔书,恐为帝所忌故也。”
橛笔的网络释义
橛笔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木橛子,短木桩
橜,弋也。从木,厥声。一曰门梱也。——《说文》
吾处也,若橜株驹。——《列子·黄帝》
作厥(橛)株拘。——《庄子·达生》。注:“凡竖木而短者,皆得曰 橜。”
苗高二三尺,每路打橛。——宋应星《天工开物》
(2) 又如:橛杙(木桩);橛眼(木桩插入地面留下的孔穴)
(3) 门中竖立以为限隔的短木 。如:橛机(谓门内。亦指“内室”)
(4) 树木或禾杆的残根 。如:橛株驹(树桩)
(5) 即马嚼子。马口中所衔的横木。后亦用金属制成 。如:橛饰(谓以宝物饰于马衔两端)
动词
(1) 犹翘起,鼓起 。如:橛头船(尖头小船);橛头(橛头船)
(2) 倒,颠仆 。如:橛痿(痿蹶)
(3) 折断
树本浅,根垓不深,未必橛也;飘风起,暴雨至,拔必先矣。——汉· 刘向《说苑》
(4) 通“撅”。敲,打击
以其皮为鼓,橛以雷兽之骨,声五百里,以咸天下。——《山海经·大荒东经·东海》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厥 | 居月 | 見 | 月合 | 入聲 | 月 | 合口三等 | 臻 | 元 | kĭuət | kyat/kvat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