撅笔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折毛之笔,秃笔。
唐 韦绚 《刘宾客嘉话录》:“ 王僧虔 , 右军 之孙也。 齐高祖 尝问曰:‘卿书与我书孰优?’对曰:‘陛下书,帝王第一;臣书,人臣第一。’帝不悦。尝以撅笔书,恐帝所忌故也。”
引证解释
⒈ 折毛之笔,秃笔。 唐韦绚《刘宾客嘉话录》:“王僧虔,右军之孙也。
引齐高祖尝问曰:‘卿书与我书孰优?’对曰:‘陛下书,帝王第一;臣书,人臣第一。’帝不悦。尝以撅笔书,恐帝所忌故也。”
撅笔的网络释义
撅笔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用手把东西拨在一起
撅,以手有所杷也。——《说文》
(2) 拔起
不涉不撅。——《礼记·内则》
草木根荄浅,未必撅也。飘风兴,暴雨坠,则撅必先矣。——《韩诗外传》
(3) 翘起,向上翘起 。如:撅丁(旧时妓院中的男帮工);撅着小嘴;撅着尾巴
(4) 断裂,折断 。如:撅笔(折毛之笔,秃筆);撅树枝
(5) 击,击败 。如:撅皇城,挝怨鼓(到皇城去击鼓鸣冤。犹言告御状);撅撒(败露)
形容词
倔强,彆拗 。如:撅巴(硬)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iet7 (kiet8) [客英字典] ket7 kiet7 [海陆丰腔] kiet7 (kiet8) [梅县腔] kiet7
◎ 潮州话:kiag4 (khiak)「潮州」kiêg4 (khiek 旧时:khiet)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厥 | 居月 | 見 | 月合 | 入聲 | 月 | 合口三等 | 臻 | 元 | kĭuət | kyat/kvat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