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脸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形容女子白里透红的美丽容颜。
《宣和遗事》前集:“一箇粉颈酥胸,一箇桃腮杏脸,天子观之私喜。”《全元散曲·普天乐·无题》曲:“柳眉顰翡翠弯,杏脸腻胭脂晕。”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庆诞》:“堪嘆,雪染云鬟,霞綃杏脸,朱颜去不回还。”《花月痕》第十五回:“﹝ 秋痕 ﹞云鬟不整,杏脸褪红,秋水凝波,春山蹙黛,娇怯怯的步下台阶。”
引证解释
⒈ 形容女子白里透红的美丽容颜。
引《宣和遗事》前集:“一箇粉颈酥胸,一箇桃腮杏脸,天子观之私喜。”
《全元散曲·普天乐·无题》曲:“柳眉顰翡翠弯,杏脸腻胭脂晕。”
元柯丹邱《荆钗记·庆诞》:“堪嘆,雪染云鬟,霞綃杏脸,朱颜去不回还。”
《花月痕》第十五回:“﹝秋痕﹞云鬟不整,杏脸褪红,秋水凝波,春山蹙黛,娇怯怯的步下台阶。”
杏脸的国语词典
形容女子美艳的容颜。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木名。杏树 。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宽卵形,花单性,白色或粉红色,果实圆形,成熟时黄红色,味酸甜
杏,杏果也。从木,可省声。——《说文》。按,尚省声。
五沃之土,其木宜杏。——《管子》
孔子游缁帷之林,坐杏坛之上。——《庄子》
桃李梅杏,楂梨姜桂。——《礼记·内则》
(2) 又如:杏苑(杏树园林;泛指新科进士游宴处);杏林(见杏田典故。以杏林代指良医,并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称颂医术高明);杏林得意(借指进士及第)
(3) 杏花
桃未芳菲杏未红,冲寒先喜笑东风。——《红楼梦》
(4) 又如:杏雨(杏花雨);杏腮(指杏花);杏装(杏花的装扮。指粉红色);杏殇(杏的花苞凋落。喻婴儿夭折);杏靥(指杏花)
(5) 杏仁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清明日忆诸弟》
(6) 又如:杏丹(方士以杏仁为主要原料所制的一种成药。传说食之能令人颜色美好);杏酪(杏仁粥。古代多为寒食节食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hen3 [沙头角腔] hen5 [客英字典] hen5 [台湾四县腔] hen5 [梅县腔] hen5 [海陆丰腔] hen6 [客语拼音字汇] hen4 [陆丰腔] hem6 [宝安腔] hen3
◎ 潮州话:hêng6(hĕng) [潮阳]kêng6(khĕ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杏 | 何梗 | 匣 | 庚二開 | 上聲 | 梗 | 開口二等 | 梗 | 庚 | ɣɐŋ | ghrangx/heank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佥(
)声。古代表示人的整个面部用“面”。“脸”字在魏晋时期才出现,只表示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口语中才用“脸”表示整个面部。本义:两颊的上部)(2) 同本义
蛾眉与曼脸,见此空愁人。——吴均《小垂手》
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白居易《昭君怨》
头圆筋骨紧,两脸明且光。——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
(3) 又如:脸蛋(脸的两旁部分);脸巴子(面颊);脸上(面颊之上)
(4) 脸面,人头的前部,包括下巴、嘴、鼻、颊、眼,且通常包括前额
脸波春傍窈娘堤。——白居易《天津桥》
你看你的脸…尽是血,我都不认识你了。——曹禺《雷雨》
(5) 又如:脸脑(面孔);脸帕(洗脸巾);脸道(脸面,面容);脸庞(脸面形状轮廓);脸谱;脸相;脸模子;脸貌。又指情面;面子
婆惜也不曾睡着,听得 宋江骂时,扭过身回道:“你不羞这脸!”——《水浒全传》
(6) 又如:没脸见人;赏脸;丢尽了脸
(7) 指某些物体的前部
东西房全是敞脸的,是存车的所在。——老舍《骆驼祥子》
(8) 又如:鞋脸;城门脸;脸戏儿(鞋面子);脸壳子(方言。喻指虚伪的表面);门脸儿(城门附近的地方;商店的门面)
(9) 脸色;脸上的表情
谁知你转背儿著他人也,又另是一样脸。——清· 吴骞《扶风传信录》
(10) 又如:急赤白脸(心里着急,脸色难看);哭丧着脸;涎着脸;绷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