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质

pǔ zhì [ pu zhi]
繁体 樸質
注音 ㄆㄨˇ ㄓˋ
词性 形容词

词语释义

朴质 pǔzhì

(1) 质朴本真而不加文饰的

simple and unadorned

词语解释

  1. 质朴纯真,不加文饰。

    《北史·郦道元传》:“ 道慎 弟 道约 ,字 善礼 ,朴质迟钝,颇爱琴书。” 宋 曾巩 《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人孰宜之,以夷易也;物孰诚之,以朴质也。”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田七郎》:“ 武 与语,言词朴质,大悦之。” 郭小川 《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诗:“我们为什么不能使我们的外表和心灵变得又纯洁又朴质。”

  2. 质朴,纯真,不矫饰。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於中野。”《陈书·傅縡传》:“朴质其心,行不言之教。” 明 陶宗仪 《辍耕录·贤母辞拾遗钞》:“﹝村人﹞拾得 至元 钞十五锭……顷间果见寻钞者,村人本朴质,竟不詰其数,便以付还。” 郭沫若 《文艺论集·<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原始人的生活,最单纯,最朴质。”

引证解释

⒈ 质朴纯真,不加文饰。

《北史·郦道元传》:“道慎弟道约,字善礼,朴质迟钝,颇爱琴书。”
宋曾巩《尚书都官员外郎陈君墓志铭》:“人孰宜之,以夷易也;物孰诚之,以朴质也。”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田七郎》:“武与语,言词朴质,大悦之。”
郭小川《闪耀吧,青春的火光》诗:“我们为什么不能使我们的外表和心灵变得又纯洁又朴质。”
质朴,纯真,不矫饰。 汉赵晔《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古者人民朴质,饥食鸟兽,渴饮雾露,死则裹以白茅,投於中野。”
《陈书·傅縡传》:“朴质其心,行不言之教。”
明陶宗仪《辍耕录·贤母辞拾遗钞》:“﹝村人﹞拾得至元钞十五锭……顷间果见寻钞者,村人本朴质,竟不詰其数,便以付还。”
郭沫若《文艺论集·<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原始人的生活,最单纯,最朴质。”

朴质的国语词典

诚朴率真,不浮华。

如:「他家财万贯,但多年来不但生活朴质,而且乐善好施。」

朴质的网络释义

朴质

  • 朴质,汉语词汇,释义为质朴、纯真。
  • 朴质造句

    紫罗兰永恒的美丽还有美德和朴质;仙人掌象征着坚强。
    没有想象中镶金带银,朴质的好似一块黑布裁剪而成,但上面不时闪烁的铁黑色光华,让人不敢小觑。
    黄昏的夕阳昏昏沉沉的划过男生的脸庞,是那么柔和而舒服,男生在余晖下却是显得那么得纯真而朴质。
    晨光熹微,孙艾也是早早的就是起了身,晚上是被安排在一处空着的闲庭,这闲庭看上去小,但是五脏俱全,有着一个朴质的庭院,院中修竹葱郁,也是极为雅致。
    浮世喧嚷,浊尘蔽目。人若不能克己行事,持清定之心,势必早晚都会成为盲心人。行存于世悲哀度日却全然不知。知足,知爱,才能知生命的朴质本源。人心都满是破洞。洞外是暖腻的浮光,洞内是隐忍的真相。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知足,知爱,才能知生命的朴质本源。人心都满是破洞。洞外是暖腻的浮光,洞内是隐忍的真相。
    充满独特风味的杏仁香,加入些许米食风味,滋味朴质而清新宜人。
    接着又打量起桌上剑客的那把剑来,黑鞘黑柄,朴质无华,剑鞘剑柄都刻有祥云样的图案,样式也是接近古代青铜剑的模式,看样子还是把古剑。
    此人三十有余,身材高挑,面容英俊,牙齿光洁,比想象的士大夫年轻许多;衣着朴质朝服,但每条丝线缝针,皆为对称,颇为工整,可见其宫廷之外,也是很有品味。
    有的感慨激昂,气魄恢弘;有的自然朴质,寓意深沉;有的意境开阔,从横驰骋;有的情真意切,诚挚感人。
    反而暗暗钦佩,这牛为单纯朴质,在无情县城待了二个月,头脑里竟然根本没有生出去偷去抢的念头。
    老街古老的巷道、朴质的旧建筑,以及隐身于街衢巷弄间的传统行业,吸引着往来匆匆的游客们驻足。
    你们不见美貌的青年穿戴地分反而损了他们的美么?你不见山村妇女,穿着朴质无华的衣服反比盛装的妇女美得多么?
    表现了中国文化中贤德宽容,自然朴质,恬淡明志的人格境地和婉约、委婉、内敛,柔中寓刚的道德涵养。
    女子穿这朴质的衣裳坐在小溪边,纤细的小腿轻轻荡着溪水,嘴里轻轻哼唱着优美的歌。
    面前女孩的脸蛋透着淳朴与羞涩,一副小家碧玉的模样,干净的面颊上长着几颗雀斑,不过不光没有破坏她的形象,反而增添了一丝农村姑娘的朴质气息。
    领头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一身朴质的衣服,但却有着一双满含威望的双眼,想来是在村子里面具有很高的威望。
    相反,甘守淡泊,澹然无系,保持着婴儿般淳朴质真的心态。
    中年人用力挠着头,平凡朴质的脸上满是挣扎。

    汉字详情

    pǔ,pò,pō,piáo [pu,po,piao]
    部首: 420
    笔画: 6
    五笔: SH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DY
    四角: 43900

    详细解释

    piáo

    名词

    (1) 姓(明代有朴素)

    (2) 另见 pō;pò;pǔ

    名词

    (1) (形声。左形,右声。古代二字意义不同。“朴”,本义:树皮。《说文》:“木皮也。” 王褒《洞箫赋》:“秋蜩不食抱朴而长吟兮。”)

    (2) 树木的皮,木皮 。如:厚朴

    (3) 榆科,朴属植物的泛称 木名,落叶乔木,高五六丈,叶形椭圆而尖,上部缘边有锯齿,花细小,色淡黄。实为球形小肉果,黄赤色,味甘可食。木材可制器具

    (4) 大木材

    材朴委积兮,莫知余之所有。——《楚辞·屈原·九章》

    (5) 没有晾干的鼠肉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周人谓鼠未腊者朴。——《战国策·秦策三》

    形容词

    (1) 质朴。通“樸”

    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庄子·胠箧》

    (2) 壮大 。如:朴牛(大牛;公牛);朴忠(质朴忠实);朴厚(朴实忠厚);朴茂(朴实优秀)

    (3) 另见 piáo;pō;pǔ

    名词

    (1) (形声。从木,菐声。本义:未加工的木材)

    (2) 同本义

    朴,木素也。——《说文》

    既勤朴斫。——《书·梓材》。马注:“未成器也。”

    朴散则为器。——《老子》

    无刀斧之断者谓之朴。——《论衡·量知》

    (3) 本质;本性

    尚素朴。——张衡《东京赋》。注:“质也。”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

    (4) 货物的成本

    贵酒肉之价,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商君书·垦令》

    动词

    (1) 砍伐整理

    朴桷不斫。——《淮南子·精神》。注:“采也。”

    (2) 又如:朴斫(砍斫,削治)

    (3) 通“扑”。击,打

    举筑朴秦皇帝。——《史记·刺客列传》

    …水衡阎奉朴击卖请。——《史记·酷吏列传》

    形容词

    (1) 淳朴;朴实

    敦兮其若朴。——《老子》

    浇淳散朴。——《汉书·黄霸传》

    民敦而俗朴。——《孔子家语·王言》

    (2) 又如:古朴(朴素而有古代的风格);质朴(朴实;不矫饰);诚朴(诚恳朴实);俭朴(俭省朴素);朴秀(朴实而秀美);朴质(朴素纯真);朴讷(朴实而口才不好);朴散(本谓纯真之道分离变异。后亦谓淳朴之风消散);朴愚(质朴愚拙);朴鄙(质朴鄙野);朴涩(质朴迟钝);朴辞(质朴而不文饰之辞);朴赡(质朴而丰富);朴木(质朴厚重);朴索(质朴无华);朴野(质朴无华)

    (3) 另见 piáo;pō;pò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simple, unadorned; sincere; surname; a tree

    方言集汇

    ◎ 粤语:piu4 pok3
    ◎ 客家话:[梅县腔] pok7 [宝安腔] pok7 puk7 [客语拼音字汇] pog5 [海陆丰腔] puk7 pok7 [台湾四县腔] puk7 pok7 [客英字典] pok7 [东莞腔] pok7
    ◎ 潮州话:pog4(phok) <姓>piou1(phiou) [饶平、揭阳、潮阳]piao1(phiau)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四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匹角入聲開口二等phruk/pheokpʰɔk
    zhì [zhi]
    部首: 401
    笔画: 8
    五笔: RFM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JBO
    四角: 7228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贝,斦( zhì)声。 朱骏声认为“斦”是砧板。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抵押;以…作人质)

    (2) 同本义

    质,以物相赘也。——《说文》。按,以钱受物曰赘,以物受钱曰质。

    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 齐, 齐兵乃出。——《战国策·赵策》

    遂纳子为质。——《后汉书·班超传》

    犹质其首。——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质库(当铺);质作(抵押其身,使服劳役);质鬻(典押出卖);质录(收押);质卖(典押和出卖);质债(抵债);质当(典当;质押);质肆(当铺)

    (4) 通“诘”( jié)。问;诘问

    爰质所疑。——扬雄《太玄经》

    援疑质理。——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质之鬼神;质责(以正义质询责问);质问(向人询问疑难的问题);质让(诘问,谴责);质辩(质疑辩论);质论(质疑评论)

    (6) 双方对质,验证

    虽质君之前,臣不讳也。——《礼记·曲礼上》

    (7) 又如:质验(验证;勘验);质凭(证实);质审(质对审讯)

    (8) 评断

    司会以岁之成质于天子。——《礼记·王制》

    (9) 又如:质成(请人评断事情的是非);质律(古代评定市价的一种文书)

    名词

    (1) 抵押品;人质

    故周郑交质。——《左传·隐公三年》

    以三公子为质。——《左传·昭公二十年》

    请以宝为质于子,以假子之邑粟。——《管子·山权数》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战国策·赵策》

    (2) 又如:质馆(安置人质的馆舍);质布(质人向犯约者所收的罚金,称为“质布”);质婆(作人质的妇女);质留(扣留作为人质);质宫(人质的居室);质任(人质和任子)

    (3) 盟约

    黄池之役,先主与 吴王有质。——《左传·哀公二十年》

    (4) 古代贸易用的券书

    并质共剂。——《后汉书》

    (5) 又如:质剂(古代贸易的券契);质要(古代买卖货物的凭证);质契(契约,契据)

    (6) 箭靶

    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荀子·劝学》

    骑而驰,而击方寸之质。——《器胜策》

    (7) 又如:质的(射侯。箭靶)

    (8) 素质;本质;禀性

    太素者,质之始也。——《列子》

    若仆大质已亏缺矣。——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王粲《登楼赋》

    (9) 又如:质像(资质仪表);质性(资质,本性)

    (10) 物质;事物

    气形光声,无逃质理。——《物理小识》

    (11) 形体

    骈门裸质。——《南齐书》

    (12) 又如:质辞(仪表言辞);质貌(形体相貌);质干(躯体);质象(形体);质状(形状;体态)

    (13) 质地、底子

    黑质而白章。——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玉质而金色。——明· 刘基《卖柑者言》

    (14) 通“锧”。砧板 。行斩刑时用的垫板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解衣伏质。——《汉书·张周赵任申屠传》

    訢已解衣伏质。——《汉书·王訢传》

    (15) 通“贽”。信物;见面礼

    臣委质于狄之鼓。——《国语·晋语九》

    出疆必载质。——《孟子·滕文公下》

    惠王患之,乃令 张仪佯去 秦,厚币委质事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6) 对象

    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左传·徐无鬼》

    形容词

    (1) 朴实、朴素

    以质信言,则见以为鄙。——《韩非子·难言》

    以求其质。——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质木(质朴无华);质厚(朴实浑厚);质讷(朴实厚道,不善言辞);质简(质朴简易)

    (3) 信实;诚信

    楚子闻 蛮子之乱也,与 蛮子之无质也。——《左传·昭公十六年》

    英文翻译

    matter, material, substance

    方言集汇

    ◎ 粤语:zat1
    ◎ 潮州话:zieh4 zi3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