蹼趾

pǔ zhǐ [ pu zhi]
注音 ㄆㄨˇ ㄓˇ

词语释义

鹅鸭之类的脚。因其趾间有蹼,故称。

词语解释

  1. 鹅鸭之类的脚。因其趾间有蹼,故称。

    何其芳 《画梦录·雨前》:“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

引证解释

⒈ 鹅鸭之类的脚。因其趾间有蹼,故称。

何其芳《画梦录·雨前》:“有的却倒插它们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

蹼趾的网络释义

蹼趾

  • 蹼趾是鹅鸭之类的脚,因其趾间有蹼,故称。
  • 蹼趾造句

    纳米比轮蛛、穿山甲和蹼趾火蜥蜴也可以停下来蜷缩成团滚动。
    脸上的腮与手上鱼人特有的蹼趾是不会欺骗宫飞羽的。
    有的却倒插的长颈在水里,红色的蹼趾伸在尾后,不停地扑击着水以支持身体的平衡。
    请看马峦山上的这只蹼趾壁虎。
    令他们困扰的是,他们中间有一些人还有蹼趾。
    几种蹼趾、舌头很长且可伸展的蝾螈;攀缘高手,可以轻易地沿光滑的岩面移动。
    北极熊爪子十分锐利,能紧紧抓住食物,宽宽的前掌上长着蹼趾,在水中可作划水的桨。

    汉字详情

    [pu]
    部首: 717
    笔画: 19
    五笔: KHOY
    五行:
    仓颉: RMTCO
    四角: 62185

    详细解释

    名词

    (形声。从足,菐( )声。禽鸟趾间相连的皮膜) 同本义,可用来划水 。如:蹼趾;蹼足

    英文翻译

    webbed feet of waterfowl

    方言集汇

    ◎ 粤语:b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buk7 [陆丰腔] puk7 [客英字典] buk7 [台湾四县腔] buk7 [客语拼音字汇] pog5 pug5 [宝安腔] buk7 [梅县腔] bu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博木屋一入聲開口一等pukpuk
    zhǐ [zhi]
    部首: 717
    笔画: 11
    五笔: KHHG
    五行:
    仓颉: RMYLM
    四角: 611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足,止声。古所谓趾,指足,不指脚趾。脚指叫做指,趾是“止”的后起字。本义:脚)

    (2) 同本义

    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诗·豳风·七月》

    贲其趾。——《易·贲卦》

    屦校灭趾。——《易·噬嗑卦》

    麟之趾。——《诗·周南·麟之趾》

    今君若步玉趾。——《左传·昭公七年》

    足趾之所不蹈。——左思《吴都赋》。 王力注:“足趾是同义词连用,‘趾’不是足指。”

    (3) 又如:趾股(腿脚);趾踵(脚);趾踵相接(形容人数之多);趾爪(脚爪)

    (4) 脚指头

    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5) 又如:脚趾(脚前端的分支);鹅鸭之类趾间有蹼;趾绊(本屐上的趾袢儿);趾趾(足尖轻轻着地行走的声音)

    (6) 支撑器物的脚

    鼎颠趾。——《易·鼎》

    (7) 通“址”。基址

    略基趾。——《左传·宣公十一年》

    亭亭峻趾。——左思《魏都赋》

    去上西山趾。——阮籍《咏怀》

    英文翻译

    toe; tracks, footprints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i3 [宝安腔] zi3 [台湾四县腔] zih3 [客英字典] zhi3 [陆丰腔] zhi3 [东莞腔] zi3 [梅县腔] tje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 潮州话:z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諸市上聲開口三等cjix/tjiiotɕĭ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