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箭难防

àn jiàn nán fáng [ an jian nan fang]
繁体 暗箭難防
注音 ㄢˋ ㄐ一ㄢˋ ㄋㄢˊ ㄈㄤ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防:防备。从暗中射来的箭最难防备。比喻在暗中用某种手段陷害人是很难防范的。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古今杂剧 刘千病打独角牛》第二折:“孩儿也,一了说:明枪好躲,暗箭难防。我暗算他,搬将过来,则一拳打倒那厮,救你父亲。”

成语辨析

箭;不能写作“剑”。

成语用法

暗箭难防主谓式;作谓语、宾语;比喻阴谋手段令人难以防备。

引证解释

⒈ 比喻阴谋诡计难以防备。

元无名氏《独角牛》第二折:“孩儿也,一了説:明枪好趓,暗箭难防。我暗算他,搬将过来,则一拳打倒那廝,救你父亲。”
《平妖传》第三回:“﹝赵壹﹞解下弓来,搭上箭,弓开的满,箭去的疾……正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正中了狐的左腿。”

暗箭难防的国语词典

暗中射来的箭最难提防。比喻暗中的攻击难以防备、应付。

暗箭难防的网络释义

暗箭难防

  • 暗箭难防,拼音àn jiàn nán fáng,释义为冷箭最难防范。比喻阴谋诡计难以预防。
  • 暗箭难防的翻译

    德语: Angriffen aus dem Hinterhalt kann man schwer begegnen

    暗箭难防造句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你要注意那些伪君子对你的迫害。
    吃了这么大的亏,却还蒙在鼓里,不知是谁在背地里捣的鬼,真是暗箭难防啊!
    在同反动文人的斗争中,鲁迅懂得暗箭难防,所以时刻警惕来自背后的袭击。
    听说有人背地里告你的状,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可得格外当心。
    鲁迅深知暗箭难防,所以时刻警惕来自背后的袭击。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只有你不想杀的,没有你杀不了的。
    公开的敌人使人遭殃,伪装的朋友更加可怕,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虽然以刘雨的实力,随着时间的积累,根本不必太在意,可是明枪易夺,暗箭难防,一个大意之下,说不得就会阴沟里翻船。
    见这一手暗器功夫虽好,可是明枪好躲,暗箭难防,敌人不知身在何处,我们只能抵挡,无法攻击,却也不是稳妥之计。
    知人知面不知心,明枪易挡暗箭难防。
    宁要公开的对手,不要虚伪的朋友。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鲁迅深知暗箭难防,所以时间警觉来自背面的突击。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阎王好惹,小鬼难缠;能不得罪人的时候,还是别得罪的好。
    于是,他们悄悄调查你,发现你的缺点,乃至你的糗事,然后暗中使坏,漫步流言,破坏你的作业,业务,名声。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江湖纷争,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暗箭易防,人心难防。
    普京也是依靠这种“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式的思考方式。
    应该是上次那个青年男子派来的人,现在自由搏击到了中级了,有一定的自保之力,在大庭广众下应该不敢下死手,不过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小心一点没大错。
    霍君白也是聪明人,经过虞北提醒,一下就明白了其中关窍,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艺不压身,功夫更是不可随便显露,以免为自己带来麻烦。
    比喻阴谋诡计难以防备正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正中了狐的左腿。
    明枪好躲,暗箭难防,尤其各种手段的“隐性打击报复”行为,让举报人吃尽苦头并很难受到法律的庇护。

    汉字详情

    àn [an]
    部首: 429
    笔画: 13
    五笔: JUJG
    五行:
    仓颉: AYTA
    四角: 6006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日,音声。本义:昏暗)

    (2) 同本义。与“明”相对

    暗,日无光也。——《说文》

    日中光明,故其出入时光暗,故大。——《论衡·说日》

    体之感何自起?曰,起于远近之比例,明暗之掩映。——蔡元培《图画》

    (3) 又如:昏暗(光线不足);暗中摸索(在黑暗中寻找探索)

    (4) 昏昧,愚昧;不明白

    上暗则政险。——《荀子·天率》

    (5) 又如:暗昧(真假不明;暧昧,含糊不清);暗主(昏庸的君主)

    (6) 隐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7) 又如:暗记儿;暗号

    (8) 地下 。如:暗河;暗沟(地下的排水沟)

    副词

    (1) 默默地

    暗算乡程隔数州,欲归无计泪空流。——杜荀鹤《旅寓诗》

    孺人半夜觉寝,促有光暗诵。—— 归有光《先妣事略》

    (2) 又如:暗诵(默诵,背诵);暗数(默默记数);暗写(默写)

    (3) 秘密;暗中

    曹节王甫,暗杀太后。——《后汉书·宦者传》

    孤犬无猛噬,长箭不暗射。——元好问《驱猪行》

    名词

    (1) 天黑

    车驾逼暗乃还,漏已尽。——《晋书·职官志》

    (2) 黑夜 。如:暗夜(黑夜);暗风(黑夜的风)

    动词

    使昏暗

    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李白《古风》

    英文翻译

    dark; obscure; in secret, covert

    方言集汇

    ◎ 粤语:am3 ngam3
    ◎ 客家话:[东莞腔] am5 [台湾四县腔] am5 [梅县腔] am5 em3 [陆丰腔] am5 [客英字典] am5 [海陆丰腔] am5 [客语拼音字汇] am4 [沙头角腔] am5 [宝安腔] am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十三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烏紺去聲開口一等ʔɒmqomh/omm
    jiàn [jian]
    部首: 624
    笔画: 15
    五笔: TUE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HTBN
    四角: 8822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前声。本义:竹名。箭竹)

    (2) 同本义

    箭,矢竹也。——《说文》

    其利金锡竹箭。——《周礼·职方氏》

    东南之美者,有会稽之竹箭焉。—《尔雅·释地》

    如竹箭之有筠也。——《礼记·礼器》

    箭筹八十。——《仪礼·乡射礼记》

    (3) 又如:箭笋(箭竹嫩笋);箭茁(笋芽);箭萌(小笋);箭筠子竹(一种竹棍子);箭笄(竹制的簪子)

    (4) 搭在弓弩上发射的竹制武器

    自关而东谓之矢,关西曰箭。——《方言九》

    吾奈无箭何?——《韩非子·十过》

    急湍甚箭。——吴均《与朱元思书》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船往如箭。——《资治通鉴》

    (5) 又如:箭羽(箭上的羽毛);箭衣(古代弓箭手穿的衣服。后来成为一种长礼服);箭壶(盛箭的囊袋);箭袖(又名马蹄袖。一种便于射箭的袖口,上面较长可以盖住手,下面较短)

    (6) 古代置计时器漏壶下用以指示时刻之物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王维《冬晚对雪忆胡处士家》

    (7) 又如:箭水(漏壶的水);箭刻(箭漏的刻度);箭漏(古代计时器。漏壶);箭滴(漏箭随水浮沉,不断移动。滴:漏壶滴水)

    英文翻译

    arrow; type of bamboo

    方言集汇

    ◎ 粤语:zin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zien5 [陆丰腔] tsian5 [海陆丰腔] zien5 [客英字典] zien5 [沙头角腔] zien5 [东莞腔] zen5 [梅县腔] zien5 [宝安腔] zen5 [客语拼音字汇] jian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三十三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子賤仙A開去聲開口三等仙Atsĭɛncienh/zienn
    nán,nàn [nan,nan]
    部首: 811
    笔画: 10
    五笔: CWYG
    仓颉: EOG
    四角: 70415

    详细解释

    nán

    形容词

    (1) (形声。从隹( zhuī)?声。从隹,与鸟有关。①本义:支翅鸟。②假借为困难)

    (2) 困难;艰难;不容易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3) 又如:难句(难得的佳句);难老(难于衰老);难行(难于施行;不容易走);难治(不容易治理);难航(不易舟行);难期(难及,难于企及);难义(不易索解的辞旨);难极(不易穷尽);难疑(相互讨论不易索解,心存迷惑的要义);难乎为继(指前人做得太好,不易照样继续下去)

    (4) 不可;不好

    桓谭作论,明弱水之难航。—— 汉· 王褒《灵坛碑文》

    动词

    (1) 为难,畏难;感到困难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难与,“难与之”的省略。之,指代曹军。)——《资治通鉴》

    难测也。——《左传·庄公十年》

    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余幼女书,家贫难致。——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使感到困难

    今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左传》

    (3) 通“戁”。

    (4) 恐惧

    故君子恭而不难。——《荀子·君道》。注:“难读为戁,惧也。”

    (5) 敬

    不戢不难,受福不那。——《诗·小雅·桑扈》

    名词

    通“攤”。驱除疫鬼之祭

    命有司大难。——《礼记·月令》

    后缀词

    (1) 现常作后缀加在词或词组后构成新的名词,构成某种存在较大困难的事 。如:卖棉难;乘车难;买菜难

    (2) 另见 nàn

    nàn

    名词

    (1)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 曹操者,然 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

    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以免于难。——《国语·晋语》

    芟夷大难。——《资治通鉴》

    故及于难。——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排难解纷;苦难(痛苦和灾难);逃难(逃灾);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蒙难(遭受到人为的灾祸);罹难(遇灾遇险而死);避难(躲避灾难或迫害)

    (3)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贾谊《过秦论》

    (4) 又如:发难(发动反抗或叛乱);首难(首先发难)

    (5) 怨仇;仇敌

    将西南以与秦为难。——《战国策》

    动词

    (1) 诘问;责难

    追难孔子,何伤于人?—— 王充《论衡·问孔》

    交相问难。——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刁难(故意使人为难);难言(非难的言论);难极(诘难);驳难(反驳责难);责难(指摘非难);非难(指摘和责问)

    (3) 抵挡;拒斥

    难壬人。——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難德允元,而难任人。——《书·舜典》

    (4) 如:阻难(阻挠留难)

    (5) 论说;争辩

    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史记·五帝本纪》

    (6) 又如:难说(讨论解说);难诘(讨论责问);难驳(攻讨反击)

    (7) 另见 nán

    英文翻译

    difficult, arduous, hard; unable

    方言集汇

    ◎ 粤语:naan4 naan6

    宋本广韵

    fáng [fang]
    部首: 212
    笔画: 6
    五笔: BY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NLYHS
    四角: 7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阜,方声。本义:堤坝)

    (2) 同本义

    防,堤也。——《说文》

    以防止水。——《周礼·稻人》

    町原防。——《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祭防与水庸。——《礼记·郊特性》

    大者为之堤,小者为之防。——《管子·度地》

    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吕氏春秋·慎小》。又如:防隅(水防山隅);沟防;堤防

    (3) 要塞;关防 。如:钜防(防门);边防;防秋(秋季的边防)

    (4) 地名

    (5) 春秋陈邑,在今河南省淮阳县北

    (6) 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费城县东北

    (7) 春秋宋地,后属鲁,在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南

    (8) 通“房”。住室

    夏,有芝生殿防内中。——《史记·武帝本纪》

    筑宫其上,名曰宣防。——《汉书·沟洫志》

    (9) 姓

    动词

    (1) 筑堤

    善防者水淫之。——《周礼·考工记》

    (2) 防止;防备

    不防川。——《国语·周语》。注:“障也。”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上》

    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3) 又如:防强盗;防雨;防辅(防止和辅导);防侍(防备侍卫);防患(防止祸患)

    (4) 防守;防御;防卫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唐· 杜甫《兵车行》

    昼夜防拒,凡八十余日,城再崩再完,卒得不陷。——清· 朱克敬《瞑庵杂识》

    (5) 又如:防拒(防卫抵御);防把(防御把守);防戍(防守边境);防营(防守地方的军队);防塞(防卫堵绝)

    (6) 堵塞 。如:防微杜渐(坏事在隐微、缓慢的产生时,就要加以预防、堵塞);防芽遏萌(在不良事物刚萌芽时加以防堵)

    (7) 遮蔽 。如:防露(遮蔽雾露的侵袭)

    英文翻译

    defend; prevent; embankment

    方言集汇

    ◎ 粤语:fong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ong2 [客语拼音字汇] fong2 [沙头角腔] fong2 [东莞腔] fong2 [陆丰腔] fong3 [宝安腔] fong2 [台湾四县腔] fong2 [客英字典] fong2 [梅县腔] fo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符方陽合平聲合口三等byang/bvangbʰĭwa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