旃檀
词语释义
旃檀
(1) 古书上指檀香
词语解释
即檀香。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一》:“以旃檀木为薪。” 唐 王维 《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焚香不俟于旃檀,散花奚取于优鉢。” 元 汤式 《天香引·题舜江寺》曲:“风荡幢旛,烟散旃檀。地僻尘稀,天上人间。”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檀香》:“ 释氏 呼为旃檀,以为汤沐,犹言离垢也。 番 人讹为真檀。”参见“ 檀香 ”。
引证解释
⒈ 即檀香。参见“檀香”。
引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河水一》:“以旃檀木为薪。”
唐王维《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焚香不俟于旃檀,散花奚取于优鉢。”
元汤式《天香引·题舜江寺》曲:“风荡幢旛,烟散旃檀。地僻尘稀,天上人间。”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木一·檀香》:“释氏呼为旃檀,以为汤沐,犹言离垢也。 番人讹为真檀。”
旃檀的国语词典
檀香。梵语 Candana的音译。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卷一八.木篇》:「木五香,根旃檀,节沉香,花鸡舌,叶藿,胶薰陆。」也作「栴檀」。
旃檀的网络释义
旃檀
旃檀的翻译
旃檀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赤色的曲柄旗)
(2) 同本义
旃,旗曲柄也。周礼曰:“通帛为旃。——《说文》
通帛为旃。通以赤色为之。——《释名·释兵》
置旃以为辕门。——《谷梁传·昭公八年》
(3) 亦泛指旌旗
收功单于旃。——晋· 陆机《饮马长城窟行》
(4) 又如:旃帛(红旗);旃旌(泛指赤色旗帜);旃戎(军旅)
(5) 毛织品。通“毡”
不知其可以为旃也。——《淮南子·齐俗》
被旃裘。——《史记·匈奴传》
旃毛并咽之。——《汉书·李广苏建传》
(6) 又如:旃席(毡帐);旃衣(以毛毡等制成的衣服);旃车(毡篷车);旃席(毡席;毛毡)
助词
(1) 之、焉二字的合读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诗·魏风·陟岵》。马瑞辰通释:“之、旃一声之转,又为‘之焉’之合声,故旃训‘之’,又训‘焉’。”
(2) 又如:勉旃(希望你奋发有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zhen1 [宝安腔] zen1 [梅县腔] zhan1 [海陆丰腔] zhan1 [台湾四县腔] za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
详细解释名词 (1) (形声。从木,亶( )声。本义:木名。古书中称檀的木很多,时无定指。常指豆科的黄檀,紫檀(即红木);榆科的青檀)(2) 同本义 檀,檀木也。——《说文》 坎坎伐檀兮。——《诗·魏风·伐檀》 (3) 又如:檀车(古代车子多用檀木为之,故称);檀板(乐器名。檀木制的拍板);檀柘(檀树与柘树);檀桐(檀木与桐木);檀槽(檀木制成的琵琶、琴等弦乐器上架弦的槽格) (4) 香木檀的省称,即檀香 。如:檀印(檀香);檀林(旃檀之林。佛寺的尊称);檀香扇(用檀香木做骨架的扇) (5) 情郎 。如:檀奴(檀郎,女子对丈夫或情郎的昵称);檀郎谢女(喻指多才而钟情的青年男女) (6) 姓 形容词 浅红色,浅绛色 。如:檀口香腮(比喻女子的嘴和脸红而香);檀口(女子粉红色的嘴唇);檀子(浅红色颜料) 动词 布施 。表示与佛教有关的事物。如:檀那国(佛语。指没有邪恶凶杀,人们都好善乐施的理想国度);檀越(檀主,檀那。施主) 英文翻译sandalwood, hardwood; surname
方言集汇◎ 粤语:taan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an2 [宝安腔] tan2 [客语拼音字汇] tan2 [海陆丰腔] tan2 [梅县腔] tan2 [陆丰腔] tan3 [东莞腔] tan2 [台湾四县腔] tan2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五寒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