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束

shōu shù [ shou shu]
注音 ㄕㄡ ㄕㄨ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收束 shōushù

(1) 结束;收尾

写到这里,我的信也该收束了
bring to a close

(2) 收拢约束

收束心思
bring together

(3) 收拾

收束行装
pack

词语解释

  1. 束缚,捆扎。

    《诗·小雅·白华》“白华菅兮,白茅束兮” 汉 郑玄 笺:“菅柔忍中用矣,而更取白茅收束之。”《仪礼·士丧礼》“綪绞” 汉 郑玄 注:“绞所以收束衣服,为坚急者也。”

  2. 引申为约束。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一:“自揣才不及,故藉是以收束身心,培养元气。” 苏曼殊 《非梦记》:“﹝生﹞与 遣凡 重游 大良 ,冀 遣凡 有以收束其心。”

  3. 结束。

    鲁迅 《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阿Q正传》大约做了两个月,我实在很想收束了。”

  4. 结尾。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而且《药》的收束,也分明的留着 安特莱夫 式的阴冷。”

引证解释

⒈ 束缚,捆扎。

《诗·小雅·白华》“白华菅兮,白茅束兮” 汉郑玄笺:“菅柔忍中用矣,而更取白茅收束之。”
《仪礼·士丧礼》“綪绞” 汉郑玄注:“绞所以收束衣服,为坚急者也。”

⒉ 引申为约束。

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自揣才不及,故藉是以收束身心,培养元气。”
苏曼殊《非梦记》:“﹝生﹞与遣凡重游大良,冀遣凡有以收束其心。”

⒊ 结束。

鲁迅《华盖集续编的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阿Q正传》大约做了两个月,我实在很想收束了。”

⒋ 结尾。

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而且《药》的收束,也分明的留着安特莱夫式的阴冷。”

收束的国语词典

捆绑、束缚。《诗经.小雅.白华》:「白华管兮,白茅束兮」句下汉.郑玄.笺:「菅柔忍中用矣,而更取白茅收束之。」后引申为约束。清.采蘅子《虫鸣漫录.卷一》:「自揣才不及,故藉是以收束身心,培养元气。」

如:「这部小说写到男女主角重逢,也就收束了。」

收束的网络释义

收束

  • 收束,指结束;收尾。引申为约束。见汉 郑玄笺:“菅柔忍中用矣,而更取白茅收束之。”
  • 收束造句

    学习运用收束法来支持身体准线并增强僵硬部位的柔韧度。
    理查终于听了进去,他收束兵马,和图格鲁尔订了君子协定,率领手下将士径直穿过大营,一路往南而去。
    这无收束的尘寰,可有众生归路;世界上,来路便是归途,归途也成来路。
    历经生聚教训,汉语法意逐渐走向成熟,必将伴随着法治登场,为将近两个世纪的中国社会文化转型收束,则本书所思所虑,生逢其时,堪为时代作证。
    议论文结尾的写作,要收束全文,突出中心论点;要体现全文结构的紧凑、完整,不能草率收兵,也不能画蛇添足;语言要干脆有力、清音留响,富有启发性和鼓舞性。
    腹部收束挤压了消化器官,肾上腺腺体,肾脏,以及最重要的腹腔神经丛。
    我们不能低估会阴收束的重要性,完善的会阴收束可以自然而然地调整身体的心理,生理及精神状况。
    方品奇身无长物,不必清点收束,又无心找人攀谈,就独立于船舷旁,望着远方的白草黄云,默默整理着自己的思绪。
    耐印辛矮,且无毒、无浑浊,因此有很好的收束和搁置代价。
    命定展翅翱翔的鹰,收束它的翅膀,只会令它怏怏而亡。天下归元。
    其为一种规范体系,旨在网罗事实,将生活世界的吃喝拉撒、生老病死,归拢为类,收束成型,条贯部分,而化身为体系性的规范系统,实现从事实到规范的过渡。
    命定展翅翱翔的鹰,收束它的翅膀,只会令它怏怏而亡。有一种灵魂,只遵从大地和命运的召唤。天下归元。
    实施会阴收束的原始动力刺激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大脑皮层。
    此刻差别了,随着新式丈量仪器的逐步收束,人们还来不休把纲平投向色度丈量技艺。
    先将身体向前卷曲调练习收腹收束法,然后双手放在臀部直立起来。
    他在文末又强调了要通过使用度量标准来将复查过程变得更具客观性、关注点更集中的重要性,以此作为全文的收束。
    但是瑜伽袜子还不完善,上图中的凯拉瑞德拥有加利福尼亚,奥哈伊的一家出色的收束瑜伽工作室,她在那里授课。
    由此,会阴收束使我们获得对内分泌系统控制能力的同时,向身体和大脑提供能量。
    那么,我们暂且把它收束到余姚的地域历史背景下足以感知河姆渡文化发现的意义。
    “收束”伴随着肌肉的收缩或挤压。

    汉字详情

    shōu [shou]
    部首: 425
    笔画: 6
    五笔: NHTY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VLOK
    四角: 287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收( jiū)声)

    (2) 同本义

    收,捕也。——《说文》

    女反收之。——《诗·大雅·瞻卬》。传:“拘收也。”

    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 武,而收系张胜。——《汉书·李广苏建传》

    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3) 又如:收领(捉拿);收系(逮捕下狱);收付(拘捕罪犯,交付办案);收考(拘捕考问);收夷(捕杀);收劾(拘捕弹劾);收案(拘捕案问);收掩(收捕);收执(捉拿);收禁(拘押监禁);收领(拘禁)

    (4) 收拾;收取

    收,取也。——《广雅》

    收以奔褒。——《国语·郑语》。注:“取也。”

    勤者有事则收之。——《礼记·玉藻》。疏:“谓敛持在手。”

    责毕收乎?来何疾也!——《战国策·齐策》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古来白骨无人收。——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收发报;收信;收什(收拾);收局(收拾局面);收捉(方言。收拾;修建);收略(收拾;安排);收解(当铺收进的抵押品)

    (6) 聚集;收集

    收,敛也。——《小尔雅》

    我其收之。——《诗·周颂·维天之命》。传:“聚也。”

    既蜡而收。——《仪记·郊特牲》。注:“谓收敛积聚也。”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宋· 王安石《伤仲永》

    (7) 又如:收括(聚集;约束);收藉(聚集;收集)

    (8) 收容;接受

    仲尼七十说,历聘莫见收。—— 李白《赠崔郎中宗之》

    收孤寡,补贫穷。——《荀子·王制》

    (9) 又如:收小的(接生);收管(接收囚犯后签的回执)

    (10) 收获;收割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史记·太史公自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1) 又如:收田(收割农田的作物)

    (12) 使中断、停顿或终止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3) 又如:收功(止息功能);收泪;收科(收场;圆场);收逢(收场;罢休);收煞(收场;结局);收成结果(送上死路);收驩(停止作乐);收声(止声;销声);收计(关闭清点)

    (14) 征收

    收租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其收田租亩四升。——曹操《抑兼并令》

    收取其钱得数百万。——褚少孙《西门豹治邺》

    (15) 又如:收租;收税

    (16) 收回;收缴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 汉· 贾谊《过秦论》

    (17) 又如:收掌(科举考试的办事人员。外收掌负责收卷;内收掌负责把试卷分给各房房官)

    (18) 收藏;保存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战国策·燕策》

    (19) 占取

    秦将 王翦破 赵,虏 赵王,尽收其地。——《战国策·燕策》

    (20) 收回;收复

    攻大泽乡,收而攻 蕲。——《史记·陈涉世家》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名词

    (1) 收获;收成

    其能耕者不过百,百亩之收不过百担。——晁错《论贵粟疏》

    (2) 又如:丰收;欠收;颗粒无收

    (3) 收藏品

    燕、 赵之收藏。—— 杜牧《阿房宫赋》

    (4) 收入 。如:收支

    (5) 车箱底部四面的横木,即车轸

    (6) 夏代冠名

    帝尧者…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史记·五帝本纪》

    英文翻译

    gather together, collect; harvest

    方言集汇

    ◎ 粤语:sau1
    ◎ 客家话:[东莞腔] siu1 [台湾四县腔] su1 [梅县腔] shu1 shiu1 [陆丰腔] shiu1 [客语拼音字汇] su1 [海陆丰腔] shiu1 [客英字典] shiu1 [沙头角腔] su1 [宝安腔] su1 si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式州平聲開口三等sju/sjouɕĭəu
    shù [shu]
    部首: 420
    笔画: 7
    五笔: GKI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DL
    四角: 50906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囗( weí)木。在木上加圈,象用绳索把木柴捆起来。本义:捆绑)

    (2) 同本义

    束,缚也。——《说文》

    束帛戋戋。——《易·贲》。子夏传:“五匹为束。”

    束帛俪皮。——《仪礼·士冠礼》。注:“十端也。”

    贿荀偃束锦。——《左传·襄公十九年》

    入束矢于朝。——《周礼·大司寇》

    自行束脩以上。——《论语》

    墙有茨,不可束也。——《诗·鄘风·墙有茨》

    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又如:束刃(捆扎兵器);束刍(捆成一束的干草);束戈卷甲(捆起兵器甲胄。谓缴械投降);束手(捆绑双手);束火,束炬(扎火把);束手束脚(捆住手脚。形容胆子小,顾虑多);束竹(捆成束的竹子);束杖(捆起来的刑具);束载(捆物装车)

    (4) 约束;限制

    强自取柱,柔自取束。——《荀子·劝学》

    空名束壮士。——李白《留别广陵诸公》

    (5) 又如:检束(检点约束);束累(约束牵累);束躬(约束自己,检点);束约(管束;控制);束持(约束持重);束制(约束克制)

    (6) 收拾;整理

    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日。——《三国志》注

    (7) 又如:束甲(卷起盔甲,轻装急进。表示要决一死战);束箧(收拾行装);束兵秣马(整顿军队,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束囊(收拾行装);束担(收拾行李)

    (8) 搁置

    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苏轼《李氏山房藏书记》

    (9) ∶姓

    量词

    (1) 把,小捆

    生刍(草)一束。——《诗·小雅·白驹》

    (2) 又如:一束花

    英文翻译

    bind, control, restrain; bale

    方言集汇

    ◎ 粤语:cuk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uk7 sok7 cuk7 [梅县腔] chuk7 [海陆丰腔] suk7 sok7 chuk7 [客英字典] chuk7 suk7 [陆丰腔] zo3 [东莞腔] cuk7 [沙头角腔] cuk7 [客语拼音字汇] cug5 sug5 [宝安腔] cu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書玉入聲開口三等ɕĭwoksjyuk/sjv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