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陟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攀登。
唐 戴公怀 《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当思共攀陟,东南看斗牛。” 明 刘基 《游云门记》:“虽有层峦復冈,而无梯磴攀陟之劳。”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水声石色,冷人心骨,不復知有攀陟之苦。”
引证解释
⒈ 攀登。
引唐戴公怀《奉和郎中游仙山四瀑泉》:“当思共攀陟,东南看斗牛。”
明刘基《游云门记》:“虽有层峦復冈,而无梯磴攀陟之劳。”
明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八》:“水声石色,冷人心骨,不復知有攀陟之苦。”
攀陟的网络释义
攀陟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樊声。本义:拉,牵)
(2) 同本义
攀,引也。——《广雅》
右手攀右趾。——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攀恋(攀住车辕,恋恋不舍);攀辕(拉住车把)
(4) 攀援,指用握住或抓住某物的方法爬或登
将士皆攀木援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邓艾传》
攀草牵棘,…石崖侧削则援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5) 又如:攀引(攀援);攀延(攀附他物延伸);攀沿(犹攀缘);攀云(攀附青云而上升。后比喻仕进);攀倚(攀援依傍);攀进(攀缘行进)
(6) 指跟地位高的人结亲戚或拉关系;高攀
两府攀陪十五年,郡中甘雨幕中莲。——唐· 罗隐《乌程》
(7) 又如:攀教(高攀求教);攀风(比喻结交比自己高一等的人);攀亲托熟(认作亲戚熟友)
(8) 攀比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杜甫《戏为六绝句》
(9) 又如:攀引(犹攀比);攀追(攀比追随;攀高追远)
(10) 依附
逊小心谨慎,徒以攀附至贵显。——《宋史·张逊传》
(11) 又如:攀依(攀附,依附);攀陪(依附);攀违(谦词,谓有违于依附);攀鳞(比喻依附帝王以成功名)
(12) 援引 。如:攀引(援用;引用);攀扶(援引扶助);攀例(援引为例)
(13) 牵涉;牵扯
此人曾攀下王子服等四人,我已拿下廷尉。——《三国演义》
(14) 又如:攀指(诬供牵连);攀染(诬供牵连);攀连(诬供牵连);攀诬(犯人诬供以牵连他人);攀害(诬供陷害)
(15) 追;赶
燕、 许有作,方欲上攀 秦、 汉。—— 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
(16) 摘取
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南朝梁· 江淹《别赋》
唐昌玉蕊花,攀玩众所争。——白居易《白牡丹和钱学士作》
(17) 又如:攀玩(折取玩赏);攀搴(折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an1 [台湾四县腔] ban1 [东莞腔] pan1 [海陆丰腔] ban1 [客英字典] ban1 [宝安腔] ban1 [客语拼音字汇] ban1 pan1 pa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攀 | 普班 | 滂 | 刪開 | 平聲 | 刪 | 開口二等 | 刪 | 山 | phran/phean | pʰa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阜,从步。左边是山坡,右边是两只向上的脚,表示由低处向高处走。本义:由低处向高处走;升;登高)
(2) 同本义,与“降”相对
陟,登也。——《说文》
陟,陞也。——《尔雅》
陟降庭止。——《诗·周颂·闵予小子》
汝陟帝位。——《虞书》
省幽明以黜陟。——张衡《东京赋》
陟彼崔嵬。——《诗·周南·卷耳》
人陟降大艰。——柳宗元《井铭并序》
(3) 又如:陟屺(登屺山。比喻思念母亲。屺,无草木的山);陟岵(登岵山。比喻思念父亲。岵,草木繁茂的山)
(4) 登程,上路
若升高,必自下;若陟遐,必自迩。——《书·太甲下》
(5) 又如:陟遐(远行);陟卓(远行);陟涉(跋涉)
(6) 晋升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臧,善。否,恶。臧否,奖善惩恶。臧、否,这里都是动词。)——诸葛亮《出师表》
(7) 又如:陟罚(提拔与惩罚);陟黜(进用与贬黜);陟劝(提升与奖励);陟明(进用贤明)
(8) 升遐,升天
惟新陟王,毕协赏罚。——《书·康王之诰》
(9) 又如:陟配(天子升天后,于祭天时配享)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hit7 [客英字典] zhit7 [客语拼音字汇] cid6 zid5 [宝安腔] zit7 [梅县腔] zhit7 [台湾四县腔] tsi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陟 | 竹力 | 知 | 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三等 | 曾 | 蒸 | ţĭək | trik/ti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