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樊声。本义:拉,牵)
(2) 同本义
攀,引也。——《广雅》
右手攀右趾。——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攀恋(攀住车辕,恋恋不舍);攀辕(拉住车把)
(4) 攀援,指用握住或抓住某物的方法爬或登
将士皆攀木援崖,鱼贯而进。——《三国志·邓艾传》
攀草牵棘,…石崖侧削则援崖。——《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5) 又如:攀引(攀援);攀延(攀附他物延伸);攀沿(犹攀缘);攀云(攀附青云而上升。后比喻仕进);攀倚(攀援依傍);攀进(攀缘行进)
(6) 指跟地位高的人结亲戚或拉关系;高攀
两府攀陪十五年,郡中甘雨幕中莲。——唐· 罗隐《乌程》
(7) 又如:攀教(高攀求教);攀风(比喻结交比自己高一等的人);攀亲托熟(认作亲戚熟友)
(8) 攀比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杜甫《戏为六绝句》
(9) 又如:攀引(犹攀比);攀追(攀比追随;攀高追远)
(10) 依附
逊小心谨慎,徒以攀附至贵显。——《宋史·张逊传》
(11) 又如:攀依(攀附,依附);攀陪(依附);攀违(谦词,谓有违于依附);攀鳞(比喻依附帝王以成功名)
(12) 援引 。如:攀引(援用;引用);攀扶(援引扶助);攀例(援引为例)
(13) 牵涉;牵扯
此人曾攀下王子服等四人,我已拿下廷尉。——《三国演义》
(14) 又如:攀指(诬供牵连);攀染(诬供牵连);攀连(诬供牵连);攀诬(犯人诬供以牵连他人);攀害(诬供陷害)
(15) 追;赶
燕、 许有作,方欲上攀 秦、 汉。—— 章炳麟《国故论衡·论式》
(16) 摘取
攀桃李兮不忍别,送爱子兮沾罗裙。——南朝梁· 江淹《别赋》
唐昌玉蕊花,攀玩众所争。——白居易《白牡丹和钱学士作》
(17) 又如:攀玩(折取玩赏);攀搴(折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ban1 [台湾四县腔] ban1 [东莞腔] pan1 [海陆丰腔] ban1 [客英字典] ban1 [宝安腔] ban1 [客语拼音字汇] ban1 pan1 pa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攀 | 普班 | 滂 | 刪開 | 平聲 | 刪 | 開口二等 | 刪 | 山 | phran/phean | pʰa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二匕,匕亦声。甲骨文字形,象两人步调一致,比肩而行。它与“从”字同形,只是方向相反。《说文》:“二人为从,反从为比。”本义:并列;并排)
(2) 同本义
比物四骊。——《诗·小雅·六月》
南方有比翼鸟焉,不比不飞,其名谓之鹣鹣。——《尔雅·释鸟》
危东六星,两两相比曰司空。——《史记·天官书》
比其具。——《周礼·世妇》。注:“次也。”
及献比禽。——《周礼·田仆》
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孟子·滕文公上》
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战国策·燕策》
纳比笼中。——《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比肩(肩碰肩,谓高矮差不多);比物(排比同类事物);比集(排比汇集);比缀(编排连缀)
(4) 连接,接近
家人失火,屋比延烧。——《史记·汲黯列传》
(5) 又如:比户(比家,比舍,比屋。一家挨着一家;家家户户);比屋(隔壁);比里(邻里,乡里)
(6) 比较;考校,核对
与天地兮比寿,与日月兮齐光。——《楚辞·涉江》
(7) 又如:比量(比照);比类(比照旧例);比句(—
,核对检查簿籍);比次(考校);比并(相比);比势(较量武艺;比试);比迸(比武较量)(8) 及,等到
比至定陶,再破 秦军。——《史记·项羽本纪》
(9) 比拟 。如:比象(比像。比拟,象征);比傅(勉强类比并不能相比的事物);比尚(比配)
(10) 勾结;偏爱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立其子,不为比(偏爱)。——《左传·襄公三年》
(11) 又如:朋比为奸;比周(勾结);比党(拉帮结派)
(12) 等同
刑余之人,无所比数。——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13) 又如:比伍(等同,匹敌);比伉(匹偶)
(14) 通“庀”。具备
比乐官,展乐器。——《周礼·大胥》
及祭祀,比其具。——《周礼·世妇》
以敦比其事业。——《荀子·荣辱》
(15) 官府限期办好公事
宰严限追比。(追征。县令严定期限,催促交纳。)——《聊斋志异·促织》
(16) 又如:比捕(限期捉拿人犯);比卯(旧时地方衙门中差役的名簿叫“卯簿”。百姓有欠粮的,按卯簿派差役去催缴,如到期不缴,拘衙受刑叫“比卯”)
形容词
(1) 接近;亲近
使小国事大国,大国比小国。——《周礼·夏官》
(2) 又如:比近(亲近);比周(亲近);比昵(亲近);比善(和睦亲近);比日(近日;每日);比世(近世,近代);比辰(近时,近日);比者(近来);比岁(近年);比际(此时,这时)
(3) 密(与“稀”、“疏”相对)
比,密也。——《说文》
其比如栉。——《诗·周颂·良耜》
是与比周。——《左传·文公十八年》。注:“比,近也。周密也。”
(4) 又如:比甲(马甲)
(5) 和谐
声比则应。——班固《汉书》
名词
(1) 比喻,比方 。如:比似(如同);比偶(排比对偶);比兴(比与兴);比讽(用“比”的方法讽喻)
(2) 比较两个同类数量的倍数关系,其中一数是一另一数的几倍或几分之几 。如:三与五之比,等于五分之三
(3) 姓
副词
(1) 皆,都,同等地
再战比胜。——《战国策·齐策》
(2) 又如:比隆(同等兴盛);比行(并行)
(3) 连续,频频
比投不释。——《礼记·投壶》
间者数年比不登。——《汉书·文帝纪》
比年日蚀。——《汉书·张延寿传》
三人比坐事死。——《汉书·公孙贺传》
地比震动。——《汉书·翼奉传》
比三年日蚀。——《汉书·外戚传》
始至之时,岁比不登。(登:丰收)——苏轼《超然台记》
(4) 近来
臣比在晋也,不敢直言。——《吕氏春秋·先织》
介词
(1) 比起
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曹操比于 袁绍。——《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他比你高
(3) 为;替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及,等到
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史记·陈涉世家》
比至南郡,而 琮已降。——《资治通鉴》
比去,以手阖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bi3 [陆丰腔] bi3 [梅县腔] bi3 [宝安腔] bi3 [东莞腔] bi3 [沙头角腔] bi3 [客语拼音字汇] bi3 [海陆丰腔] bi3 [台湾四县腔] bi3
◎ 潮州话:b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 同本义 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 其祀中霤,祭先心。——《吕氏春秋》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心腹之病(致命之祸;隐患);心上刃(“忍”字的拆写);心肝肐蒂(心肝宝贝);心气(中医指心脏的功能);心系(系悬心脏于胸腔中的筋脉);心脾(心脏与脾脏) (4) 内心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诗·小雅·杕杜》 (5) 又如:心悦情服(真心乐意地情愿或服从);心香(敬事鬼神,心笃意诚,同于焚香);心苗(心意;心愿) (6) 心中。心里 。如:心喻口,口喻心(自己反复思量、揣度);心肝道儿(心思。亦指财欲);心甜的(心爱);心丧(心里悼念) (7) 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心之官则思。——《孟子》 (8) 又如:心猿智慧(喻头脑机敏灵活);心拙口夯(心笨口笨);心坌(愚笨);心知(心智) (9) 思想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心忧炭贱。——唐· 白居易《卖炭翁》 汝心之固。——《列子·汤问》 心乐之。——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用心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0) 又如:心量(志气;抱负);心体(指思想);心识(意识);心想(思想;感情);心裁(指思想,主意);心用(思想行为) (11) 精神 。如:心神惝恍(神志不清,迷迷糊糊);心神仿佛(心神恍惚不安);心猿(比喻心神如猿猴般变化难以控制);心体(精神与肉体) (12) 心绪;心情 。如:心猿难系(喻人心思散乱,难于把握);心荒撩乱(心荒意乱);心惊骨软(神态惶恐);心持两端(分心,心绪不集中) (13) 思虑;谋划 。如:心重(思虑太多);心趄(变心;不遵守诺言);心模(揣测;估量) (14) 中心,中央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5) 又 当心画 波心荡。——宋· 姜夔《扬州慢》 (16) 又如:心号(兵卒上衣前后的标志符号);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简称。以其概括了《般若经》的核心,故称);心子;心脏;江心 英文翻译heart; mind, intelligence; soul
方言集汇◎ 粤语:sam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m1 [东莞腔] sim1 [梅县腔] sim1 [陆丰腔] sim1 [沙头角腔] sim1 [海陆丰腔] sim1 [宝安腔] sim1 [客语拼音字汇] xim1 [台湾四县腔] sim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2) 同本义 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说文》 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韩非子·解老》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 和氏之璧。”——《韩非子·和氏》 郑人谓玉未理者璞。——《战国策·秦策三》 (3) 治理;管理 不可胜理。——《战国策·秦策一》 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吕氏春秋·劝学》 夫能理三苗。——《淮南子·原道》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诸葛亮《出师表》 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黄宗羲《柳敬亭传》 为天下理财。——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理事自若。——《后汉书·卓茂传》 (4) 又如:当家理事;理官(治理狱讼的官员);理民(治理人民);理国(治理国家) (5) 整理,使有条理、有秩序 分茧理丝。——《晋书·左芬传》 当户理红妆。——《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 当窗理云鬓。 (7) 又如:理妆(整理妆饰);理丝(抽理蚕丝);理鬓(梳理鬓发);理顺 (8) 处理,办理 。如:料理(办理;处理);理七(旧俗人死后每七日斋供一次,凡七次,共四十九日而止);理狱(处理讼事) (9) 温习;熟习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古诗十九首》 (10) 又如:理书(温习功课);理乐(练习演奏乐曲);理曲(练习歌曲) (11) 奏起 。如:理音(弹奏音乐);理丝(弹奏弦乐);理乐(奏乐) (12) 区分;辨别 理道之远近而致贡。——《荀子·王制》 (13) 又如:理音(辨别声音) (14) 理睬,理会 只顾玩笑,并不理他。——《红楼梦》 (15) 又如:不理(不闻不问);理值(理睬);理识(犹理睬) (16) 申诉;辨白 。如:理诉(申诉);理说(申辨是非);理辨(申辨) (17) 修缮 。如:理葺(修理,修补);理楫(修理船桨) (18) 操理 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名词 (1) 纹理;条理 井井兮有其理也。——《荀子·儒效》 璧袭无理。——《淮南子·览冥》 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说文解字·叙》 圭形石质,苍色腻理。——刘禹锡《砥石赋》 (2) 又如:理比(纹理相次);理路(纹理,纹路) (3) 法律;司法官 弦子旗为理。—— 管子·小匡》 遂下于理。——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4) 又如:理刑厅(理刑官员) (5) 道理,义理 井井兮其有理也。——《荀子·儒效》 恶积祸盈,理至焦烂。——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势不同而理同。——柳宗元《送薛存义序》 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庄子·秋水》 理实如兄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天下之理得矣。——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验之以理。——《吕氏春秋·慎行论》 理无专在。——清· 刘开《问说》 (6) 又 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7) 又如:无理(没有道理);在理(合乎道理);理致(义理情致,思想情趣);理窟(义理会聚处;道理深奥处);理顺(道理顺当;理由正当) (8) 事理 。如:理趣(事理的旨趣) (9) 使者 行理之命,无月不至。——《左传·昭公十三年》。注:“行理,使人通聘问者。” (10) 媒人 吾令蹇修以为理。——《楚辞·屈原·离骚》 (11) 自然科学与物质世界和其现象有关的这种知识 。如:理工科 (12) 物理学 。如:数理化 (13) 通“吏”。狱官 孟秋之月:命理瞻伤。——《礼记·月令》 李离者, 晋文公之理也。——《史记·循吏列传》 形容词 治理得很好 本事不理。——《荀子·天论》 运极则化,理乱相承。——《后汉书·蔡邕传》 一切治理,威名流闻。——《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英文翻译reason, logic; manage
方言集汇◎ 粤语:lei5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li1 li3 [客英字典] li1 li3 [海陆丰腔] li1 li3 [东莞腔] li3 [陆丰腔] li1 [梅县腔] li1 [沙头角腔] li1 [宝安腔] li1 [客语拼音字汇] li1 ◎ 潮州话:li2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六止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