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状

mó zhuàng [ mo zhuang]
繁体 摹狀
注音 ㄇㄛˊ ㄓㄨㄤˋ

词语释义

摹状 mózhuàng

(1) 照事物原样描摹

trace

词语解释

  1. 描写;描绘。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论文上·积素斋文》:“先生之文,奏议体质而词核,论辨格歛而气舒,记叙工於取致,碑志深於言情,而於忠烈贞孝之事,尤极意摹状。”

引证解释

⒈ 描写;描绘。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上·积素斋文》:“先生之文,奏议体质而词核,论辨格歛而气舒,记叙工於取致,碑志深於言情,而於忠烈贞孝之事,尤极意摹状。”

摹状的国语词典

对事物加以形容描写。

如:「摹状写物,要注意细节。」

摹状的网络释义

摹状

  • 【释义】描写,描绘,照事物原样描摹。
  • 【出处】清·平步青《霞外攟屑·论文上·积素斋文》:“先生之文,奏议体质而词核,论辨格歛而气舒,记叙工於取致,碑志深於言情,而於忠烈贞孝之事,尤极意摹状。”
  • 摹状造句

    这个分析的优点是把表面上的名字,即一个摹状短语放在语句的前后关联中而解释为所谓不完全符号。
    摹状词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是专名意义问题上的两种对立的理论。
    “赤”当是一个标志伤寒发热貌的摹状词。
    传统逻辑中专名和限定摹状词都是单独概念,在谓词逻辑中则被称为个体词。
    “摹状词论”认为,语言表达式的指称是由描述或反映其意义的摹状词确定的。
    本文围绕摹状喻词和比况助词的选择、复句形式的内部结构和外部功能等几个方面,对由复句形式构成比况结构这一现象进行探讨。
    指示语、摹状词和专名都是具体指称手段,但却属于不同的语义类型。
    ,摹状花香,绘影绘声,遣词工巧,境界活泼,至为动人。
    在专名问题上,摹状词理论和历史的因果命名理论是相互补充的。
    限定摹状词的指称性使用和归属性使用的区分奠定了新指称理论的基础。
    他的理论即摹状词理论,通过提供所有这三个矛盾的解决方案而通过了检验。
    第二部分:摹状词理论的源起,主要介绍此理论诞生的理论背景、有哪些重要哲学家对其产生了启发性的影响及它希望解决什么问题;
    罗素运用现代分析哲学的手段对名称进行了阐释,提出了名称的摹状词理论。
    与摹状词及专名研究相比,指示语研究显得相对薄弱和滞后。
    克里普克为了批判弗雷格和罗素的名称摹状词理论提出了三类论证,即模态论证、认识论的论证和语义的论证。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以来,对逻辑学、语言学和哲学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一些人认为,唐纳兰关于限定摹状词的两种用法,即归属性用法和指称性用法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避免克里普克的语义的论证和模态论证。
    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自提出以来,一直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后来分析论证说摹状词和普通专名不是专名,将“这”等看成真正的专名;
    摹状词理论认为,专名有涵义,专名与一个或一簇摹状词同义,其指称是通过专名的涵义来确定的。

    汉字详情

    [mo]
    部首: 432
    笔画: 14
    五笔: AJDR
    五行:
    仓颉: TAKQ
    四角: 445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莫声。本义:临摹,照着样子描画、写字)

    (2) 同本义

    摹,规也。——《说文》。段注:“摹与模义略同。”

    规摹宏远矣。——《汉书·高帝纪下》。邓展曰:“若画工规摹物之摹。”

    摹法以中克。——《太玄法》

    三摹九据。——《汉书·扬雄传》

    余之手摹也。——韩愈《画记》

    上见其发秃,又所摹画不能称上意。——韩愈《毛颖传》

    六朝人尚字学,摹临特盛。——《琅琊代醉编》

    (3) 又如:摹帖(摹字。描摹法帖);摹版(翻刻的版本);摹印(摹拓);摹肖(依样复制);摹勒(依样描字刻石;描摹勾勒)

    (4) 仿效

    若是,三代不摹,圣人未可师也。——范晔《后汉书》

    (5) 又如:摹习(仿效;学习);摹勒(模仿);摹调(模仿调弄);摹袭(模仿沿袭);摹窃(模仿剽窃)

    (6) 描写,描绘

    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乎?——江淹《恨赋》

    (7) 又如:摹画(描画,描绘);描摹(用语言文字表现人或事物的形象、情状、特性等)

    英文翻译

    trace, copy, duplicate; pattern

    方言集汇

    ◎ 粤语:mou4
    ◎ 客家话:[东莞腔] mo2 [海陆丰腔] mo1 mu2 [梅县腔] mu2 [宝安腔] mu2 mo1 [客英字典] mo2 mu2 [台湾四县腔] mo1 mu2 [客语拼音字汇] mo2
    ◎ 潮州话:mo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莫胡平聲開口一等mumo/mu
    zhuàng [zhuang]
    部首: 428
    笔画: 7
    五笔: UD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MIK
    四角: 3318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犬,爿( pán)声。用具体的动物“犬”表示事物各具形态。本义:犬形)

    (2) 同本义。引申为形状,形态

    状,犬形也。——《说文》

    且曰献状。——《左传·文公十五年》。谓献其骈肋之状也。

    凡铸金之状。——《考工记·桌氏》。杜注:“谓形状。”

    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聊斋志异》

    有双石高竦,其状若门。——郦道元《水经注》

    若啸呼状。——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如:状类(形似);粉状;杆状;块状;粒状;絮状;海绵状;奇形怪状

    (4) 情形;状况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史记·淮阴侯列传》

    欲死秦军状。——《史记·魏公子列传》

    以状语武。——《汉书·李广苏建传》

    巡抚状闻。——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巴陵胜状。——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自绘败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景状亦近。——蔡元培《图画》

    (5) 又如:现状;状容(形态);状候(情况;状态)

    (6) 聘任或奖励人员的证书 。如:奖状;委任状

    (7) 行状,记述死者事迹的一种文体,属于传记类

    敢以状私于执事。——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8) 又如:状略(行状的大略);状式(行状的格式)

    (9) 诉状

    李具状,求在狱候春发遣。——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状头(原告人);状儿(状子;起诉书);告状;状呈(即状子);状告(递状控告)

    (11) 书信

    是以前状辄述鄙城,眷惠手翰还答,益增欣悚。——韩愈《与鄂州柳中丞书》

    (12) 容貌,面貌

    妾无状。——《汉书·东方朔传》。注:“形貌也。”

    不韦使 楚服相见,王后悦其状,高其智。——《战国策·秦策》

    (13) 礼貌 。常与“无”连用,“无状”即没有礼貌之意

    诸侯吏卒异时故徭使屯戍过秦中, 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史记·项羽本纪》

    动词

    (1) 陈述

    自状其过以不当亡者众,不状其过以不当存者寡。——《庄子·德充符》

    再思此言,自状其短,观过知仁,亦足称也。——洪迈《容斋四笔》

    (2) 描绘

    灼灼状桃花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文心雕龙》

    (3) 又如:状物(描绘事物);状写描绘

    (4) 描摹

    遂以五可之容颜发肤,神情态度,口写而手状之。——《聊斋志异》

    英文翻译

    form; appearance; shape; official

    方言集汇

    ◎ 粤语:zong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