摭诎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犹言断章取义,加以歪曲。
《新唐书·儒学传下·啖助传赞》:“ 啖助 在 唐 ,名治《春秋》,摭詘三家,不本所承。”
引证解释
⒈ 犹言断章取义,加以歪曲。
引《新唐书·儒学传下·啖助传赞》:“啖助在唐,名治《春秋》,摭詘三家,不本所承。”
摭诎的网络释义
摭诎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庶声。字又作“拓”,从手,石声。本义:有选择的拾取)
(2) 同本义
拓,拾也。陈、 宋语。——《说文》
摭,取也。——《方言一》
有顺而摭也。——《礼记·礼器》
乃摭于鱼腊俎。——《仪礼·有司彻》
犹拾遗于涂,摭弃于野。——《论衡·逢遇》
摭紫贝,搏耆龟。——张衡《西京赋》
(3) 选取,摘取
摭我华而不食我实。——《法言·问明》
往往摭《离骚》文而反之。——《汉书·扬雄传》
(4) 又如:摭华(采摘其文章辞藻);摭裂(采摘细碎);摭实(摘取事实;据实)
(5) 挑剔;指摘 。如:摭赖(挑剔诬赖);摭罗(挑剔、罗织)
(6) 搜集
摭其阴事以奏之,太祖遂疑之。——《旧五代史》
(7) 又如:摭采(搜集采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ak7 zhit7 [台湾四县腔] zak7 tsiit7 [梅县腔] zhak7 [海陆丰腔] chak7 zhit7 [客语拼音字汇] za1
◎ 潮州话:ziah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隻 | 之石 | 章 | 昔開 | 入聲 | 陌 | 開口三等 | 梗 | 清 | tɕĭɛk | cjek/tjek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言,出声。本义:言语钝拙)
(2) 同本义
诎,辞塞。——《广韵》
诎,字从言,当与吃同意。——《说文通训定声》
公输盘诎。——《墨子·公输》
轻财重士,辩于心而诎于口。——《史记·李斯列传》
(3) 尽,穷尽
利出于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不诎;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管子》
理诎势穷。——清· 林则徐文
(4) 声音戛然而止貌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礼记》。孔颖达疏:“诎谓止绝也。”
动词
(1) 通“屈”。弯曲
诎,屈也。——《广雅·释诂一》
诎五指而顿之。——《荀子·劝学》
诎要桡腘。——《荀子·富国》
诎右臂支船。——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诎伸(诎申。弯曲与伸直);诎曲(诎折。弯曲);诎体(弯曲肢体);诎膝(下跪);诎柔(屈曲柔弱)
(3) 屈服
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荀子·议兵》
诎敌国。——《战国策·秦策一》
(4) 又如:诎意(屈就);诎志(曲意迁就);诎服(屈服)
(5) 屈辱;冤屈
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吕氏春秋·壅塞》
(6) 又如:诎身(降低身分,屈己下人);诎辱(委屈和耻辱);诎容(屈辱容忍);诎节(降低身分,降心相从)
(7) 通“黜”(
)。贬退彼公仲者,秦势能诎之。——《战国策·韩策三》
可谓能诎免变化以致之。——《说苑·敬慎》
(8) 通“讫”。止
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礼记·聘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