搁笔

gē bǐ [ ge bi]
繁体 擱筆
注音 ㄍㄜ ㄅ一ˇ

词语释义

搁笔 gēbǐ

(1) 放下笔;写作、绘画停笔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林觉民《与妻书》
put down the pen and stop writing

词语解释

  1. 停笔,放下笔。谓中止写作或绘画。

    宋 毕仲游 《回范十七承奉书》:“旧诗数百首悉焚去,搁笔不復论诗。”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一:“ 邵薑畦 ……《咏济南趵突泉》云:‘倒翻 庐阜 瀑,长涌 浙江 潮。’一时诸名士为之搁笔。” 鲁迅 《<花边文学>序言》:“我本也可以就此搁笔,但为了赌气,却还是改些作法,换些笔名,托人抄写了去投稿。”

引证解释

⒈ 停笔,放下笔。谓中止写作或绘画。

宋毕仲游《回范十七承奉书》:“旧诗数百首悉焚去,搁笔不復论诗。”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一:“邵薑畦 ……《咏济南趵突泉》云:‘倒翻庐阜瀑,长涌浙江潮。’一时诸名士为之搁笔。”
鲁迅《<花边文学>序言》:“我本也可以就此搁笔,但为了赌气,却还是改些作法,换些笔名,托人抄写了去投稿。”

搁笔的国语词典

放下笔。

如:「他伏案写了半天才搁笔。」

搁笔的网络释义

搁笔

  • 搁笔:汉语词语
  • 搁笔:田七导演歌曲
  • 搁笔 (汉语词语)

  • 搁笔,读音gēbǐ,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放下笔。
  • 搁笔造句

    灵感来时,他极度兴奋地写作,创造力源源涌至;缺乏灵感时,他干脆搁笔。
    我要这信赶上早晨的邮班,所以只得搁笔了。
    就此搁笔,等待着很快听到你的回音。
    他时而奋笔疾书,时而搁笔凝思。
    年轻人长舒一口气,搁笔砚台之上,满意地欣赏着自己没有落款的作品写得真好。
    事实比编造的故事更离奇。富于想象力的作家有时也不能不感到最好是向读者大众鞠躬告别,体面地搁笔引退,因为生活总能轻易地胜过他幻想杜撰的作品。
    今日就此搁笔,下次再跟大家閒聊,拜拜。
    搁笔以先,我愿意祝大家有一个快乐的感恩节,享受家庭相聚的欢乐。
    奏上后,好似石投大水,毫无影响,此外都作仗马寒蝉;许、袁二公不胜焦灼,方拟续上谏章,忽闻外省督抚,亦通电力阻,因此暂行搁笔,再探宫廷消息。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小不点看到梅雁的第一眼,就会让他想起宋人卢梅坡写的;‘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书不尽言,就此搁笔,望贤弟保重。
    最后一个难住我,使我暂时搁笔的问题是:思考的可能方式的空间有多大?
    这几乎是一个传统,在英国,在工业骚乱或反政府抗议,标题作家灰尘第一搁笔老最喜欢的,该帖“不满的冬天”。
    我要就此搁笔了,盼望早日收到你的来信。
    就此搁笔。希望今晚能完成关于下次聚会的电邮。
    在我搁笔前,我希望藉此机会提醒你,耶稣是为要死而来,祂愿意选择这条通往各各他的路以至我们可以得著永恒的生命。
    妈妈要我下厨房帮忙,就此搁笔。
    再忙碌,也请驻足看看那雨景,搁笔听听那雨声。

    汉字详情

    gē,gé [ge]
    部首: 330
    笔画: 12
    五笔: RUTK
    五行:
    仓颉: QLSR
    四角: 570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阁声。本义:放,放置)

    (2) 同本义

    况且我又年轻,不压人,怨不得不把我搁在眼里。——《红楼梦》

    (3) 又如:搁手(放开手,作罢);搁开(放下,放开);再搁点糖

    (4) 停顿;耽搁

    原来这一向因凤姐病了, 李纨探春料理家务,不得闲暇;接着过年过节,许多杂事,竟将诗社搁起。——《红楼梦》七十回

    (5) 又如:延搁(拖延耽搁);这事搁一搁再说;搁煞(方言。谓搁置不周转或不流通;耽搁);搁误(耽误)

    (6) 另见

    动词

    (1) 经受,承受

    不过是脸软心慈,搁不住人求两句罢了。——《红楼梦》十六回

    再结实的身子骨儿,搁得住这么折腾吗?

    (2) 又如:搁栅(支承地板、楼板或天花板的梁)

    (3) 另见

    英文翻译

    place, put, lay down; delay

    方言集汇

    ◎ 粤语:gok3
    ◎ 潮州话:goh4

    宋本广韵

    [bi]
    部首: 624
    笔画: 10
    五笔: TTF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HHQU
    四角: 8871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竹,从聿。“聿”( ),是“笔”的本字,小篆象以手执笔。古时毛笔笔杆都是以竹制成,故从竹。简化字“笔”,“从竹从毛”会意,指旧时用的毛笔。此字最早见于北齐隽修罗碑,是六朝时的俗字。也见于《集韵》。本义:毛笔)

    (2) 同本义

    筆,秦谓之筆。从聿从竹。——《说文》。按,此 秦制字。 秦以竹为之,加竹。

    史载笔,士载言。——《礼记·曲礼》

    不能竟书而搁笔。——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又如:毛笔;钢笔;圆珠笔;笔削(修改文章);笔帕之敬(雅洁的礼品);笔楮难穷(文字难以充分表达。楮:纸的代称)

    (4) 指字画诗文等以笔书写绘制而成的作品 。如:笔圣(超绝凡常的书法家);笔精(指文章精妙)

    (5) 散文,相对诗而言 。如:笔文(书面文辞);笔述(文字记述)

    (6) 笔迹。指组成汉字的点、横、直、钩、撇、捺等而言。亦指字迹 。如:“天”字有四笔;笔形(笔画的形状);笔脚(字迹;笔迹)

    (7) 笔法。曲笔,伏笔

    以细笔钩勒形廓者也。——蔡元培《图画》

    动词

    (1) 书写;记载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代笔;笔资(笔头上的功夫);笔吏(专门抄写文字的小吏)

    量词

    用于款项、书画的量,如:一笔款;三笔账;写得一笔好字

    英文翻译

    writing brush; write; stroke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