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

jiē shì [ jie shi]
注音 ㄐ一ㄝ ㄕ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揭示 jiēshì

(1) 向人指出不易看清的事理

想揭示原子结构的这位物理学家
unveil

(2) 公布;宣布

publish

词语解释

  1. 指出或阐明不易看清的事物。

    《太平广记》卷二○四引 唐 卢□ 《逸史·李謩》:“至第十三迭,揭示谬误之处。” 明 张居正 《答姜巡抚言李公恤典事书》:“屡承揭示,差人竟不索报,遂失裁答为歉。” 秦牧 《艺海拾贝·<哲人·小孩>》:“这个童话是发人深思的,老实说,它揭示了相当精确的真理。”

  2. 显示。

    《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三年》:“及贼境,揭示威信,所招集又得三千人,遂破 刘泽 三万餘众。”

  3. 公布;宣布。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回:“于是 南京 政府,揭示进兵的方法,派 鄂 湘 民军为第一军,向京汉铁路前进; 宁 皖 民军为第二军……共捣虏廷。”

  4. 指张贴告示。

    《宋史·食货志上五》:“又令州县録丁产及所产役使,前期揭示。” 清 周亮工 《书戚三郎事》:“抵 昇州 ,舟刺 鬼面城 下,乃入市揭示四达之衢曰: 江阴 戚三郎 觅妻。”

引证解释

⒈ 指出或阐明不易看清的事物。

《太平广记》卷二〇四引唐卢□ 《逸史·李謩》:“至第十三迭,揭示谬误之处。”
明张居正《答姜巡抚言李公恤典事书》:“屡承揭示,差人竟不索报,遂失裁答为歉。”
秦牧《艺海拾贝·<哲人·小孩>》:“这个童话是发人深思的,老实说,它揭示了相当精确的真理。”

⒉ 显示。

《续资治通鉴·宋太祖乾德三年》:“及贼境,揭示威信,所招集又得三千人,遂破刘泽三万餘众。”

⒊ 公布;宣布。

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四回:“于是南京政府,揭示进兵的方法,派鄂湘民军为第一军,向京汉铁路前进; 宁皖民军为第二军……共捣虏廷。”

⒋ 指张贴告示。

《宋史·食货志上五》:“又令州县録丁产及所产役使,前期揭示。”
清周亮工《书戚三郎事》:“抵昇州,舟刺鬼面城下,乃入市揭示四达之衢曰:江阴戚三郎觅妻。”

揭示的国语词典

显露、明示。

揭示的网络释义

揭示

  • 揭示,指揭举事实,公之于众。见秦牧 《艺海拾贝·》:“这个童话是发人深思的,老实说,它揭示了相当精确的真理。”
  • 揭示的翻译

    英语: to show, to make known
    法语: annoncer, promulguer, révéler, mettre en lumière

    揭示造句

    表达了对世事的变迁,仕宦的沉浮的一张豁达的胸怀。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揭示了新陈代谢的自然规律。
    这句描写了充满诗情画意的小路风光,点明了儿子想要走小路的原因,也充分说明了母亲热爱生命,热爱美好景色。揭示了春天的活力。
    这部作品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千奇百怪的人情世态。
    马克思的《资本论》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本质。
    揭示二元之规律,珍惜瑰宝悟易理。
    名人名言,指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较为出名的话。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
    揭示了大自然博大的胸怀以及万物生灭,流转的自然规律。
    春天的风,舒放出漫地的绿纱,它揭示大家,夏天就要来了。
    与我亲近的人,我是清楚的,那是由于他们在长年累月的日子里为我揭示出了一切;但对于偶然的朋友,只能是一个模糊的印象。这还是从一次握手中,通过指尖感受出他们的嘴唇中的语句,或在我手掌里轻轻画写中所得来的。
    有的文章题目概括了中心,体现文章主要内容;有的文章标题直接揭示了中心思想。
    今天班长张贴了告示,揭示了候选班干的名单。
    态度鲜明,引起共鸣;揭示本质,给人启示;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恩格斯在这篇文章里揭示了人类起源和人类社会产生的规律。
    揭示了世间万事万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运动是绝对的,静止仅仅是相对的。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这篇散文虽然篇幅很短,但揭示出的道理却耐人寻味。
    暪恩格斯揭示了人类起源的规律。
    名人名言指那些从小事中悟出大道理,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的,富有知识的名人所说的能够让人懂得道理的一句较为出名的话,广泛上来说就是有意义,向人们揭示一定的道理的话,包括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
    推开这扇开着的门,需要决心。曾看过一句名言,想要获得成功,只要下定决心,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然后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就行了。简单浅显的语言却揭示了推门的第一步,那就是决心。下定决心,告别迷惘与踌躇,大胆跨出推门的第一步,离成功的大门便近了,恍惚中,你似乎发现大门间有一条缝隙。那扇打开着的门笑了。
    强者向人们揭示的是确认人生的价值,弱者向人们揭示的却是对人生的怀疑。

    汉字详情

    jiē [jie]
    部首: 330
    笔画: 12
    五笔: RJQN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QAPV
    四角: 56027

    详细解释

    名词

    标志

    峨嵋为泉阳之揭。—— 郭璞《江赋》

    形容词

    (1) 高亢 。如:揭天(声音高入天际);揭调(高调);揭孽(很高的样子)

    (2) 揭揭

    (3) 修长的样子。

    (4) 疾驰的样子。如:车马揭揭

    动词

    (1) (形声。从手,曷声。本义:高举)

    (2) 同本义

    揭,高举也。——《说文》

    西柄之揭。——《诗·小雅·大东》

    修剑揭以低昂。——张衡《思玄赋》

    揭其剑。——《战国策·齐策四》

    揭竿为旗——汉· 贾谊《过秦论》

    两竿夹接。——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揭厉(高举而扬厉之);揭鸡肆赦(在高竿上树起金鸡,宣布大赦)

    (4) 肩负;担;扛

    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庄子·胠箧》

    (5) 又如:揭箧(把箱笼扛走;比喻全部抄袭他人文字)

    (6) 披露;发表;公布

    会闱揭晓,名次群英。——李昌祺《前灯余话》

    (7) 又如:揭条(揭桃。揭调,揭露别人的短处);揭旧书(方言。揭老底);揭极(揭发恶性的报告);揭参(揭发弹劾);揭黄(用黄榜公布);揭载(刊登;发表);揭贴(张贴)

    (8) 掀起; 拿开

    揭水指路。——唐· 李朝威《柳毅传》

    一个客人便去揭开桶盖。——《水浒传》

    (9) 又如: 揭白(旧时人死后,请画师给死人画像。首先要揭去死人脸上蒙的白纸,故名);揭地掀天(翻天覆地)

    (10) 露出;向上翘

    颠沛之揭。——《诗·大雅·荡》

    唇揭者甚齿塞。——《战国策》

    (11) 借债 。如:揭借(借);揭债(借债);揭折(抵偿,折还)

    英文翻译

    raise, lift up; surname

    方言集汇

    ◎ 粤语:kit3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iad5 yad5 [宝安腔] ket7 [客英字典] get7 giet7 [海陆丰腔] giet7 [梅县腔] jat7 [东莞腔] ket7 [台湾四县腔] giet7
    ◎ 潮州话:giah4(kiah) ,gig4(kik)[揭阳]gêg4(ke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去例祭B開去聲開口三等祭Bkʰĭɛikhied/qyey
    shì [shi]
    部首: 519
    笔画: 5
    五笔: FI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MMF
    四角: 109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二”是古文“上”字,三竖代表日月星。甲骨文本作“T”,象祭台形。“示”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其义多与祭祀、礼仪有关。本读( )。本义:地神。引申义:让人看,显示)

    (2) 显现;表示

    示,现也。——《华严经音义》

    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也。——《说文》。古文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示,现也。——《苍颉篇》

    武王示之病。——《战国策·秦策》

    穷不得所示。——《楚辞·怀沙》

    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斩使以示威。——《三国演义》

    二子心计,公无从办,特示故人意耳。——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3) 又如:示像(显露外形);示疾(佛教语。佛菩萨及高僧得病);示现(菩萨应机缘而现种种化身);示贬于褒(寓批评于表扬);示重(表示器重);示问(指表示问候的简札书启之类);示俭(表现节俭);示优(表示优厚);示惩(表示惩戒);示怀(表示恩德);示导(启示开导);示诲(开导教诲)

    (4) 指示;让人看;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

    示,语也,以事告人曰示也。——《玉篇》

    示,垂示。——《广韵》

    示我周行。——《诗·小雅·鹿鸣》

    言示之事。——《诗·大雅·抑》

    则不能毋举物示之乎?——《墨子·尚贤下》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老子》

    袒而示之背。——《左传·庄公八年》

    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左传·成公十年》

    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资治通鉴》

    归以示成。——《聊斋志异·促织》

    (5) 又如:示仰(指示;传达);示梦(灵魂在梦中以事示人);示下(指示);示导(启示开导);示众(给大家看,特指当众惩罚人);示及(见示、谈到);示化(启示化导);示世(昭示于世人);示唆(启示);示覆(书牍中请对方作答之用语);示知(信函用语。告知);示谕(告知;晓示)

    (6) 暗示;示意解释

    范增数目 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史记·项羽本纪》

    名词

    (1) 公文,告示

    那看的人虽如人山人海,好在国王久已出示,毋许驱逐闲人,悉听庶民瞻仰。——《镜花缘》

    (2) 泛指命令、指示

    戏子们请老爷的示:还是伺候,还是回去?——《儒林外史》

    (3) 对别人来信的敬称 。如:惠示;赐示

    英文翻译

    show, manifest; demonst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梅县腔] si5 [陆丰腔] shi5 [宝安腔] si5 [海陆丰腔] shi6 [客英字典] shi5 [台湾四县腔] sii5 [东莞腔] si5 [沙头角腔] si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 潮州话:s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巨支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gje/giegʰĭ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