捻须

niǎn xū [ nian xu]
繁体 撚鬚
注音 ㄋ一ㄢˇ ㄒㄨ

词语释义

谓推敲诗句而捋须吟哦。

词语解释

  1. 谓推敲诗句而捋须吟哦。语出 唐 卢延让 《苦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鬚。” 宋 苏轼 《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灯青火冷不成眠,一夜捻鬚吟喜雪。” 胡怀琛 《赠陈蜕庵先生》诗:“捻鬚觅句得佳趣,忘齿论交到少年。”

引证解释

⒈ 谓推敲诗句而捋须吟哦。

语出唐卢延让《苦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鬚。”
宋苏轼《和柳子玉喜雪次韵仍呈述古》:“灯青火冷不成眠,一夜捻鬚吟喜雪。”
胡怀琛《赠陈蜕庵先生》诗:“捻鬚觅句得佳趣,忘齿论交到少年。”

捻须的网络释义

捻须

  • 捻须,读音是niǎn xū ,是一汉语词汇,解释是摸胡须。
  • 捻须造句

    老方丈看看快长成青蛙的小蝌蚪,又看看勤勉饲养它的小和尚,捻须不语。
    叶久明的戏画里,人物往往是动态的,有的捻须转睛,有的掩面长泣,有的颐指气使。
    画面中古松苍劲参天,松下叶天士一袭长袍,捻须微笑。
    旧居有一幅李可染的作品“苦吟图”,画的是唐代诗人贾岛立于案边,于灯下捻须苦吟的情景,空白处他题了贾岛的四句诗夜吟终不休,苦吟神鬼愁。
    北宋“诗书画”三绝的黄山谷,曾拿着自己的书法向苏东坡老师请教,苏捻须不言。
    朱武听罢捻须不语,武松却登时直眉怒目道“俺梁山向来是替天行道、杀富济贫。
    胡也挺给面子,再度光临,然而却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只是捻须微笑,嘲讽妓女有眼不识他这座泰山。
    刘大人捻须一笑,说,很简单,皇帝让把土地分给寺院。
    被困在圈中的魏吉安手捻须然微笑不语,行若无事。
    捻须、鞠躬、回眸孝义木偶活灵活现。
    非为矜才炫博,堆砌词藻,捻须苦吟,闲作联字之游戏也。
    尤其让我们惊讶的是老子捻须的手心中有个直径约一米大的蜂窝,与铜像颜色趋于一体,有种浑然天成的感觉。
    在静电纺纱过程中,加捻须条由于受到各种力的作用,会形成小形气圈。
    村中数不清的小弄狭巷,犹如叶子的枝蔓,清新可爱,犹如一位捻须吟诗的老人,气质清矍。
    一日,睿功喝了酒坐在厅上,忽见白衣人倚柱而立,独自捻须,眯眼,望天。
    它还具有历史的厚重,一代天骄秦始皇在此登临送目、一代文豪苏东坡在此捻须吟哦。
    什么道理??王船山捻须一笑此即天命至。
    年老时,下巴上蓄着一绺银白色的胡须,捻须思索,像是一位超凡出尘的隐士。
    艺术创作若是可凭借材料、环境的考究就可“大放异彩”,那倒省去了许多捻须搔首的痛苦。

    汉字详情

    niǎn [nian]
    部首: 330
    笔画: 11
    五笔: RWYN
    五行:
    仓颉: QOIP
    四角: 580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念声。本义:用手指搓转)

    (2) 同本义

    轻拢慢捻抹复挑。——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3) 又如:捻就(揉缩);捻髯(用手指搓着腮上的胡须);捻断髭须(比喻费尽心思);捻绳;捻灯芯;将两股纱捻成一根线

    (4) 领导

    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贾仲明《凌波仙》

    (5) 驱逐;追赶 。如:捻出门(驱赶出家门)

    (6) 聚;聚合成股。因称成群的人为捻。亦为清代中叶后反政府农民武装捻子或捻军的简称 。如:捻分子(凑分子);捻信(火药引线);捻党(清军对捻军的称呼)

    (7) 用同“捞” 。如:捻河泥

    (8) 拿;捏;提;举

    闲捻紫箫吹。——杜牧《杜秋娘》

    (9) 又如:捻着汗(捏着汗)

    名词

    (1) 用线、纸等搓成的条状物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西游记》

    (2) 又如:灯捻;纸捻儿

    英文翻译

    to twist or nip with the fingers

    方言集汇

    ◎ 粤语:nim2 nip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ngiap7 ngiam1 [东莞腔] ngen3 [海陆丰腔] ngiap7 ngiam1 [梅县腔] ngiap7 jap7 ban5 [客英字典] ngiap7 ngiam3 ngien3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3
    ◎ 潮州话:娜奄2 [潮州]罗奄2 ,niam2 [潮州]liam2 [澄海]nia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十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奴協入聲開口四等niepnep
    [xu]
    部首: 616
    笔画: 9
    五笔: EDM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HMBO
    四角: 21282

    详细解释

    名词

    (1) (本字作“须”。后来写成有鬚,现在又简化为“须”。象形。从页,从彡,页( xié),头,彡( shān),表毛饰。指人面上的毛。本义:胡须)

    (2) 同本义

    须,面毛也。——《说文》

    须,谓颐下之毛。——《礼记·礼运》引《说文》

    有君子白皙鬒须眉。——《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大夫以鱼须文竹。——《礼记·玉藻》

    美须髯。——《汉书·高帝纪》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木兰诗》

    须发尽白。——《汉书·李广苏建传》

    (3) 又如:须眉浊物(指趋炎附势,丧失气节的男人);虬须(卷曲的胡子);银须;黄须;长须;软须;须麋(须眉)

    (4) 野兽的鬚。泛指动、植物身上像须的东西

    敢捋虎须。——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若得其兽,则献其皮革齿须备。(备:爪)——《周礼·冥氏》

    撩拨虫须。——《聊斋志异·促织》

    张毛伸须。

    (5) 又如:鲇鱼须;触须;花须;须萼(花须和花萼);须枝;须蕊(花蕊)

    (6) 流苏

    帛绳缠须。——《晋书·陆云传》

    (7) 又如:须头(流苏)

    名词

    (1) 片刻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荀子·劝学》

    (2) 又如:须时(片刻)

    (3) 姓

    动词

    (1) 等待

    吴起须故人而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可须夜鼓声而发。——《后汉书·班超梁慬列传》

    (2) 又如:须友(待友);须待(期待);须参(等着见皇帝);须奏(等候上奏)

    (3) 停留

    昆弟五人,须于洛汭,作《五子之歌》。——《书·五子之歌序》

    (4) 又如:须留(停留)

    (5) 通“需”。需要

    不须复烦大将。——《汉书·冯奉世传》

    细雨不须归。——唐· 王之涣《凉州词》

    何须怨杨柳。——唐· 张志和《渔歌子》

    工又须问。——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须行即骑。——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 又如:须次(官吏依次候补官缺。同“需次”)

    (7) 助动词。必要,应当

    男大须婚,女大须嫁,古今常理。——《三国演义》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须取无茎叶。——宋· 沈括《梦溪笔谈》

    须阎君来。——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仆须急归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8) 又如:须用(必须);须至(必定。宋以后常作为公文及执照结句用语。有必须办到的意思);须是(必须是,一定是);须得(必得)须合(应当);须当(应当);须不如(该不是)

    副词

    (1) 终于

    但愿得双亲康健,须有日,拜堂前。——《琵琶记》

    (2) 本是;本来

    他须没个亲人,料没甚大官司。——《三刻拍案惊奇》

    (3) 又如:须是(本是,正是)

    (4) 必然

    杀了刘备,我女便是望门寡,明日再怎的说亲?须误了我女儿一世!——《三国演义》

    (1) 相当于“却”

    你两个好不晓事!这干系须是俺的!——《水浒传》

    (2) 虽然

    五月峨眉须近火,木皮领里只如冬。——曹松《送僧人入蜀过夏》

    英文翻译

    must, have to, necessary

    方言集汇

    ◎ 粤语:seoi1

    宋本广韵

    捻须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