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拧成一股绳
(1) 比喻团结一致,汇成一股力量
词语解释
基本内容
[make joint efforts] 比喻团结一致,汇成一股力量咱们班子今后真能人和心,马和套,拧成一股绳,不愁生产搞不上去
拧成一股绳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níng
动词
(1) (形声。从手,宁声。本义:用拇指和另外一两个指头扭住皮肉用力转动)
(2) 同本义 。如:拧耳朵;拧他一把;拧扯(用手指扭拉皮肉)
(3) 扭;绞 。如:把衣拧干
(4) 团聚 。如:全班同学都拧在一起了;拧成一股(抱成一团)
(5) 另见
nǐng
动词
(1) 用力扭转
说罢,三步两步,跑到那马车跟前,伸手把机关一拧,用力一拉,开了门。——《二刻拍案惊奇》
(2) 又如:拧转(扭转,转过);水笼头拧不开;拧螺旋
(3) 别扭;意见相互不一致
他两个越说越拧,脸上的笑影儿都没有了。——袁静《新儿女英雄传》
形容词
(1) 颠倒,不好,荒谬,不正确
张姑娘才觉得这句话是说拧了,忍着笑扭过头去。——《儿女英雄传》
你可别认成…作成圈套儿来讪你的,那可就更拧了。——《儿女英雄传》
(2) 又如:他想说“小题大做”,说拧了,说成“大题小做”
(3) 另见
nìng
形容词
(1) 倔强 。如:拧性(个性倔强)
(2) 固执,执拗
王格这孩子真个的怎么这么拧啊!。——《儿女英雄传》
(3) 又如:他脾气拧得很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2) 同本义
成,就也。——《说文》
成德之终也。——《国语·周语》
成者功就不可易也。——《太元元错》
箫韶九成。——《书·益稷》
祝告曰利成。——《仪礼·少牢礼》
及事成。——《周礼·司书》
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后汉书·列女传》
(3) 又如:落成(建筑物完工)
(4) 变成;成为
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5) 又如:成习(成为习惯);成精;成仙(成为神仙)
(6) 成全 。如:成持(帮助,扶持);玉成其事
(7) 形成
好鸟相鸣,嘤嘤成韵。——吴均《与朱元思书》
(8) 又如:成市(形成市场);成列(形成队列);成体(构成形体)
(9) 事物生长到一定的状态;长成
五谷萎败不成。——《吕氏春秋·明理》
用实者成实时采。——宋· 沈括《梦溪笔谈》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 清· 林觉民《与妻书》
(10) 树立
以成伯王之名。——《战国策·秦策》。注:“立也。”。又如:成名成家(树立名声,成为专家);成果(造就,创建)
(11) 订立 。如:成言(订约);成券(订立契约);成约,成说(订约)
(12) 平定;讲和
会于稷,以成 宋乱。——《左传·成公十一年》
遂使之行成于吴。——《国语·越语》
(13) 成家 。如:成亲;成房头(有二房、三房等名份的);成室
名词
(1) 成功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资治通鉴》
(2) 又如:成败
(3) 成果;成就 。如:坐享其成;一事无成
(4) 十分之一;比率 。如:增产三成
形容词
(1) 现成的 。如:成证,成辞(现成的文章);成基(现成的基础)
(2) 既定的 。如:成旨;成科(既定的法律条文)
(3) 整,全 。如:成天际(一天到晚);成年家(一年到头);成天家(一天到晚);成日(整天);成批;成夜;成篇
(4) 纯的 。如:成金
(5) 表示有能力 。如:他可真成!
副词
(1) 表示答应、许可 。如:成,就这么办;成不的(不成;不行)
(2) 表示达到一个单位(强调数量多或时间长) 。如:成年累月;成何济(有何用处,待如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n2 sang2 [梅县腔] shang2 shin2 zhang5 [沙头角腔] sin2 siang2 [客英字典] shin2 sang2 [宝安腔] sin2 [客语拼音字汇] sang2 sin2 [东莞腔] sin2 [陆丰腔] shin3 [台湾四县腔] siin2 sang2
◎ 潮州话:sêng5(sêng) zian5(chiâⁿ) sian5(siâ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成 | 是征 | 常 | 清開 | 平聲 | 庚 | 開口三等 | 清 | 梗 | zjeng | ʑĭɛŋ |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 同本义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君奭》。传:“天子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一境(一个地方);一丝(一根蚕丝);一碗水往平处端(办事公正不偏袒);一拳正打在心窝(一下说到要害处);一人做一人当(敢做就敢于承认,绝不连累别人);一客不烦二主(托一人能办的事,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一动不如一静(动不如静好);一言抄百语(总而言之);一缘一会(天缘凑合);一路功名(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一盘一盒(礼物);一清如水(静悄悄地没有人影);一毫不爽(一点不差);一息恹恹(疾病缠身,气息微弱)
(4) 序数的第一位
一战而举鄢、郢。(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郢。一战,第一战。指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鄢、郢二都的战争。举,攻下。鄢,地名,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境。郢,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 又如:一紧二慢三罢休(指先紧后慢、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一来二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一品锅(一种里面杂放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的“砂锅”);一甲(科举殿试第一至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一更;一品(犹言一等;第一等);一等一(第一等中的第一名)
(6)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
(7) 又如:一脚(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一条腿的部分);丈一、丈二;百一;一份(整体分为若干份的一部分);一杆子(方言。犹言一部分);一得(得到一件或一个);一端(指物件的一头)
(8)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一至楚。——《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初一交战。——《资治通鉴》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9) 又如:一拿一个着(一下子就拿住);一气一个死(气得要命);一忽觉转(一觉醒来);一时半霎(指时间极短);一个眼闪(一会儿工夫);一之为甚(一次已经过分了。用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
(10) 某一个 。如:忽见一个从前方来;一天;一次;一夜(指某夜);一能(某一项专长或技能)
(11) 每;各 。如:一桌十人;一日三餐
(12) 另;又 。如:蝉一名知了
形容词
(1) 全;满
一肌一容(一:全部。指宫女的整个肌肤容貌)。——唐·杜牧《阿房宫赋》
传一乡。——宋·王安石《伤仲永》
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长烟一空。
欢动一城。——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通订一舟。——明·魏学《核舟记》
(2) 又如:一罟(全部;一点不留);一是(全赁);一凭(任凭;完全凭仗);一抹(全部);一听(听任);一划(一派);一床(全部);一力(竭力);一创(整个);一到处(到处;四处);一条提(全部;统统);一抹光(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一到处(遍地里);一肩儿(所承担的全部责任)
(3) 相同;一样 。如:一个稿子(一模一样);一便价(一式的;一律的);一似(好像;似同);一同(相同;一样);一理(同一准则)
(4) 齐一;联合 。如:一缴过儿(一起);一搭儿(一答里。一起;一块儿);一合儿(一同;一起);一就(一并;一起);一心(同心;齐心);一堆(一起;一块);一淘(一道;一路);一派(一齐);一体(一起;一块)
(5) 统一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觊觎之望。——《子谦全传》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6) 又如:一正(统一法度政令);一匡(使得到匡正);一法(统一的法令);一是(犹言统一的标准);一量(统一度量);一统天下(统一全国)
(7) 专一
用心一世。——《荀子·劝学》
(8) 又如:一德无暇(一心一意,没有一点虚情假意);一心一计(一心一意)
(9) 纯一不杂 。如:一青(犹纯青);一抹黑(形容一团漆黑);一纯(心地纯一)
(10) 独 。如:一目(独眼);一取(独取);一眼(一只眼睛。特指独存一眼);一尊(独尊)
副词
(1) 都,一概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一划(一律);一回(一概);一弄(一切;全体);一抹光(全都包括在内);一往(一概;一律);一括(犹言总括);一是(一概)
(3) 很;甚 。如:一无性天(非常虚伪);一力价(极力地);一撮儿(极其;百般)
(4) 始终 。如:一象(一像。一向;从来);一起(一向;向来);一行(一向;一直);一了(一直;从来);一往(犹一向)
(5) 一经
诚一开口。——《史记·魏公子列传》
俗之一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黄鹤一去不复返,——唐·崔颢《黄鹤楼》
禄山一出。——宋·苏轼《教战守》
一出门。——《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一膺新命(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一觉(一旦);一头(一旦);一投(方言。一等到;一旦)
(7) 犹一一 。如:一略数(谓一一略举);一听(一一倾听)
名词
初次,第一次;开始 。如:一箭上垛(比喻旗开得胜,首次就达到目的);一生人(初次卖做奴婢的女子);一头里(原来;起先);一成(初次制成的);一回生(初见陌生);一见如旧(一见如故。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一初(开始;起初);一征(初次征战);一听(初听)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it7 [客语拼音字汇] yid5 [海陆丰腔] rit7 [宝安腔] jit7 [客英字典] jit7 [台湾四县腔] jit7 [梅县腔] jit7 [东莞腔] jit7 [陆丰腔] jit7
◎ 潮州话:zêg8(chêk) ig4(ik)【揭阳】êg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一 | 於悉 | 影 | 質A | 入聲 | 質 | 開口三等 | 眞A | 臻 | qjit/it | ʔĭĕt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殳(
)声。本义:大腿)(2) 同本义
股,髀也。——《说文》
膝上曰股,膝下曰胫。——《论语·宪问》疏
读书欲睡,引锥刺其股。——《战国策·秦策》
余皆股栗。——《史记·酷吏列传》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聊斋志异·狼三则》
闻鸣镝而股战,对穹庐以屈膝又何劣邪!——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3) 又如:股掌(大腿与手掌);股弁(大腿发抖)
(4) 事物的分支或一部分
注:“如淳曰:股,支别也。”——《汉书·沟洫志》。
(5) 又如:人事股;军需股
(6) 合股纱、线或绳的一组成部分 。如:六股的绣花丝线
(7) 资本或财物的一份 。如:普通股;优先股
(8) 不等腰直角三角形构成直角的较长的边
故折矩,以为句(即勾)广三,股修四,径隅(即弦)五。——《周髀算经》
(9) 又如:勾股弦
量词
(1) 一阵气味或一阵随风飘至的气味或味道 。如:一股香味;一股烟悬在休眼火山上空
(2) 喷出或吹出的气体或液体 。如:从烟斗喷出的股股烟
(3) 一队武装人员 。如:一股游击队;一股强盗
(4) 一伙罪犯 。如:三股土匪
(5) 一阵突然而剧烈的爆发 。如:一股熊熊火焰正从屋顶冒出来;尤指一阵感情的激烈爆发。如:一股劲
(6) 流体从源或容器的流出 。如:一股热气
(7) 用于指道路等。如:两股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u3 [陆丰腔] gu3 [海陆丰腔] gu3 [客英字典] gu3 [台湾四县腔] gu3 [梅县腔] gu3 [客语拼音字汇] gu3 [宝安腔] gu3 [东莞腔] g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古 | 公戸 | 見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遇 | 模 | ku | kox/ku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糸(
),蝇省声。本义:绳子)(2) 同本义
绳,索也。——《说文》
大者谓之索,小者谓之绳。——《小尔雅》
巽为绳直。——《易·说卦》
作结绳而为网罟。——《易·系辞传》
言纶之绳。——《诗·小雅·采绿》
民结绳而用之。——《庄子·胠箧》
病者困剧…若见鬼把椎锁绳纆,立守其旁。——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绿碧青丝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绳床(交床;交椅);绳缢跌扑(用绳子吊死,跌倒摔死);绳文(文字未创造以前,结绳代替文字,称为绳文);绳桥(用绳索连结两岸的桥);绳头(绳的一端);绳戏(即绳伎。走绳之杂戏);绳络(绳编的网状饰物);绳床瓦灶(以绳为床,以瓦为灶。比喻生活贫困)
(4) 墨线
其绳则直。——《诗·大雅·緜》
孔子曰:“木受绳则直。”——《孔子家语》
故木受绳则直。——《荀子·劝学》
南江则极清澈,合处如引绳,不相乱。——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5) 又如:绳尺(指墨线和量尺。皆为匠人所用的工具)
(6) 准则;法度
王道有绳。——《商君书·开塞》
故智术能法之士用,则贵重之臣必在绳之外矣。——《韩非子·孤愤》
(7) 又如:绳尺(标准;法度);绳治(以法治罪);绳度(法度,准绳;悬度。以绳索相牵引而越度);绳直(犹准绳);绳规(犹法规);绳律(规矩格律)
(8) 水名
(9) 金沙江的古称
(10) 山东省的南阳水、北阳水
动词
(1) 继承,通“承”
绳其祖武。——《诗·大雅·下武》
(2) 又如:绳法(继承效法);绳祖(继承祖先业迹)
(3) 衡量
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 又如:绳尺(衡量);绳量(衡量)
(5) 纠正
故举兵绳之。——《孙膑兵法》
(6) 又如:绳愆(纠正过失);绳正(以墨线正曲直。引申为纠正错误);绳逐(纠正挑剔别人的过失而加以斥退);绳愆纠缪(纠正过失错误);绳劾(弹劾;纠正)
(7) 约束;制裁
绳之以法,断之以刑。——桓宽《盐铁论·大论》
(8) 又如:绳约(拘束,限制);绳之以法(以法律纠治不法之人。指犯罪者接受法律的制裁);绳束(约束;束缚);绳按(亦作“绳案”。约束制裁)
(9) 称赞
绳息妫以语 楚子。——《左传·庄公十四年》
形容词
直的;正的
洁白清廉中绳,愈穷愈荣。——《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