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敌

kàng dí [ kang di]
繁体 抗敵
注音 ㄎㄤˋ ㄉ一ˊ

词语释义

对抗;对等。

抗击来犯之敌。

词语解释

  1. 对抗;对等。

    《魏书·薛谨传》:“ 谨 所治与 屈丐 连接,结士抗敌,甚有威惠。”旧题 南朝 宋 刘质 《近异录》:“他家童稚或与争忿,则六臂齐举奋击,莫能抗敌。”《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七年》:“虏使之来,受而弗答。以为大明临御,国富兵强,抗敌之礼,何惮而为之,何求而行之!”

  2. 抗击来犯之敌。

    《新唐书·回鹘传上》:“ 回鶻 盛彊,北边空虚,一为风尘,则弱卒非抗敌之夫,孤城为不守之地。” 元 杨载 《送张仲实之宜兴》诗:“兵威终抗敌,人力可回天。”

引证解释

⒈ 对抗;对等。

《魏书·薛谨传》:“谨所治与屈丐连接,结士抗敌,甚有威惠。”
旧题南朝宋刘质《近异录》:“他家童稚或与争忿,则六臂齐举奋击,莫能抗敌。”
《资治通鉴·梁武帝天监十七年》:“虏使之来,受而弗答。以为大明临御,国富兵强,抗敌之礼,何惮而为之,何求而行之!”

⒉ 抗击来犯之敌。

《新唐书·回鹘传上》:“回鶻盛彊,北边空虚,一为风尘,则弱卒非抗敌之夫,孤城为不守之地。”
元杨载《送张仲实之宜兴》诗:“兵威终抗敌,人力可回天。”

抗敌的国语词典

对抗敌人。

如:「伯父正在叙述他当年英勇抗敌的事迹。」

抗敌的网络释义

抗敌

  • 抗敌kàng dí,ㄎㄤˋ ㄉㄧˊ1. 对抗;对等。2. 抗击来犯之敌。
  • 抗敌造句

    通过清理、整顿,纯洁了抗敌游击队的组织。
    王首道以“从容黄埔军校,首义南昌,发展红军丰功在;纵横湘鄂赣边,抗敌江南,坚持革命壮志存”的挽联,高度概括了其功绩。
    水师抗敌建立殊勋,然而如今这些大好男儿,却为何个个长眠海底?
    那些士族和官员在城内都有不少家产,见谭总兵愿领兵抗敌,自是纷纷拥聚,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因而安国几十年前国难之时,时任族长率族人抗敌,虽令千羽一族自此衰微,却为王上与人民认可,有了忠心的名声。
    抗敌大军在出师前,人人立下誓言,要将敌人赶出国境,那情景,真有气壮山河之势!
    在肠道疾病的治疗过程中,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粘杆菌素应为首选。
    他应当鼓舞起他们的爱国心,告诉他们抵抗敌人,但是他自己怎么还在这里装聋卖傻的教书,而不到战场上去呢?
    纵同吃酒共抗敌,也说是迫不得已;纵同患难共生死,也只说惺惺相惜……
    伊拉克指挥官气疯了,他集合了一千名士兵,把他们派到沙丘的另一边抵抗敌军。
    大幅度风刀霜剑看法开裆裤法就看见防空洞十分抗敌素。
    后遇侯景之乱,马婆之子随陆法和从军抗敌。
    在这条统一战线中,必须依靠广大工农群众,同时也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组成浩浩荡荡的抗敌救亡的队伍。
    在战争中,有的人在前线冒死抗敌,也有的人在后方醉生梦死。
    结果导致中原抗敌义军的活动遭受打击,半壁河山尽落敌手。
    那陈长明是陕西米脂人,曾经跟我在隰县抗敌立功;常虎也是西营左翼的老亲兵了,去年夏天在车厢峡我带他们探路时,他表现得也颇为勇敢。
    战士们浴血奋战,英勇抗敌,粉碎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
    她们为了保卫祖国而奋勇抗敌的高尚情操,铁证了“国家兴亡,匹妇有责”的使命。
    在此期间,黄新波出版《抗战画报》,参与主编《救亡日报》的《漫木旬刊》、“中华全国木刻界抗敌协会”的会刊《木艺》等进步刊物。
    德?元年,元朝兵马大举进攻南宋,两淮地区情况更加紧急,李氏幕府分崩离析,幕僚纷纷辞职,唯独陆秀夫临难不惧,与李庭芝同舟共济,誓死抗敌。

    汉字详情

    kàng [kang]
    部首: 330
    笔画: 7
    五笔: RYM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QYHN
    四角: 5001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亢声。本义:抵抗,抵御)

    (2) 同本义

    抗,扦也。——《说文》

    抗,御也。——《小尔雅·广言》

    抗木横一缩。——《仪礼·既夕礼》

    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抗木(旧时所用的葬具。在棺木之上覆盖一席,用以防御尘土);抗力(抵抗力);抗犯(抵抗与进犯);抗玩(玩忽抗命);抗质(谓劫持人质以相抗);抗矫(矫情抗俗,高蹈)

    (4) 抗拒;拒绝

    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

    抗辞慷慨。——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5) 又如:抗拒(顶撞;违抗并拒绝);抗违(抗拒,违背);抗租(抗缴地租);抗逆(违抗,抗拒);抗斗(反抗斗争)

    (6) 匹敌,抗衡

    独莲花与抗耳。——《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7) 又如:抗横(抗衡);抗行(并行;抗衡);抗美(抗衡媲美);抗库(并立,抗衡)

    (8) 举起

    抗皓手而清歌。——曹植《七启》

    (9) 又如: 抗力(力能举起);抗手(举手为礼);抗足(投足,举足);抗兵(举兵)

    (10) 呈上 。如:抗表(向皇帝上奏章);抗章(向皇帝上书直言)

    形容词

    (1) 高;大。通“亢”

    谪戍之众,非抗于几国之师也。——汉· 贾谊《过秦论》

    以犯上为亢。——《韩非子·问辩》

    (2) 又如:抗世(高世,超乎世俗);抗殿(谓高筑殿堂或指高大的殿堂)

    (3) 刚正不阿;高尚

    若贤人之美辞,忠臣之抗直。——萧统《文选序》

    (4) 又如:抗迈(俊杰出群,高超不凡);抗行(高尚的德行);抗迹(高洁不群的行为);抗直(坦率刚直);抗词(直言陈说。亦指严厉正直的言辞)

    (5) 高亢;高声 。如:抗烈(高亢激烈);抗朗(高亢响亮);抗言(高声而言);抗音(抗声)

    英文翻译

    resist, oppose, defy, reject

    方言集汇

    ◎ 粤语:kong3
    ◎ 客家话:[梅县腔] kong5 [宝安腔] kong5 [客英字典] kong5 [海陆丰腔] kong5 [客语拼音字汇] kong4 [东莞腔] kong5 [台湾四县腔] kong5 [沙头角腔] kong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一唐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郎唐開平聲開口一等ɣɑŋghang/hang
    [di]
    部首: 425
    笔画: 10
    五笔: TDTY
    五行:
    仓颉: HROK
    四角: 286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啇( )声。本义:匹敌;对等)

    (2) 同本义

    敌,仇也。——《说文》

    敌,匹也。——《尔雅》

    四国之兵敌。——《战国策·秦策》。注:“强弱等也。”

    且夫自敌以下。——《国语·楚语》

    敌国宾至。——《国语·周语》

    敌则能战之。——《孙子·谋攻》

    (3) 又如:试看天下谁能敌;敌体(彼此地位相等,不分上下);敌礼(平等的礼节);匹敌(谓才艺相当);势均力敌

    (4) 抵抗;抵挡

    (司马懿)乃 魏之名将,恐汝不能敌之。——《三国演义》

    (5) 又如:敌不住;寡不敌众

    (6) 攻击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聊斋志异·狼三则》

    名词

    (1) 仇敌;敌人

    秦人开关延敌。—— 汉· 贾谊《过秦论》

    (2) 又如:政敌;天敌;敌不可假(不可宽容敌人);敌垒(敌人的营垒);敌特;敌探

    英文翻译

    enemy, foe, rival; resist

    方言集汇

    ◎ 粤语:dik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五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下刮黠合入聲合口二等ghruat/hoatɣwat

    抗敌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