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

pī pàn [pi pan]
注音 ㄆ一 ㄆㄢ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批判 pīpàn

(1) 批示审断

批判案件
make comments and judge

(2) 评论;对于是非的判断

批判罪恶
comment on;judge

(3) 对被认为是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否定

批判错误言行
criticize

引证解释

⒈ 批示判断。

宋司马光《进呈上官均奏乞尚书省札子》:“所有都省常程文字,并只委左右丞一面批判,指挥施行。”
《三国演义》第五七回:“吏皆纷然賫抱案卷上厅,诉讼被告人等,环跪阶下。 统手中批判,口中发落,耳内听词,曲直分明,并无分毫差错。”
《孽海花》第三五回:“读过你范水判牘的,遇到关着姦情案件的批判,你格外来得风趣横生,这是为着甚么来?”

⒉ 评论;评断。

《朱子语类》卷一:“而今説天有箇人在那里批判罪恶,固不可;説道全无主之者,又不可。”
金牛本寂《少林寺西堂法和塔铭》:“评论先代是非,批判未了公案。”
《清史稿·选举志一》:“令诸生有心得或疑义,逐条札记,呈助教批判,按期呈堂。”

⒊ 对所认为错误的思想、言行进行批驳否定。

郁达夫《迟桂花》:“我对于我刚才所触动的那一种自己的心情,更下了一个严正的批判。”
周恩来《坚决肃清党内一切非无产阶级的意识》:“主要的还在批判一切机会主义的观念,使全党同志有明白的认识。”

批判的国语词典

在公文上批示或判决。

批判的网络释义

批判

  • 批判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pī pàn,指对错误的思想或言行批驳否定,也表示.评论;评断;批示判断。宋 司马光 《进呈上官均奏乞尚书省札子》等均有相关记载。
  • 批判的翻译

    英语: to criticize, critique, CL:
    德语: Erläuterung (S)​, Kritik (S)​, bemängeln, kritisieren und urteilen (V)​
    法语: critiquer

    批判造句

    我们要批判地继承传统的文学艺术。
    错误不可隐瞒,一定要加以分析批判,以便惩前毖后。
    鲁迅对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帝国主义的殖民文化,进行了气魄雄伟、鞭辟入里的总结性的批判。
    批判会上,同学们个个口诛笔伐。
    我们要以古为今用、批判继承的原则去对待古代文化遗产。
    他批判形而上学的文章,堪称无稽之谈。
    在新社会里,嫁狗随狗的观念受到了人们的批判。
    我们应批判传统文化中的糟粕。
    对古代文化遗产,要批判继承,不能兼收并蓄。
    他的错误思想受到了批判。
    批判会上,红卫兵们对他们的授业恩师口中雌黄。
    批判了本位主义以后,各部门互相协作,互相支援,消除了过去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各自为政的现象。
    对资本主义的东西需要批判地接受。
    我们应当批判地继承中国的古代文化,可不能数典忘祖啊。
    这种错误的观点当然会被批判得体无完肤。
    我们应对及时行乐的思想加以批判。
    这篇论文的主题思想,是彻头彻尾的人文主义的翻版,早就被列宁批判得体无完肤了。
    沉默,不等于屈服。沉默有时是对暴戾的抵抗,有的是对无知的批判。
    这是一篇掷地有声的批判封建意识的宣战书。
    人需要不时跳出自我的牢笼,才能有新的感觉,新的看法,也能有更正确的自我批判。

    汉字详情

    [pi]
    部首: 330
    笔画: 7
    五笔: RXXN
    五行:
    仓颉: QPP
    四角: 5201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比声。本义:反手打)

    (2) 同本义 。如:批他几个嘴巴;批颊(打耳光)

    (3) 引申为打、攻击 。如:批挞(敲打);批拉(搏击;扑打);批头竹片(衙役手中的打人竹片。一头扎紧,一头劈分细条);批难(抗击仇敌);批鳞(触犯君王和显贵)

    (4) 引申为刺入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庄子》

    (5) 批示。用钢笔或铅笔在纸上或其他材料上写指示 。如:批文件;批作业;审批(审查批示);批帖(批文);批回(中央对地方官署奏请事宜的批复文书);批详(已批的公文);批子(支取银钱的批条);批反(批示答复)

    (6) 分析;评论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红楼梦》

    (7) 又如:揭批(揭发批判);批削(即批改);批拓(讥讽;轻视);批点(批评指画);批搨(即批评)

    (8) 排除;排挤 。如:批黜(开除贬斥);批抵(排挤打击);批根(排斥,摈弃);批倾(犹排斥);批患(排除祸患)

    (9) 披露

    妙玉扶乩批出来,众人不解。——《红楼梦》

    量词

    用为众多人或大批货物。如:一批游客;大批货物

    名词

    (1) 评语 。如:眉批(在书眉或文稿上方写的批注);朱批(用朱笔写的评语);批本(加有批语的著作本子);批尾(在别人著作后面加评论批注);批抹(犹言批注校改);批笔(对作品加的评语)

    (2) 棉麻等未捻成线、绳时的细缕 。如:线批儿;麻批儿

    英文翻译

    comment, criticize; wholesale

    方言集汇

    ◎ 粤语:pai1
    ◎ 客家话:[梅县腔] pi1 [海陆丰腔] pi3 poi1 pe1 biang1 [客英字典] pi1 pai1 pe1 [陆丰腔] pi1 [客语拼音字汇] pi1 zi1 [台湾四县腔] pi3 poi1 pe1 biang1 [东莞腔] pi1 [宝安腔] pi1
    ◎ 潮州话:po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匹迷齊開平聲開口四等pʰieiphe/phei
    pàn [pan]
    部首: 208
    笔画: 7
    五笔: UDJ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FQLN
    四角: 925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兼会意。从刀,半声。从刀,表明其意义与刀有联系。“半”是把牛分开。本义:分,分开)

    (2) 同本义

    判,分也。——《说文》

    继犹判涣。——《诗·周颂·访落》

    纪于是乎判。——《左传·庄公三年》

    若七德离判,民乃携贰。——《国语·周语中》

    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柳宗元《封建论》

    (3) 又如:判割(分割);判妻(丈夫去世或与丈夫离异后再嫁的妇女);判散(分散);判礼(分离;分开);判迹(分道而行);判裂(割裂;分离)

    (4) 判决

    太尉判状辞甚巽(恭顺)。——唐·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5) 又如:审判(审理和判决);判词(判决的文词);判牍(判决司法案件的文书);判有罪;判无罪

    (6) 区别;分辨

    判天地之美,析万物之理。——《庄子·天下》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判别是非;判正(分辨是非曲直)

    (8) 裁定 。如:公判;评判(判定胜负或优劣);判事(判决事务的是非曲直);判个死日(预知死期。判:断定);判命(判定人的命运;拼命);判析(裁决)

    (9) 评定做上符号或记号

    使者呈上书看时,封面上判云:“汉大丞相付 周都督开拆。”——《三国演义》

    (10) 又如:判卷子;判阅(批阅)

    (11) 球赛中裁定球或球员的情况 。如:判发球出界;判跑垒员安全进垒

    (12) 通“拚”。舍弃

    海波无底珠沉海,采珠之人判死采。——元稹《采珠行》

    名词

    (1) 半

    凡有责者有判书。——《周礼·朝士》。注:“半分而合者。”

    卿大夫判县。——《周礼·小胥》。按:“宫县四面,判县两面。”

    掌万民之判。——《周礼·媒氏》

    璋判白。——《公羊传·定公八年》

    天地判合。——《汉书·翟义传》

    (2) 判决狱讼的官 。如:州判;通判;判司(官名。掌批判文牍的官);判官头(雕绘着判官的马鞍)

    (3) 裁决诉讼的文书 。如:判花(花押。旧时在判决书后签字花押)

    英文翻译

    judge; discriminate; conclude

    方言集汇

    ◎ 粤语:pun3
    ◎ 客家话:[宝安腔] pan3 [沙头角腔] pan5 [陆丰腔] pan3 [客英字典] pan5 [台湾四县腔] pan5 [梅县腔] pan5 [海陆丰腔] pan6 [客语拼音字汇] pan4 [东莞腔] p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九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普半去聲合口一等phuanh/phuannpʰuɑ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