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舁

káng yú [ kang yu]
注音 ㄎㄤˊ ㄩˊ

词语释义

举抬。

词语解释

  1. 举抬。

    清 魏源 《筹鹾篇》:“其 仪徵 捆工仍令扛舁,船行仍令揽载,市不易肆,人不失业。”

引证解释

⒈ 举抬。

清魏源《筹鹾篇》:“其仪徵捆工仍令扛舁,船行仍令揽载,市不易肆,人不失业。”

扛舁的网络释义

扛舁

  • káng yú
  • ㄎㄤˊ ㄧㄩˊ
  • 扛舁 
  • 举抬。 清 魏源 《筹鹾篇》:“其 仪徵 捆工仍令扛舁,船行仍令揽载,市不易肆,人不失业。”
  • 汉字详情

    káng,gāng [kang,gang]
    部首: 330
    笔画: 6
    五笔: RAG
    五行:
    仓颉: QM
    四角: 51012

    详细解释

    gāng

    动词

    (1) 用两手举重物

    扛,横关对举也。——《说文》。字亦作掆.

    两人对举为扛。——《后汉书·费长房传》注

    翘关扛鼎。——左思《吴都赋》

    扛,举也。——《广雅》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扛鼎(举鼎);扛舁(举抬)

    (3) 两人或两人以上共抬一物 。如:四个兵把他扛到驴背上;扛帮(聚合众人结成帮派);扛哄(合伙哄骗)

    (4) 磕;碰 。如:吃倒好吃,只怕有些扛牙;扛了扛团长的肩膀

    (5) 阻拦 。如:八戒扛住行者说…

    (6) 横架

    这时城门已经上了大铁锁,扛了大木闩。——李连璧《古城怒火》

    (7) 顶撞;抬杠

    呆子慌了,往山坡下筑了有三尺深,下面都是石脚石根,扛住钯齿。——《西游记》

    (8) 另见 káng

    káng

    动词

    (1) (形声。从手,工声。( gāng)本义:两手对举以托重物)

    (2) 用肩部携带

    役使扛炮。——《广东军务记》

    (3) 又如:码头装卸工人的肩上扛着大包;扛荷(肩抬);扛抬(共同用手或肩膀搬东西);扛枪;扛锄头

    (4) 用言语顶撞

    你讨得头钱,分与那个一分儿使也怎的?交我扛了两句,走出来。——《金瓶梅》

    (5) 做长工 。如:扛整活(做长工,干成人的活)

    (6) 另见 gāng

    英文翻译

    carry on shoulders; lift

    方言集汇

    ◎ 粤语:gong1 kong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gong1 [宝安腔] gong1 [客英字典] gong1 [台湾四县腔] gong1 [梅县腔] gong1 [沙头角腔] gong1 [海陆丰腔] gong1 [东莞腔] gong1 [陆丰腔] go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四江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雙平聲開口二等kɔŋkrung/keong
    [yu]
    部首: 609
    笔画: 9
    五笔: VAJ
    五行:
    仓颉: HXT
    四角: 774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共同抬东西

    果舁炮至。——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舁夫(轿夫;抬棺者);舁人(轿夫);舁疾(有病勉强行事)

    (3) 携带

    因呼妻子舁金归之,乡里用是重之。——《金史》

    英文翻译

    carry on one's shoulder

    方言集汇

    ◎ 粤语:jy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2 [宝安腔] ji2 [台湾四县腔] ji2 [客英字典] ji2 [梅县腔] j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以諸平聲開口三等ɕĭajo/j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