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意

tuō yì [ tuo yi]
繁体 託意
注音 ㄊㄨㄛ 一ˋ

词语释义

借事物以寄托感情。

词语解释

  1. 借事物以寄托感情。

    明 何景明 《织女赋》序:“予病值七夕之夜,感 织女 之事,托意命辞,作为兹赋。” 刘大杰 《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章二:“ 刘 诗托意于花, 张 则寄情于月。”

引证解释

⒈ 借事物以寄托感情。

明何景明《织女赋》序:“予病值七夕之夜,感织女之事,托意命辞,作为兹赋。”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章二:“刘诗托意于花, 张则寄情于月。”

托意的网络释义

托意

  • 托意,汉语词汇。
  • 拼音:tuō yì
  • 释义:借事物以寄托感情。
  • 汉字详情

    tuō [tuo]
    部首: 330
    笔画: 6
    五笔: RTA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QHP
    四角: 520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推。同“拓”

    托,推也。——《玉篇》

    拓,手推物也。或作托。——《集韵》

    (2) 用手掌附着或承着 。如:托钵(手托钵盂。指斋人赴斋堂吃饭或向施主乞食。钵,意为应器。比丘的食器);托着盘子;托着下巴;两手托腮

    (3) 泛指承托。支持使稳定在某一高度的位置。如:托架(支撑重物的架子)

    (4) 用作…的衬里 。如:托一层纸

    名词

    (1) 承托某些器物的座儿 。如:茶托;花托儿;盏托;托子(承物的器具。即承盘。也叫托儿)

    (2) 安装步枪、猎枪的枪筒、接受器和其他装置的木头制作的供端起来瞄准射击的部件 。如:枪托

    (3) 压力单位 ,等于1333.2巴,为0°C和标准重力下1毫米汞柱的压力

    动词

    (1) (形声。左形,右声。本字是“乇”( zhé),小篆字形,象形。象初生的嫩芽,“一”表地面,枝叶有根,有所寄托。后加“手”作“托”。汉字简化后,“托”又兼代“託”字。本义:寄托)

    (2) 同本义

    託,寄也。——《说文》

    东方不可以託些。——《楚辞招魂》

    託山阪以孤魂。——《文选·张衡·思玄赋》

    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礼记·檀弓下》

    自托于赵。——《战国策·赵策》

    岂足托乎。——《资治通鉴》

    (3) 又如:托身(寄身);托心(寄托心意);托情(寄情);托意(寄托心意);托言(寄托言辞);托附(寄托,依附);托宿(寄宿);托食(寄食)

    (4) 交付委托

    未填沟壑而托之。——《战国策·赵策》

    托臣以讨贼。——诸葛亮《出师表》

    家书一箧托焉。——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将身后托汝。——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托实(托重于人;不客气);托命(托寄生命);托音(寄托音信);托意(借事物以寄托感情);托体(委身。委托身体);托附(委任,受托);托始(托事而有所起始。后来也称开始为托始);托寄(委托,交付)

    (6) 假托

    凡败法之人,心设诈托物以来亲。——《韩非子·饰邪》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托名汉相。

    托于柑以讽。——明· 刘基《卖柑者言》

    (7) 又如:托言(借口);托病不来;托天(假托天命);托事(假藉事故);托善(假托美善);托讽(藉事物以为讽喻);托寓(藉以寓意);托之空言(无事实为证的言论)

    (8) 依靠;凭借 。如:托庇粗安(托人福庇,过着清闲而安适的生活);托足(立足;容身);托大(托身于高位而不被世俗纠纷所纠缠);托名(依托他人高名,借以显扬己名);托承(依附承受);托援(依托而得到帮助)

    (9) 请求 。如:托人;托你一件事

    英文翻译

    to hold up with palm; to support, rely on

    方言集汇

    ◎ 粤语:tok3
    ◎ 客家话:[东莞腔] tok7 [梅县腔] tok7 [沙头角腔] tok7 [客英字典] tok7 [陆丰腔] tok7 [客语拼音字汇] dog5 tog5 [台湾四县腔] tok7 [宝安腔] tok7 [海陆丰腔] tok7
    ◎ 潮州话:to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九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他各鐸開入聲開口一等thaktʰɑk
    [yi]
    部首: 907
    笔画: 13
    五笔: UJ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TAP
    四角: 00336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心从音。本义:心志。心意)

    (2) 同本义

    意,志也。——《说文》

    心之所谓意。——《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 沛公也。——《史记·项羽本纪》

    通其意。——汉· 贾谊《过秦论》

    中有真意。——晋· 陶渊明《饮酒》

    不快我意。——明· 魏禧《大铁椎传》

    无意则已。——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蔡伦立意造纸。——《齐民要术》

    醉翁之意不在酒。——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其意深长。——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文章大意;词不达意。亦指念头,想法。如:意投道合(心意投合,志向一致);意故(意思,缘故);意定(认定);意头(心意;想法);意马(意念的马。比喻意念像野马般奔驰,难以驾驭)

    (4) 意志;愿望。亦引申为志向

    明君在上,便僻不能食其意。——《管子·君臣下》

    (5) 又如:意缓心劳(冀求不执着;三心二意);意足心满(非常满足);意树(喻意念。佛教认为人的一切善果、恶果都由意念所生);意宪(意志,意思);意望(愿望,希望)

    (6) 胸怀;内心

    除尔贪图,祗慎意业。——《云门颂》

    (7) 又如:意业(佛教语。指内心的贪、淫、痴等心理行为);意气超迈(器宇轩昂,抱负远大);意概(气概,胸怀);意会(内心领会)

    (8) 情意;感情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

    (9) 又如:意蕊横飞(非常高兴);意得过(过意得去);意孜孜(情意缠绵);意不过(情意上过不去);意分(交情,情分);意好(感情);意孜孜(情意缠绵貌);意性(情态);意情(情意)

    (10) 意气; 气势

    意色举止,不异于常。——《世说新语·雅量》

    (11) 又如:意大(傲慢);意小(小气,气量小);意局(气度);意脉(气质;情态);意量(气度);意貌(神色);意调(意境);意界(意境,境界)

    (12) 意图

    用君之心,行君之意。——《楚辞》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聊斋志异·狼三则》

    (13) 神情、态度

    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聊斋志异·狼三则》

    意少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动词

    (1) 思念;放在心上 。如:意悬悬(忐忑不安;提心吊胆);意悬(挂念);意顾(挂念)

    (2) 意料;猜测

    而小人善意。臣意之也。——《管子·小问》

    何意致不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意北亦尚可以。——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聊斋志异·促织》

    不意作缘。——清· 周容《芋老人传》

    多以意构。——蔡元培《图画》

    (3) 又如:意定(猜定);意度(揣测;设想)

    (4) 怀疑

    于是天子意梁。——《汉书·梁孝王武传》

    (5) 又如:意意似似(意意思思。犹犹豫豫;吞吞吐吐);意疑(怀疑);意忌(疑忌)

    英文翻译

    thought, idea, opinion; think

    方言集汇

    ◎ 粤语:j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i5 [梅县腔] j5 [宝安腔] ji5 [客英字典] ji5 [海陆丰腔] ri5 [客语拼音字汇] yi4 [东莞腔] ji5 [陆丰腔] ji5 [台湾四县腔] ji5
    ◎ 潮州话: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記去聲開口三等ʔĭəqih/i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