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愧

cán kuì [ can kui]
繁体 慚愧
注音 ㄘㄢˊ ㄎㄨㄟ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惭愧 cánkuì

(1) 因有缺点或错误而感到不安;羞愧

be shamed

(2) 幸运,侥幸

王俊得知这个消息,叫声惭愧,幸而预先走脱了。——《荡寇志》
lucky

词语解释

  1. 亦作“慙媿”。亦作“慙愧”。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

    《国语·齐语》:“是故大国慙媿,小国附协。”《汉书·贡禹传》:“自念终亡以报厚德,日夜慙愧而已。”《南史·孝义传上·韩係伯》:“隣人惭愧,还所侵地,躬往谢之。”《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目今正值空乏,不能相济,惭愧!惭愧!” 巴金 《哑了的三角琴》:“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情并不曾做到。”

  2. 感幸之词。意为多谢、难得、侥幸。

    唐 王绩 《过酒家》诗之五:“来时长道貰,惭愧酒家胡。” 唐 元稹 《长滩梦李绅》诗:“慙媿梦魂无远近,不辞风雪到 长滩 。” 宋 苏轼 《浣溪沙》词:“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翠浪舞晴空。” 元 张寿卿 《红梨花》第一折:“小生惭愧,有缘遇这箇小娘子。”《儒林外史》第三八回:“ 郭孝子 扒起来,老虎已是不见,説道:‘惭愧!我又经过了这一番!’”

引证解释

⒈ 亦作“慙媿”。亦作“慙愧”。

⒉ 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

《国语·齐语》:“是故大国慙媿,小国附协。”
《汉书·贡禹传》:“自念终亡以报厚德,日夜慙愧而已。”
《南史·孝义传上·韩係伯》:“隣人惭愧,还所侵地,躬往谢之。”
《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目今正值空乏,不能相济,惭愧!惭愧!”
巴金《哑了的三角琴》:“说来惭愧,我们所答应他的事情并不曾做到。”

⒊ 感幸之词。意为多谢、难得、侥幸。

唐王绩《过酒家》诗之五:“来时长道貰,惭愧酒家胡。”
唐元稹《长滩梦李绅》诗:“慙媿梦魂无远近,不辞风雪到长滩。”
宋苏轼《浣溪沙》词:“惭愧今年二麦丰,千畦翠浪舞晴空。”
元张寿卿《红梨花》第一折:“小生惭愧,有缘遇这箇小娘子。”
《儒林外史》第三八回:“郭孝子扒起来,老虎已是不见,説道:‘惭愧!我又经过了这一番!’”

惭愧的国语词典

羞愧。

惭愧的网络释义

惭愧 (汉语词语)

  • 惭愧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án kuì,指因有缺点、错误或未能尽责等而感到不安或羞耻;感幸之词。意思是多谢、难得、侥幸。客气的说法。
  • 惭愧造句

    看了他的先进事迹,我惭愧得小脸火辣辣的,无地自容。
    她为自己的小心眼感到惭愧。
    大家都在为集体、为社会出力,你总打个人小算盘,不惭愧吗?
    我们之间不合适,你对我这么好,让我感觉对不了你那么好而感到惭愧,所以,我们以后还是保持距离吧。
    我因为不小心打破了朋友家的花瓶,我很惭愧。
    这件小事叫我惭愧,催我自新。
    我由于违犯纪律而损害了班级的荣誉,心里感到非常惭愧。
    很惭愧,这次高考我名落孙山了。
    他没有给刚上车的老奶奶让座,觉得很惭愧。
    看着妈妈在尽力的擦那面给我画得乱七八糟的墙,我心里无限的惭愧。
    老师的批评使我非常惭愧。
    晓宇常在人前人后吹嘘自己的藏书可谓汗牛充栋,直到他去过老师家后,方才自行惭愧,再也不提藏书之事。
    在捷运车上,看到许多人都手不释卷,自己却整日好閒,心中不免感到非常惭愧。
    老师表扬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感到很惭愧。
    他孜孜不倦的干劲使我们大家惭愧。
    听了老师的批评,他惭愧的低下了头。
    他很惭愧,因为刚才自己说了谎话。
    我对不起朋友,我心里忐忑不安,怕他告诉我妈妈,后来我便是一阵自责,我很内疚,又很惭愧。经过一天的反思,我真后悔对他做出那种事,我终于决定对他说抱歉,我们俩冰释前嫌,我如释重负。
    老师交办的事情我没有做好,心里感到很惭愧。
    说来惭愧,我只不过是尸位素餐,哪里称得上有功。

    汉字详情

    cán [can]
    部首: 339
    笔画: 11
    五笔: NLRH
    五行:
    仓颉: PKQL
    四角: 9202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心,斩声。本义:羞愧)同本义

    慙,媿也。——《说文》

    不直失节谓之慙。——《小尔雅》

    富者有惭色。——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羊子大惭。——《后汉书·列女传》

    (2) 又如:大言不惭;惭叹(惭愧感叹)

    英文翻译

    ashamed, humiliated; shameful

    方言集汇

    ◎ 粤语:caam4

    宋本广韵

    kuì [kui]
    部首: 339
    笔画: 12
    五笔: NRQC
    五行:
    仓颉: PHUI
    四角: 96013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鬼声。本义:惭愧)

    (2) 同本义。同“媿”

    小则如愧。——《礼记·儒行》

    尚不愧于屋漏。——《诗·大雅·抑》

    不愧于人。——《诗·小雅·何人斯》

    虽颜惭未知心愧。——《魏书·列女传》

    纵上不杀我,我不愧于心乎?——《史记·张耳陈余列传》

    谌虽暴抗,然闻言则大愧流汗。——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能不愧老人之言否。——清· 周容《芋老人传》

    下恐愧吾师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兹游快且愧矣。——《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兼愧贵家子。——《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如:愧心(内心惭愧);愧悔(惭愧后悔);愧服(衷心佩服他人,自惭不如);愧灼(极言惭愧之意);愧天作人(上愧对天理,下愧对人事)

    (4) 折辱人;使羞惭

    昭王闻之,欲愧之以辞。——《战国策·齐策》

    (5) 又如:愧辱(羞辱)

    (6) 责人罪咎

    是故君子不以其所能病人,不以人之所不能者愧人。——《礼记·表记》。注:“病、愧谓罪咎之。”

    英文翻译

    ashamed, conscience-stricken

    方言集汇

    ◎ 粤语:kwai3 kwai5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ui5 [梅县腔] kwi3 [陆丰腔] kui5 [客英字典] kwui3 [东莞腔] kui3 [客语拼音字汇] kui3 [宝安腔] kui3 [海陆丰腔] kui3 [台湾四县腔] ku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六至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媿俱位脂B合去聲合口三等脂Bkwikyih/kwy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