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视

hū shì [ hu shi]
繁体 忽視
注音 ㄏㄨ ㄕˋ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忽视 hūshì

(1) 不重视

忽视了学生们的真正需要
neglect;ignore;pay no regard to;fail to recognize

词语解释

  1. 不重视;不注意。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仁智等殿宫》:“虽自命清流,忽视 武英 ,不屑与称僚寀,而时论不谓然。”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授曲》:“独有必不可少之一事,较阴阳平仄为稍难,又不得因其难而忽视者。” 秦牧 《艺海拾贝·核心》:“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这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手段。”

引证解释

⒈ 不重视;不注意。

明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仁智等殿宫》:“虽自命清流,忽视武英,不屑与称僚寀,而时论不谓然。”
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授曲》:“独有必不可少之一事,较阴阳平仄为稍难,又不得因其难而忽视者。”
秦牧《艺海拾贝·核心》:“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忽视塑造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这个非常重要的文学手段。”

忽视的国语词典

不在意、不重视。

如:「他的实力不容忽视。」

忽视的网络释义

忽视

  • 不顾,忽视,不理会,忽略,忽略不计 ,无视,漠视
  • 忽视造句

    在努力学习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眼睛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不能偏重知识而忽视能力。
    呵呵!原来这么忽视啊!简单啊!你是否很在乎她,而且你还可以偷偷的跟着她啊。不过还是别被发现了啊。那样可能被误会的。而且你如果怕她第二天会责怪你。那么在她进屋的那一刻你给她打个电话,告诉她,嘻嘻,会有意外的惊喜哦,比你送她回家还好的结果,你可以试试啊。
    相信一见钟情。永远不要忽视别人的梦想。
    学校教育不能只偏重智育而忽视体育。
    对友情和亲情的占有和控制如同忽视,到头来彼此伤害,过尤不及。
    同行们能见微知著,但一般公众往往会忽视底层构造。
    这个议题兹事体大,不容忽视。
    对有关国计民生的事,我们是决不能忽视的。
    我们不能只顾学习而忽视了身体健康。
    体育运动关系到同学们的身体健康,不可忽视。
    煤矿领导长期忽视安全生产,酿成这样的事故绝非偶然。
    有些刊物为了赚钱,却忽视了社会效益,不惜去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内容俗不可耐。
    因为如果你深深的爱上一个人的时候,那你所有的时间都是为他留着的,也就忽视了其他的朋友,当他不在你身边的时候,你自然就会感觉孤独了。
    只抓生产,忽视安全,是很危险的。
    座谈会上,苏老师借题发挥,对学校忽视德育教育,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如果只从形式上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忽视自身优势,结果肯定和邯郸学步一样。
    我们不要只顾个人利益,而忽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这些伤风败俗的非法出版物,对青少年身心的毒害是不容忽视的。
    群众的生活问题不容忽视。

    汉字详情

    [hu]
    部首: 440
    笔画: 8
    五笔: QRN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PHP
    四角: 2733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勿声。本义:不重视;忽略)

    (2) 同本义

    忽,忘也。——《说文》

    忽,轻也。——《广雅·释诂三》

    奈何而忽。——《汉书·食货志》

    忽于小过。——《汉书·王嘉传》

    忽于道德。——《汉书·东平思王宇传》

    不可忽也。——《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疏忽;忽忘(忘记);忽易(忽略,忽视);忽睨(傲视);忽怠(轻慢);忽慢(轻慢);忽薄(轻视)

    (4) 好像 。如:忽似(恍若,好像);忽若(恍若,好像);忽怳(似有似无)

    副词

    (1) 忽然;突然

    忽逢桃花林。——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路转溪头忽见。——宋· 辛弃疾《西江月》诗

    忽闻客大呼。——明· 魏禧《大铁椎传》

    忽一人大呼。——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忽冷忽热;忽明忽暗;忽漫(忽而,偶然);忽剌巴(忽然);忽儿(突然,忽然);忽流(忽然)

    形容词

    (1) 急速

    其亡也忽焉。——《左传·庄公十一年》

    忽反顾以游目兮。——《楚辞·离骚》

    (2) 又如:忽眨(眼睛不停地开闭);忽焉(快速的样子);忽溜(转动的样子);忽腾腾(快迅奔腾的样子);忽骤(犹急速)

    (3) 渺茫;辽远;恍忽

    忽乎吾将行兮。——《楚辞·屈原·涉江》

    名词

    (1) 中国古代的长度和重量单位,1忽等于1/1000分,即等于1/3000厘米或1/20000克

    (2) 姓

    英文翻译

    suddenly, abruptly; neglect

    方言集汇

    ◎ 粤语:fat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fut7 [客英字典] fut7 [沙头角腔] fut7 [梅县腔] fut7 [东莞腔] fut7 [客语拼音字汇] fud5 [陆丰腔] fut7 [台湾四县腔] fut7 [宝安腔] fu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一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呼骨入聲合口一等xuəthuot/xuot
    shì [shi]
    部首: 431
    笔画: 8
    五笔: PYMQ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FBHU
    四角: 372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见示,示亦声。见,看见。示,表现。本义:看)

    (2) 同本义

    视,瞻也。——《说文》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书·泰誓中》

    目不能徧视,手不能徧操。——《墨子·辞过》

    子兴视夜。——《诗·郑风·子曰鸡鸣》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礼记·大学》

    熟视之。——《战国策·齐策》

    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柳宗元《三戒》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3) 又如:视探(看望,探望);视瞻(顾盼的目光);视日(观日影而察早晚时刻;注视太阳);视远步高(高视阔步);视习(见习)

    (4) 考察,察看,审察

    视其所以。——《论语·为政》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庄公十年》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5) 又如:视师(视察军队);视草(检视天子所写文词诏令的草稿);视药(查看汤药);视荫(观察日影)

    (6) 治理,处理

    崔子称疾不视事。——《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7) 又如:视朝(天子朝临治理政事);视篆(古代官印皆用篆文,故官吏上任治事称“视篆”)

    (8) 看待

    弃其妇,致郁郁死,是芋视乃妇也。——清· 周容《芋老人传》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宋· 苏洵《六国论》

    然言其户,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清· 洪亮吉《治平篇》

    (9) 又如:视遇(看待,照顾);视同膜外(视若无睹;漠不关心);视民如伤(将百姓的疾苦看作自己的伤痛);视为同路人;视伟(看重)

    (10) 通“示”。向…表示

    指视我。——《汉书·周勃传》

    视民不奢。——《汉书·晁错传》。师古曰:“视读曰示。”

    视民不恌。——《诗·小雅·鹿鸣》

    亦视项羽无东意。——《汉书·高帝纪》

    (11) 又如:视化(显示教化。视,同“示”)

    (12) 比照

    环顾国内,贼氛方炽,杌陧之象,视清季有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13) 又如:视秩(比照品级次第)

    (14) 效法

    王懋乃德,视乃厥祖。——《书·太甲中》

    (15) 又如:视效(仿效;效法)

    (16) 接纳

    故君子于有馈者,弗能见,则不视其馈。——《礼记·坊记》

    (17) 照顾,照看 。如:视护(照看护理);视濯(古代祭祀时照料洗濯祭器);视寝(侍寝);视养(照料养育);视候(看望,问安)

    (18) 发令 。如:视师(督率军旅);视撝(指挥。视与指通)

    名词

    (1) 眼;眼力;视线

    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庄子·养生主》

    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明· 魏学洢《核舟记》

    (2) 又如:视流(目光流转,不专注于一物);视躁(目光不定的样子);视端(目光端正)

    (3) 水名。即“涀水” 。在河南省叶县西

    英文翻译

    look at, inspect, observe, see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潮州话:si6 si7(sĭ sī) <旧读>si3(sì)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