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不在焉

xīn bù zài yān [ xin bu zai yan]
注音 ㄒ一ㄣ ㄅㄨˋ ㄗㄞˋ 一ㄢ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心不在焉 xīnbùzàiyān

(1) 心里不在这里。形容思想不集中

他心不在焉地听他们讲话
unheeding;absent-minded;inattentive;be preoccupied with sth.else;one's mind is not on what one is doing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西汉 戴圣《礼记 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成语辨析

心不在焉和“心猿意马”都含有“心思不专注”的意思。但心不在焉是偏重心思不在这里;形容思想不集中;“心猿意马”偏重于心思不定如同猿跳马奔一样;形容一会想这;一会想那;心思变化无常。

成语用法

心不在焉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引证解释

⒈ 心思不在这里。形容思想不集中。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宋曾巩《福州上执政书》:“其忧思之深,至於山脊石砠僕马之间;而志意之一,至於虽采卷耳而心不在焉。”
明高明《琵琶记·琴诉荷池》:“你新絃既撇不下,还思量那旧絃怎的,我想起来,只是你心不在焉,特地有许多説话。”
张贤亮《灵与肉》:“他心不在焉地向她笑笑。”

心不在焉的国语词典

语出《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思心神不集中。

心不在焉的网络释义

心不在焉 (成语)

  • 心不在焉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xīn bù zài yān,意思是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 焉:代词,相当于“这里”。
  • 心不在焉的翻译

    英语: absent-minded, preoccupied, inattentive, with one's thoughts wandering
    德语: geistesabwesend (Adj)​, halbherzig (Adj)​, zerstreut (Adj)​
    法语: distrait, inattentif, avoir l'esprit absent, être dans la Lune
    日语: 心(こころ)ここにあらず,気(き)もそぞろである
    俄语: рассеянный <делать без души>

    心不在焉造句

    上课时如果心不在焉,课后做练习就会遇到困难。
    学习要专心致志,不能心不在焉。
    我一边逗着小狈,一边心不在焉的回答着他的问题。
    一个普遍的观点是人们要比他们所认为的更心不在焉。
    驾驶机动车要精神高度集中,可不能心不在焉。
    我也不知怎么搞的,最近做什么事情总是心不在焉的。
    我一边逗着小狗,一边心不在焉的回答着他的问题。
    看他一副心不在焉的样子,连酒倒溢了都不知道。
    蔡老师讲课心不在焉,一副若有所失的样子。
    他总是在电视连续剧中扮演心不在焉的角色。
    女一心不在焉的走在路上,心里不知道在想着什么,好似在梦游一般。
    他心不在焉的用脚拨着石子,把别人的话都当成耳旁风。
    他每天上课都心不在焉,老是东张西望的。
    他因听课时总是心不在焉,所以考试便交了白卷。
    难道这件事很难办到吗?不,是你自己心不在焉!
    最近晓东同志在工作期间总是心不在焉,到底是什么原因?
    在百无聊赖中,随手抓过一本书,科学也好,文学也好,心不在焉地往下看。
    因为快要放假了,所以同学们都心不在焉。
    小王上课老是心不在焉。
    他上课心不在焉,一直望着窗外发呆。

    汉字详情

    xīn [xin]
    部首: 440
    笔画: 4
    五笔: NYN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P
    四角: 330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2) 同本义

    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

    其祀中霤,祭先心。——《吕氏春秋》

    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心腹之病(致命之祸;隐患);心上刃(“忍”字的拆写);心肝肐蒂(心肝宝贝);心气(中医指心脏的功能);心系(系悬心脏于胸腔中的筋脉);心脾(心脏与脾脏)

    (4) 内心

    日月阳止,女心伤止。——《诗·小雅·杕杜》

    (5) 又如:心悦情服(真心乐意地情愿或服从);心香(敬事鬼神,心笃意诚,同于焚香);心苗(心意;心愿)

    (6) 心中。心里 。如:心喻口,口喻心(自己反复思量、揣度);心肝道儿(心思。亦指财欲);心甜的(心爱);心丧(心里悼念)

    (7) 古代人以心为思维器官,故后沿用为脑的代称

    心之官则思。——《孟子》

    (8) 又如:心猿智慧(喻头脑机敏灵活);心拙口夯(心笨口笨);心坌(愚笨);心知(心智)

    (9) 思想

    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小雅·巧言》

    心忧炭贱。——唐· 白居易《卖炭翁》

    汝心之固。——《列子·汤问》

    心乐之。——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用心专。——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0) 又如:心量(志气;抱负);心体(指思想);心识(意识);心想(思想;感情);心裁(指思想,主意);心用(思想行为)

    (11) 精神 。如:心神惝恍(神志不清,迷迷糊糊);心神仿佛(心神恍惚不安);心猿(比喻心神如猿猴般变化难以控制);心体(精神与肉体)

    (12) 心绪;心情 。如:心猿难系(喻人心思散乱,难于把握);心荒撩乱(心荒意乱);心惊骨软(神态惶恐);心持两端(分心,心绪不集中)

    (13) 思虑;谋划 。如:心重(思虑太多);心趄(变心;不遵守诺言);心模(揣测;估量)

    (14) 中心,中央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5) 又

    当心画

    波心荡。——宋· 姜夔《扬州慢》

    (16) 又如:心号(兵卒上衣前后的标志符号);心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简称。以其概括了《般若经》的核心,故称);心子;心脏;江心

    英文翻译

    heart; mind, intelligence; soul

    方言集汇

    ◎ 粤语:sam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m1 [东莞腔] sim1 [梅县腔] sim1 [陆丰腔] sim1 [沙头角腔] sim1 [海陆丰腔] sim1 [宝安腔] sim1 [客语拼音字汇] xim1 [台湾四县腔] si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林侵A平聲開口三等侵Asĭĕmsim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zài [zai]
    部首: 334
    笔画: 6
    五笔: DHFD
    仓颉: KLG
    四角: 402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小篆字形。从土,才声。表示草木初生在土上。本义:存活着,生存,存在)

    (2) 同本义

    在,存也。——《说文》。按,字从土,与坐同意。

    见龙在田。——《易·乾》

    父母在,不远游。——《论语·里仁》

    疾在腠理。——《韩非子·喻老》

    病在肌肤。

    则无所不在。——《淮南子·原道》

    在往者,在来者。——《大戴礼·曾子立事》

    (3) 又如:在生日(在世时);祖父已经不在了;在日(在世之日);在堂(母亲健在);父母健在

    (4) 居于,处于

    朕在位七十载。——《书·尧典》

    在河之洲。——《诗·周南·关雎》

    公在乾侯。——《春秋·昭公三十年》

    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平原不在。——《世说新语·自新》

    人在室中。——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其在一室。

    (5) 又如:文件在桌上;在侍(儿女在父母身旁);在室(女子未婚);在丧(居丧)

    (6) 在于;决定于

    山不在高。——唐·刘禹锡《陋室铭》

    水不在深。

    不在他人。——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全在我少年。

    (7) 又如:贵在坚持;这事在你自己;要学习好,主要在自己努力;在道(在于正道)

    (8) 留在,属于。如:在党不在党?在籍(在官籍上注名);在官(在职为官);在服(在职,居官);在事(居官任事);在栋(官居高位);在势(当权)

    (9) 省视;观察

    存往者,在来者。——《大戴礼记》

    (10) 存问,问候

    寡人淹恤在外,二三子皆使寡人朝夕闻卫国之言,吾子独不在寡人。——《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11) 到

    把橹一摇,那小船早荡在江心里去。——《水浒传》

    介词

    (1) 表示动作、情状所涉及的处所、时间、范围等

    宜在今日。——《资治通鉴》

    便在前发。

    在药则未为良时。(在药就药材来说。)——宋·沈括《梦溪笔谈》

    (2) 又如:在研究所工作;在梦中;在夜里;在某种情况下;在斯(在这里);在道(正在途中);在里(在军中;在里);在假(在假期中);在官言官(官:古地存放档案的机构。引申为地方。在什么地方处在什么地位说什么话);在堂(在屋里)

    (3) 从

    正在五岳楼下来,撞见个诈奸不及的,把娘子拦住不肯放。——《水浒传》

    副词

    (1) 才;正在 ?

    (2) 又如:在建造

    助词

    (1) 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相当于“得”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 表示一定的语气

    烦君惜此根株在,乞与伶伦学凤凰。——王安石《华严院此君亭》

    (3) 相当于“着”

    料想双亲像,他每留在。——《琵琶记》

    名词

    (1) 地方;处

    吾犹不能之(到)在。——王充《论衡》

    无日不营,无在不卫。——《辽史·营卫志上》

    (2) 姓

    英文翻译

    be at, in, on; consist in, rest

    方言集汇

    ◎ 粤语:zo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ai6 coi1 [梅县腔] hoi1 toi1 cai1 cai5 coi1 [宝安腔] cai3 [客英字典] cai5 coi1 [陆丰腔] cai5 cai6 coi1 [客语拼音字汇] cai4 coi1 [东莞腔] cai3 [沙头角腔] cai5 cai1 coi1 coi5 [台湾四县腔] cai5 coi1
    ◎ 潮州话:do6(tõ), zai6(tsã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五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昨宰上聲開口一等zaix/dzojdzʰɒi
    yān [yan]
    部首: 403
    笔画: 11
    五笔: GHGO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MYLF
    四角: 103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像鸟形。本义:焉鸟)

    (2) 鸟名

    旦,北而徂山之曲,乃见苍翠一林,其中则楮烟墨宇,椒枥坎地,群焉胙充,飞而不举。——唐· 黄滔《唐城客梦》

    (3) 通“颜”( yán)。额

    身长七尺,面长三尺,焉广三寸,鼻目耳具,而名动天下。——《荀子·非相》。高亨云:“焉,盖颜之借字。”

    代词

    (1) 表示指示,相当于“之”

    草木无知,叩焉何益?——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2) 又如:心不在焉

    (3) 哪里或那里

    且焉置土石。——《列子·汤问》

    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焉,代词,那里,指南海。)——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什么

    今王公大人骨肉之亲、无故富贵、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哉?——《墨子》

    (5) 怎么

    食其禄,焉避其难?——《三国志》

    (6) 兼有介词“于”加代词“此”的语法功能,相当于“于是”、“于此”

    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不择事而问焉。——清· 刘开《问说》

    伏焉。——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副词

    (1) 如何 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如:焉能;焉得;焉敢;焉知;焉用

    (2) 于是,就,乃,则 。表示两件事或数个事接连发生

    始皇巡 陇西、 北地,出 鸡头山,过 回中,焉作信宫 渭南。——《史记》

    (3) 又如:焉始乘舟

    于是 。表示前后承接,古代汉语中多与“乃”连用

    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乃观日之出入,一日行万里。——《列子》

    助词

    (1) 表示结构,用于前置的宾语之后,相当于“之”,“是”

    今王播弃黎老,而孩童焉比谋。——《国语》

    (2) 后缀,表示状态,用于形容词、副词之后,相当于“然”、“样子”

    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书·秦誓》

    (1) 用于句中表示停顿,相当于“啊”

    且以五帝之圣焉而死, 三王之仁焉而死…——《史记》

    (2) 用于句尾,表示陈述或肯定,相当于“矣”、“呢”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史记》

    (3) 用于句尾,表示疑问,相当于“乎”、“吗”

    嗟行之人,胡不比焉?——《诗·唐风》

    (4)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相当于“呢”、“啊”

    使其中无可欲者,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史记》

    英文翻译

    thereupon, then; how? why? where?

    方言集汇

    ◎ 粤语:jin1 jin4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en2 [客语拼音字汇] yan1 [海陆丰腔] ren2 [梅县腔] jan1 jan2 [陆丰腔] jan3 jan1 [宝安腔] jen2 jen1 [客英字典] jen2 [东莞腔] jen2
    ◎ 潮州话:iang7(iāng) iang1(iang) [潮州]iêng7 iê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謁言元開平聲開口三等ʔĭɐnqian/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