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刑

tú xíng [ tu xing]
注音 ㄊㄨˊ ㄒ一ㄥ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徒刑 túxíng

(1) 刑罚名。将罪犯拘禁于一定场所,剥夺其自由,并强制劳动。其名始于北周。今分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两种

imprisonment;prison sentence

(2) 服刑期

判十年徒刑
term of imprisonment

词语解释

  1. 刑罚名。将罪犯拘禁于一定场所,剥夺其自由,并强制劳动的刑罚。其名始于 北周 ,并列入“五刑”之一。年数为一至五年, 隋 改为一至三年, 唐 、 宋 、 元 、 明 、 清 因之,惟刑等有所不同。今分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两种。我国刑法规定,有期徒刑期限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在数罪并罚或死缓减为有期徒刑时,可到二十年。

    《周礼·秋官·司圜》:“司圜掌牧教罢民。凡害人者,弗使冠饰而加明刑焉,任之以事而收教之。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按,此即后世的徒刑。《隋书·刑法志》:“﹝ 北周 《大律》﹞三曰徒刑……四曰流刑。”《唐律疏议·名例一·徒刑五》:“徒刑五:一年,赎铜二十斤;一年半,赎铜三十斤;二年,赎铜四十斤;二年半,赎铜五十斤;三年,赎铜六十斤。”

引证解释

⒈ 刑罚名。将罪犯拘禁于一定场所,剥夺其自由,并强制劳动的刑罚。其名始于北周,并列入“五刑”之一。年数为一至五年, 隋改为一至三年, 唐、宋、元、明、清因之,惟刑等有所不同。今分有期徒刑和无期徒刑两种。我国刑法规定,有期徒刑期限为六个月以上十五年以下,但在数罪并罚或死缓减为有期徒刑时,可到二十年。

《周礼·秋官·司圜》:“司圜掌牧教罢民。凡害人者,弗使冠饰而加明刑焉,任之以事而收教之。能改者,上罪三年而舍,中罪二年而舍,下罪一年而舍。”
按,此即后世的徒刑。 《隋书·刑法志》:“﹝北周《大律》﹞三曰徒刑……四曰流刑。”
《唐律疏议·名例一·徒刑五》:“徒刑五:一年,赎铜二十斤;一年半,赎铜三十斤;二年,赎铜四十斤;二年半,赎铜五十斤;三年,赎铜六十斤。”

徒刑的国语词典

对犯人依法监禁,并令其服法定的劳役。法律上分为有期、无期两种。

徒刑的网络释义

徒刑

  • 徒刑,是指剥夺犯罪人的人身自由,监禁于一定的场所并强制劳动的刑罚方法。自由刑的一种。早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刑法中,就已经出现了徒刑这一种刑罚方法。中国古代商周时期,欧洲的古罗马、古希腊以及西欧中世纪都有徒刑这一刑罚方法的规定与使用。但是,奴隶制刑法和封建制刑法中的徒刑,均以惩罚性劳动为主,并且适用范围有限,不属于刑罚体系的中心,而广泛适用的是死刑和身体刑。直到近代,资产阶级刑罚产生以后,徒刑才成为刑罚体系的中心。各国刑法对徒刑的分类并不完全一致。中国刑法将徒刑分为无期徒刑与有期徒刑两种。并且在徒刑的判决和执行过程中,实行革命人道主义,贯彻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 徒刑的翻译

    英语: prison sentence
    德语: Freiheitsstrafe (S)​
    法语: réclusion criminelle

    徒刑造句

    法官对审理结束的案件作出判决,判处他有期徒刑三年。
    为了发泄私愤,他对那位秉公执法的税务干部造谣中伤,结果以诬陷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原来小成想借职务之便,占集体点小便宜,想不到因小失大,最后因偷盗集体财产罪被判处一年徒刑。
    近日,洛阳市西工区人民法院判决了一起诽谤他人案件,中储公司洛阳分公司原总经理朱勇,因散发小字报造谣诬蔑他人,被判有期徒刑一年两个月。
    但是在监中服无期徒刑的安迪不同意这样,他像是用一件无形的护身罩护住自己,心中永远有希望。
    情节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
    根据中秋特别法,判你快乐无期徒刑,剥夺郁闷权利终身,并处没收全部疾病烦恼,本判决为终审判决,立即执行。快乐到永远!退庭!
    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白某能如实供述犯罪事实,且认罪态度较好,无前科劣迹,社会危害性较小,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八个月。
    战争结束前不久,索尔仁尼琴被逮捕,并被处以八年徒刑,投入劳改营。
    我的爱查无此人无法投递,怎舍得看我悲痛你在庆幸,你已不在却能宣判等待的无期徒刑。
    第二百六十二条拐骗不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家庭或者监护人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在战场上故意遗弃伤病军人,情节恶劣的,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昨晚,安徽中天恒律师事务所朱政律师认为,陈某的行为虽然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但还够不上“造成严重后果”,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可能性比较大。
    日前,鲁莽汉沈小士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奉贤区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
    第二百三十五条过失伤害他人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日前,鲁莽汉被奉贤区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
    因为,在此情形下,合同诈骗罪法定刑主刑最高是三年有期徒刑,而招摇撞骗罪法定刑主刑最高是十年有期徒刑。
    结果你也能猜到,他和那杨曦光被抓了进去,杨曦光因为本身就是右派出身,是黑五类,所以被判了个无期徒刑。
    死刑、无期徒刑、有期徒刑、拘役、罚金、褫夺公权、没收。

    汉字详情

    [tu]
    部首: 303
    笔画: 10
    五笔: TFH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OGYO
    四角: 2428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土声。本义:步行) 同本义

    徒,步行也。——《说文》

    我徒我御。——《诗·小雅·黍苗》

    君子耆老不徒行。——《礼记·王制》

    徒递来告。——《国语·吴语》

    无徒骥于锱坛之宫。——《庄子·徐无鬼》

    败其徒兵于洧上。——《左传·襄公元年》

    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论语·先进》

    贲其趾,舍车而徒。——《易·贲》

    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顾炎武《复庵记》

    (2) 又如:徒徙(无舟船乘载而徒步过水);徒跣(赤足步行);徒践(赤足步行);徒杠(供徒步行走的小桥);徒负(徒步负荷);徒行(步行;无事闲行)

    名词

    (1) 步兵,兵卒(周代盛行车战,车上的兵称“甲士”,车后跟着步行的兵叫“徒”)

    帅徒以往。——《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2) 又如:徒骥(步兵与骑兵);徒兵,徒卒(步兵);徒士(步兵。没有兵器、铠甲装备的战士);徒甲(徒卒和甲士);徒卫(卫兵);徒侯(徒卒侯吏);徒师(步卒,步军)

    (3) 徒党,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

    原屏咎之徒也。——《左传·宣公十二年》

    岂为我徒。——《左传·襄公三十年》

    圣人之徒也。——《孟子·滕文公下》

    外之有徒,祸乃始牙。——《管子·版法》

    郯子之徒。—— 唐· 韩愈《师说》

    佞誉诬谀之徒。——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得志之徒。——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与其徒置酒酣歌。——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党徒;僧徒;教徒;徒属(随从人员);徒侣(徒伴,朋辈;同伴)

    (5) 服徭役的人

    迁徙之徒。——汉· 贾谊《过秦论》

    (6) 又如:徒御(拉车和驾车的人);徒役(服劳役的人);徒奴(服劳役的罪犯和奴隶);徒夫(服劳役的罪人);徒士(服役的人);徒隶(服劳役的犯人);徒孥(泛指罪犯,犯人)

    (7) 门徒,弟子

    仲尼之徒。——《孟子·梁惠王上》

    传诸其徒。——唐· 韩愈《朱文昌校昌黎先生集》

    (8) 又如:徒侣(门徒;学生);徒友(门徒和朋友);徒羽(门徒;党羽);徒党(门徒;党羽);徒属(门徒;部属);门徒

    (9) 地位低的人 。多指坏人。如:奸徒(奸险的人);无耻之徒;匪徒

    (10) 奴仆

    时望甚崇,家徒甚殷。——白行简《李娃传》

    (11) 徒刑,古代刑法名。即拘禁使服劳役 。如:徒罪(徒刑之罪);徒系(囚犯);徒流(徒刑与流刑)

    (12) 众,很多的人 。如:徒舆(众人);徒众(属下群众;门徒,弟子);徒附(依附于豪门、权势人家的人众);徒庶(民众)

    (13) 姓

    副词

    (1) 独,仅仅

    徒以喏。——《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徒以吾两人在。

    徒慕君之高义。

    徒见操书。——《资治通鉴》

    (2) 又如:不徒无益,反而有害;徒有其表

    (3) 徒然,枉然

    徒留无所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老大徒伤悲。——《乐府诗集·长歌行》

    徒见欺。——《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徒糜弹药。——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4) 又如:徒苦(徒然受苦;白吃苦);徒恨(徒然抱恨);徒食(空坐以食而无所事事);徒善(空有善心);徒尔;徒说(白说;空说);徒语(徒言,白说);徒处(无所为);徒设(虚设)

    形容词

    (1) 光,裸 。如:徒裼(赤足露体);徒倮(光身);徒首(空首。身无甲胄)

    (2) 空 。如:徒手(空手);徒话(空话);徒法(空有法制)

    (3) 单纯 。如:徒奏(单纯的器乐合奏);徒马(备用而不施鞍辔的马)

    英文翻译

    disciple, follower; go on foot

    方言集汇

    ◎ 粤语:tou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u2 [东莞腔] tu2 [梅县腔] tu2 [陆丰腔] tu3 [客语拼音字汇] tu2 [宝安腔] tu2 [海陆丰腔] tu2 [沙头角腔] tu2 [台湾四县腔] t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同都平聲開口一等do/dudʰu
    xíng [xing]
    部首: 208
    笔画: 6
    五笔: GAJH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MTLN
    四角: 124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同本义

    利用刑人。——《易·蒙》。注:“兑折为刑。”

    刑人之父子也。——《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

    杀戮之谓刑。——《韩非子·二柄》

    阴为刑。——《易·本命》

    阴将始刑。——《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

    刑人如恐不胜。——《史记·项羽本纪》

    刑马作誓。——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膑至, 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史记》

    (2) 又如:刑牛(古代盟誓时作牺牲用的牛);刑牲(古时为了祭祀或盟约而杀牲畜);刑马(古代结盟要杀马歃血,立誓为信,称“刑马”)

    (3) 惩罚

    刑其长吏。——《史记·陈涉世家》

    五人之当刑。——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彼于刑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从而刑之。——《孟子·梁惠王上》

    (4) 又如:刑吏(行刑的吏卒);刑民(受刑之民);刑臣(古时指受过宫刑的阉人。即后来的宦官,太监)

    (5) 征讨 。如:刑殄(征讨消灭)

    名词

    以五刑纠万民。——《周礼·大司寇》

    刑者,恶之末也。——《管子·心术》

    五刑者,五常之鞭策也。——《白虎通》

    刑者,惩恶而禁后者也。——《说苑·政理》

    严断刑罚。——《左传·昭公六年》。疏:“对文则加罪为刑,收赎为罚。散则刑罚通也。”

    论其刑赏。——诸葛亮《出师表》

    怒而滥用刑。——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因摸地上刑械。——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 又如:死刑;徒刑;刑均(受到同样的刑罚);刑劫(滥用刑罚。刑,刑罚;劫,挟持);刑杖(刑具,行刑用的棍棒)

    (2) 通“形”。形容,形体

    死生因天地之刑。——《国语·越语》

    夫諒彊之国,必先争谋、争刑、争权。——《管子·霸言》

    凡乱者刑名不当也。——《吕氏春秋·正名》

    (3) 通“型”。法式,典范,榜样

    刑于寡妻。——《孟子·梁惠王上》

    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诗·周颂·我将》

    贱有实,敬无用,则人可刑也。——《管子·侈靡》

    (4) 星相术语 。如:刑克(刑妨,刑蹇。谓三刑,五行相克);刑害(三刑六害的合称);刑冲(指地支中相妨害的两类情况)

    (5) 刑具 。如:动刑;上刑;大刑

    (6) 姓

    英文翻译

    punishment, penalty; law

    方言集汇

    ◎ 粤语:jing4
    ◎ 客家话:[梅县腔] hin2 [客语拼音字汇] hin2 [客英字典] hin2 [台湾四县腔] hin2 [海陆丰腔] hin2 [东莞腔] hin2 [沙头角腔] hin2 [宝安腔] hin2 [陆丰腔] hin3
    ◎ 潮州话:hêng5 (hê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五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戸經青開平聲開口四等ɣieŋgheng/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