彖辞

tuàn cí [ tuan ci]
繁体 彖辭
注音 ㄊㄨㄢˋ ㄘˊ

词语释义

彖辞 tuàncí

(1) 《易经》中论卦义的文字。也叫“卦辞”

writings on the implication of divinatory symbols in “The Book of Changes”;commentary on meaning of diagrams in the Classic of Changes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1.指《周易》中的卦辞。《左传·昭公二年》“见《易·象》与《鲁春秋》” 唐 孔颖达 疏:“故先代大儒 郑众 、 贾逵 等或以为卦下之彖辞, 文王 所作。”按,象,或以为非《易》十翼之《象》,应是《象魏》。见 杨伯峻 《春秋左传注》。《易·乾》“元亨利贞” 宋 朱熹 本义:“元亨利贞, 文王 所繫之辞,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彖辞者也。”

引证解释

⒈ 指《周易》中的卦辞。

《左传·昭公二年》“见《易·象》与《鲁春秋》” 唐孔颖达疏:“故先代大儒郑众、贾逵等或以为卦下之彖辞, 文王所作。”
按,象,或以为非《易》十翼之《象》,应是《象魏》。见杨伯峻《春秋左传注》。 《易·乾》“元亨利贞” 宋朱熹本义:“元亨利贞, 文王所繫之辞,以断一卦之吉凶,所谓彖辞者也。”

⒉ 指《周易》中的爻辞。

《易·繫辞下》:“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
郑玄注:“彖辞,爻辞也。”

彖辞的国语词典

《易经》中统论卦义的文字。相传为文王所作。

彖辞的网络释义

彖辞

  • 彖辞是《易经》中论卦义的文字,也叫“卦辞”。
  • 彖辞造句

    于是,试着理顺卦辞、爻辞的原意,再分析彖辞、象辞的相关阐述。
    本文在结合宇宙生成论的基础上,对乾卦彖辞语序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彖辞上说恒就是恒久不已的意思,阳刚的震卦在上,阴柔的巽卦在下,雷风互相助益、巽逊而动,刚柔都能相应,这是恒卦的象征。
    这爻辞彖辞的意思是心志操守,坚如磐石,不终日沉迷于享乐,是最吉利的。
    孝文帝一听,立即引述革卦的彖辞说“‘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

    汉字详情

    tuàn [tuan]
    部首: 317
    笔画: 9
    五笔: XEU
    五行:
    仓颉: VNMO
    四角: 27232

    英文翻译

    a hog; a hedgehog; a porcupine

    方言集汇

    ◎ 粤语:teon3 teon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hon5 ton5 [海陆丰腔] chon5 ton5 [梅县腔] chon5 [台湾四县腔] con5 ton5 [客语拼音字汇] ton4 [宝安腔] to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九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通貫去聲合口一等thuanh/thuanntʰuɑn
    [ci]
    部首: 712
    笔画: 13
    五笔: TDU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RYTJ
    四角: 20641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

    (2) 同本义

    辞,讼也。——《说文》。按,分争辩讼谓之辞。

    善于辞案条教。——《后汉书·周纡传》。注:“辞案犹今案牍也。”

    皇帝请问下民,鳏寡有辞于苗。——《书·吕刑》

    (3) 口供

    明清于单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书·吕刑》

    无情者不得尽其辞。——《礼记·大学》

    其次不辱辞令。——司马迁《报任少卿书》

    辞布者。——《周礼·司市故书》。司农注:“辞布,辞讼泉物者也。”

    狱辞无谋故者。——方苞《狱中杂记》

    有诏即讯,辞服。——《汉书·赵君韩张两王传》

    使犯死者自春而穷其辞。——柳宗元《断刑论下》

    (4) 言辞;文辞

    安定辞。——《礼记·曲礼》。疏:“言语也。”

    不以文害辞。——《孟子》。注:“诗人所歌咏之辞。”

    辞也者,兼异实之名,以论一意也。——《荀子·正名》。注:“说事之言辞。”

    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司马迁《报任安书》

    (5) 又

    其次不辱辞令。

    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辞色(言辞和容色);辞容(表情;面色);辞旨(言语或文章的主旨、含意)

    (7) 特指政令之词

    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三国志》 裴松之注引

    (8) 借口,口实

    君子疾夫舍日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论语·季氏》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9) 又如:辞头(说法;借口)

    (10) 中国古代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体裁,也叫赋,或辞赋并称

    且携所著书及诗文辞稿本数册,家书一箧托焉。——梁启超《谭嗣同传》

    (11) 又如:楚辞

    (12) 古体诗的一种 。如:木兰辞

    动词

    (1) 说讲

    使人辞于狐突。——《礼记·檀弓》。注:“告也。”

    无辞不相接也。——《礼记·表记》。注:“辞所以通情也。”

    无伤也,请辞于军。——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2) 辞别;告别

    朝辞白帝彩云间。—— 李白《早发白帝城》

    过北郭骚之门而辞。——《吕氏春秋·士节》。注:“辞者别也。”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北朝乐府《木兰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 又如:不辞而别;辞朝(进朝辞谢皇帝);辞世颂(遗书);辞年(辞岁。除夕之夜)

    (4) 推却不受

    以王父命辞父命。——《公羊传·哀公三年》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吕)蒙辞以军中多务。——《资治通鉴》

    (5) 又如:辞让(推让);辞不获命(辞谢推让而未获允许)

    (6) 审讯

    单于使 卫律召 武受辞。—— 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7) 遣去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辞焉。——《左传》

    辞八人者,而后王安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8) 解雇,免职 。如:他被张老板辞了;辞馆(辞去书塾的教职)

    英文翻译

    words, speech, expression, phrase

    方言集汇

    ◎ 粤语:ci4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