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夫妻相拥遇难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事件经过
【年轻夫妻相拥遇难】“女生呼救的声音太惨了,楼下很多人跑出来一边报警一边喊他们快去把衣服被子打湿,但他们没有去。火势越来越大,男的衣服烧起来了,他为了护着老婆,一直把她抱着压在下面的。可惜最后两个人呼救的声音越来越小,都被烧死了。”

昨日凌晨4点左右,达州市通川区彭家湾一家属楼4楼发生火灾,火苗最大时蹿到了6楼。熊熊大火引起的物品爆炸声和呼救声将附近正熟睡中的居民惊醒,通川消防到达后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救援才将大火扑灭。大火中,一对年轻夫妻相拥遇难,丈夫死前还紧紧护着妻子,对此不少网友表示,又相信爱情了,夫妻之间不离不弃的情感一直广为传送,下面从这则“年轻夫妻相拥遇难至死不弃”的新闻开始,一起盘点下那些夫妻不离不弃感人故事吧!
凌晨突发大火丈夫死前紧紧护着妻子
“起火了起火了!快救命啊!”昨日凌晨4点左右,在达州市通川区彭家湾一家属院内,一阵阵凄厉的呼救声将附近正在熟睡中的居民惊醒。“大概凌晨4点多钟的时候,我都还在睡觉,就突然听到外面噼里啪啦的爆炸声,还有一个女的一直在喊救命,我一下就惊醒了。”张大姐家住在起火家属楼对面,听到声响后她立马起床,“拉开窗帘一看,就看到对面4楼的窗户在冒浓烟,不时地有火苗窜出来。”
据张大姐介绍,当时夫妻俩就躲在阳台的防护栏上,“女生呼救的声音太惨了,楼下很多人跑出来一边报警一边喊他们快去把衣服被子打湿,但他们没有去,就只是一直呼救。后来火势越来越大,火苗从窗口蹿出来,男的衣服一下子就烧起来了,看着好吓人。但他为了护着他老婆,一直把他老婆抱着压在下面的。说来还挺感动的,可惜最后两个人呼救的声音越来越小,还是都被烧死了。”
事件真相
俗话说,患难见真情,日前,一对夫妻相拥遇难葬身火海的画面,让许多人既感慨又感伤,据了解,10日凌晨4点左右,达州市通川区彭家湾一家属楼4楼发生火灾,火苗最大时蹿到了6楼。起火户主是一对24岁左右的年轻夫妻,最终,火海无情的将两人吞没,而丈夫死前却紧紧护着了妻子。
11月10日凌晨4点左右,达州市通川区彭家湾一家属楼4楼发生火灾,火苗最大时蹿到了6楼。熊熊大火引起的物品爆炸声和呼救声将附近正熟睡中的居民惊醒,通川消防到达后经过近半个小时的救援才将大火扑灭。据了解,起火户主是一对24岁左右的年轻夫妻,家里还有他们的一个朋友做客,其朋友最终被消防人员救出,而夫妻二人均已遇难。
凌晨突发大火丈夫死前紧紧护着妻子
“起火了起火了!快救命啊!”昨日凌晨4点左右,在达州市通川区彭家湾一家属院内,一阵阵凄厉的呼救声将附近正在熟睡中的居民惊醒。“大概凌晨4点多钟的时候,我都还在睡觉,就突然听到外面噼里啪啦的爆炸声,还有一个女的一直在喊救命,我一下就惊醒了。”张大姐家住在起火家属楼对面,听到声响后她立马起床,“拉开窗帘一看,就看到对面4楼的窗户在冒浓烟,不时地有火苗窜出来。”
据张大姐介绍,当时夫妻俩就躲在阳台的防护栏上,“女生呼救的声音太惨了,楼下很多人跑出来一边报警一边喊他们快去把衣服被子打湿,但他们没有去,就只是一直呼救。后来火势越来越大,火苗从窗口蹿出来,男的衣服一下子就烧起来了,看着好吓人。但他为了护着他老婆,一直把他老婆抱着压在下面的。说来还挺感动的,可惜最后两个人呼救的声音越来越小,还是都被烧死了。”
被呼救声惊醒邻居纷纷参与灭火行动
事发时,正在小区门卫室值班的刘大爷是被从楼上砸下来的玻璃声惊醒的。“我听到楼上很大的声音,起来一看,4楼的窗户里都是浓烟。”刘大爷一边维持现场秩序,一边赶紧给住在3楼的老伴儿打电话,让她去参与救火。“当时住在周围的很多住户都过来帮忙,都是拿盆子从自己家里接水,然后从4楼住户楼梯间的窗户泼进去。”
由于火势太大,防盗门无法打开,前来救火的居民只能从窗户泼水进去。尽管参与的人不少,但对于控制火势的作用几乎微乎其微。“后来消防队来了,大概过了将近半个小时,火才被扑灭。头一晚他们的一个朋友在家里做客,那个朋友晚上睡的沙发,最后被救出来了,那对年轻人睡在卧室,没能救出来。”
年轻夫妻遇难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之中
昨日上午10点,华西城市读本记者来到了起火的住户家里。该房是旧式的家属院楼房,客厅里的家具都已被烧得看不出原型,角落的立式空调也已经严重变形,而夫妻俩遇难的房间也被烧得一片狼藉。不仅如此,5楼的窗户也被熏得漆黑,据周围住户回忆,火势最大时,火苗从窗口蹿到了6楼。
据附近的居民介绍,遇难的男子姓万,和妻子一起在该家属院买了房子,搬来的时间并不算长,二人平时做生意为生。“夫妻俩都只有24岁左右,结婚才一年多,孩子才9个月的样子,平时没有和老人住一起。”目前,事故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之中。
网友评论
观察者网网友此前评论认为,年轻夫妻相拥遇难令人惋惜不已,尤其是错失绝佳逃生机会令人痛心。据附近的居民介绍,遇难的夫妻都只有二十多岁,“有一个孩子才不到一岁的样子,好像前两天刚被家中的老人带走,躲过一劫。”家中着火,正确的逃生方法尤为重要。观察者网注意到,媒体曾报道,今年11月2日上午,广西柳江县某三层私人房突发火灾,家中一对十多岁的姐弟镇定自救逃生。当时,姐姐小韦在学校参加过消防演练,发现家里起火,她并没有立即慌张逃跑,而是找来两条毛巾用水浸湿,和弟弟捂住口鼻才跑下楼。
两夫妻到死的最后一刻,深知已经没有挽回生命的机会了,于是就相拥相爱地共同离开这个世界,这样的事情无不令人感动流泪,人世间美好的爱情不就是这样的吗?有网友道:“一生中能够遇到这样的另一半,死而无憾!”
灾如猛虎,在那么不经意的一瞬间即可吞噬人宝贵的性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必须要时刻注意火的安全使用,并且养成防范意识!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禾”,下面是“人”,禾谷成熟,人在负禾。小篆字形,从禾,千声。本义:年成,五谷成熟)
(2) 同本义
秊,谷熟也。——《说文》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谷梁传·桓公三年》
五谷大熟为大有年。——《谷梁传·宣公十六年》
丰年多黍多秊。——《诗·周颂·丰年》
有年。——《左传·桓公二年》。疏:“年训为稔。”
尔厥有干,有年于芘洛。——《书·多士》
(3) 又指一年的收成
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
(4) 又
凶年不免于死亡。
(5) 又如:年登(谷物丰收);年荒(谷物歉收);年丰(年成丰收);年饥(年成荒歉);年灾(自然灾害)
(6) 时间单位。地球环绕太阳公转一次所需的约365又1/4太阳日的周期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战国策·齐策》
(7) 又如:今年;去年;年把(一年左右的时间);年根(方言。年底);年复一年(一年又一年);年课(一年征收的税);年谷(一年中种植的谷物);年常(常年,经常)。又指朔数。即我国的农历平年为十二个朔望月,闰年为十三个朔望月。如:年脚下(年尾,年底);年集(阴历年底的集市)
(8) 年节
新年正月,公子回家拜祖父、母亲的年回来。——《儒林外史》
(9) 又如:过年;新年;拜年;年酒(为祝贺新年邀请亲友吃的酒席);年敬(年礼。年敬送的礼物);年开(谓新年开始);年对(春联);年羹(过年时吃的羹汤);年团(过年吃的团子)
(10) 年纪,岁数
年且九十。——《列子·汤问》
时年七岁。——《世说新语·方正》
周处年少。——《世说新语·自新》
彼与彼年相若,道相似也。——唐· 韩愈《师说》
永生五年。——宋· 王安石《伤仲永》
(11) 又如:年计(年纪;岁数);年腊(年纪;岁数);年齿相等(年龄相当);年齿相悬(年龄相差悬殊);年台(对同年的尊称);年朽(年纪衰老);年位(年龄和爵位);年次(年龄的顺序);年侵(年纪渐老);年高望重(年纪大,名望高);年期(年纪的期限);年辈(年龄和行辈);年德(年龄德行)
(12) 寿命;一生的岁数
人固不可以无年。——《世说新语·品藻》
(13) 又如:年寿(人的寿命);年力(年龄与精力);年迫日索(老年逼近,余日不多);年祚(人的寿命;指立国的年教);年衰岁暮(年纪衰老,寿命将尽);年在桑榆(比喻垂暮之年);年运(年寿和气运)
(14) 一生中按年龄划分的阶段 。如:童年;幼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年艾(年老。五十岁叫艾);年耆(年老);年衰(年老);年弱(年轻);年暮(晚年)
(15) 年代 。如:年世(年代;年数);年候儿(方言。年头儿;时代);年湮世远(谓年代久远);年韶(指美好的青春时代);年名(年号名)
(16) 日期,指某一确定时间 。如:年庚(泛指年份和日期);年时(当年,往年时节;去年);年劳(任职的年数和劳绩)
(17) 岁月,泛指时间 。如:年灾月晦(倒霉时运);年年防俭,夜夜防贼(随时要想到意外与不利);年所(年数);年律(年月,年岁);年流(年光流逝);年深(时间久长);年运(谓岁月不停地运行);年赊(年月长久);年数(泛指时间)
(18) 用以指有关年节用的
接袭人家去吃年茶。——《红楼梦》
(19) 又如:年帖(春帖);年物(农历新年用以馈赠亲友之物);年春(新春);年茶(指年节聚会吃的果茶)
(20) 假借为“佞”。奸巧谄庾,花言巧语的人
使王近於民,远于年,啬於时,惠於财,亲贤使能。——《大戴礼·公符》
(21) 姓
形容词
(1) 科举时代同科考中者互称
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儒林外史》
(2) 又如:年家(称同科考中者的家庭);年伯(对与父亲同榜登科而年长者的尊称);年谊(同年登科的关系);年侄(年兄之侄);年叔(对与父辈同榜登科而年岁较小者的尊称)
(3) 每年的 。如:年产量(指一年生产的数量);年年岁岁(每年);年计(年度预算);年租(每年的租税);年芳(指美好的春色);年柳(春柳)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粤语:nin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en2 [宝安腔] ngien2 [梅县腔] ngian2 [沙头角腔] ngien2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2 [东莞腔] ngen2 [台湾四县腔] ngien2 [海陆丰腔] ngien2 [陆丰腔] gnian3
◎ 潮州话:nin5 (nî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一先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秊 | 奴顚 | 泥 | 先開 | 平聲 | 先 | 開口四等 | 先 | 山 | nen | nie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本义:车名)
(2) 轻车
轻,轻车也。——《说文》。段玉裁注:“轻本车名,故字从车。引申为凡轻重之轻。”
轻车之萃。谓驰敌致师之车也。——《周礼·车仆》
使轻车锐骑冲雍门。——《战国策·齐策》
(3) 轻工业的简称 。如:均衡发展农、轻、重
(4) 化学元素氢的旧译
〈形〉?
(1) 分量不大。与“重”相对
轻重同。——《孟子》。注:“谓斤两。”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
渭城朝雨浥轻尘。——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2) 又如:轻单(单薄);轻省(负担轻,不费力);轻肥(穿轻裘,乘肥马。比喻显贵的人或豪奢的生活);轻狐(轻暖的狐裘)
(3) 微小
有轻罪者,赎以金分。——《淮南子·泛论》
无势之谓轻。——《韩非子·解老》
轻者无罪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轻小(细小);轻文(微小的水波);轻汗(些微的汗);轻雨(小雨)
(5) 轻快,轻便
师轻而骄。——《国语·周语》。注:“谓超乘也。”
轻锐僄狡。——张衡《西京赋》。注:“谓便利。”
舟遥遥以轻飔。——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 李白《早发白帝城》
轻捷善斗。——《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轻敲(轻便。敲:作“巧”);轻甲(较为轻便的盔甲战衣);轻帆(即轻舟);轻车(轻便的车子);轻劲(轻快有力);轻弓(轻便的弓);轻舫(轻航。犹轻舟);轻航(轻快的船)
(7) 轻率,不稳重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左传》
轻辞古之天子。——《韩非子·五蠹》
轻辞天子。
敢以轻心。——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不中而轻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8) 又如:轻造(冒然造访);轻快(轻率;不慎重);轻乔(轻浮);轻躁(轻率急躁);轻行(举止轻浮不庄重);轻侠(轻举妄动的人)
(9) 宽松
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唐· 韩愈《原毁》
(10) 又如:轻吉列(轻急力。轻轻的,轻易的);轻省(舒服)
(11) 不贵重;贱
钱益多而轻。——《汉书·食货志》。注:“贱也。”
辨轻重。——《荀子·富国》。注:“谓尊卑。”
(12) 又如:轻鲜(微薄的情意);轻微(菲薄);轻鄙(微贱)
(13) 轻佻
(14) 又如:轻狂百势(轻佻狂放,不拘形骸);轻薄子(轻佻浮浪的人);轻隽(轻佻俊逸);轻薄脂粉(轻浮放荡的女子);轻轻试试(妖艳的样子)
(15) 微弱,淡薄 。如:轻日(淡微的日光);轻妆(女子淡妆);轻红(淡红);轻弱(薄弱,单薄)
(16) 轻轻地
轻拢慢捻抹复挑。——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动词
(1) 轻视;不重视
轻寡人与。——《战国策·魏策》
公子纵轻胜。——《史记·魏公子列传》
敢轻吾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轻之而屑间焉。——清· 刘开《问说》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年轻少。—— 唐· 李白《上李邕》
(2) 又如:轻人轻己(轻视别人就是轻视自己);轻觑(轻视;鄙薄);轻意(轻慢;简慢);轻量(轻视);轻亵(轻慢;不敬);轻倨(傲慢无礼);轻易(轻视;不尊重);轻渎(轻慢冒犯);轻利(轻视名利)
(3) 使轻;减少
而不明世俗之变,不察治民之情,故多赏以致刑,轻刑以去赏。——《商君书》
今欲广开田业,轻其赋税。——《三国志》
(4) 又如:轻薄(减轻;减免);轻约(减少,减省);轻弱(削弱);轻权(谓权力削弱)
(5) 宽大;宽容
古之君子…其待人也轻以约。——唐· 韩愈《原毁》
轻以约乎。
(6) 又如:轻贷(轻饶;从轻发落);轻过(轻恕其罪过);轻假(宽容)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fū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像站着的人形(大),上面的“一”,表示头发上插一根簪(
),意思是成年男子,是个丈夫了。古时男子成年束发加冠才算丈夫,故加“一”做标志。本义:成年男子的通称)(2) 同本义
夫,丈夫也。——《说文》。按,夫从一大,会意兼象形。周制以八寸为尺,十尺为丈,人长八尺,故曰丈夫。
夫也不良。——《诗·陈风·墓门》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孟子》。注:“将必将为匹夫。”
二田为一夫。——《管子·乘马》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汉· 贾谊《论积贮疏》
(3) 又如:夫公(古代敬称男子为夫公);夫男(男人,丈夫);夫家(男女。丁男无妻者谓夫,有妻者谓家)
(4) 女子的正式配偶
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乐府诗集·陌上桑》
(5) 又如:夫主(丈夫);夫室(丈夫);夫党(丈夫的亲属)
(6) 旧称从事某种体力劳动的人 。如:农夫;人力车夫;马夫;轿夫;夫头(夫役的头目)
(7) 大丈夫。对男子的美称
西川 刘禅本非夫, 文灿贪庸亦竖奴。—— 柳亚子《诸将六首》
(8) 剑衣
剑则启椟,盖袭之,加夫襓与剑焉。——《礼记·少仪》
(9) 通“趺”。足背
渠长丈六尺,夫长丈二尺,臂长六尺。——《墨子·备城门》
副词
(1) 通“复”。再,又一次
回志怯来从玄谋,获我所求夫所思?——张衡《思玄赋》
(2) 另见
fú
代词
(1) “夫”假借为“彼”。他,她,它,他们 ——第三人称代词。如:使夫往而学焉
(2) 那,那个,那些 ——表示远指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这,这个,这些 ——表示近指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4) 所有的,大家。相当于“凡”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书·召诰》
助词
(1) 用于句首,有提示作用
夫秦有虎狼之心。——《史记·项羽本径》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 秦。—— 宋· 苏洵《六国论》
夫战,勇气也
(2) 用于句中,舒缓语气
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战国策·齐策》
(3) 用于句尾名,表示感叹
孟子曰:“术不可不慎。”信夫!—— 清· 方苞《狱中杂记》
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宋· 苏洵《六国论》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fu1 fu2 [海陆丰腔] fu1 bu1 [客英字典] fu1 [宝安腔] fu1 [客语拼音字汇] fu1 [东莞腔] fu1 [沙头角腔] fu1 [陆丰腔] fu1 fu3 [台湾四县腔] fu1 b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扶 | 防無 | 並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bʰĭu | byo/biu |
详细解释
qī
名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女,从屮,从又。“屮”象家具形,又是手。合起来象女子手拿家具从事劳动的形象。本义:男子的正式配偶)
(2) 同本义
妻,妇与夫齐者也。——《说文》
庶人曰妻。——《礼记·曲礼》
(3) 又
天子有妻、有妾。
聘则为妻,奔则为妾。——《礼记·内则》
妻也者,亲之主也。——《礼记·哀公问》
妻者,夫之合也。——《春秋繁露》
夫妻反目。——《易·小畜》
令妻寿母。——《诗·鲁颂·閟宫》
(4) 又如:妻妾(嫡妻与侧室);妻房(妻室,妻子);妻儿(妻和儿女;妻);妻姊妹婚(再与亡妻之姊、妹缔结婚姻);妻谒(透过得宠的女子去干求请托)
(5) 周代宫中女御
天子有后,有夫人,有世妇,有嫔,有妻,有妾。——《礼记》
(6) 另见
qì
动词
(1) 以女嫁人
黥布归 芮, 芮妻之。——《汉书·吴芮传》。注:“妻,嫁女与人也。”
妻娶(嫁人和娶妻)
(2) 娶女子为配偶
齐侯又请妻之。——《左传·桓公六年》
好色,人之所欲,妻帝之二女,而不足以解忧。——《孟子》
(3) 奸淫
妻略妇女。——《后汉书》
妻略(奸污霸占)
(4)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i1 [台湾四县腔] ci1 ci5 [客英字典] ci1 [客语拼音字汇] qi1 [沙头角腔] ci1 [东莞腔] ci1 [宝安腔] ci1 [陆丰腔] ci1 [海陆丰腔] ci1 ci5
◎ 潮州话:ci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妻 | 七稽 | 清 | 齊開 | 平聲 | 齊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tsʰiei | che/cei |
详细解释
xiāng
副词
(1) 交互;互相
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小国寡民》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汉· 苏武《留别妻》
当国者相见。——宋· 文天祥《 后序》
与北骑相出没。
袁人相聚。——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父子相保。——《淮南子·人间训》
鸡犬相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更相庆。——《世说新语·自新》
里人相庆
青山相对。——唐· 李白《望天门山》
水石相搏。——宋· 苏轼《石钟山记》
两相思,两不知。——南朝宋· 鲍照《代春日行》
(2) 又如:相叙契阔(互相诉说分别后的情思);相思锦色(红豆又称相思豆。即红豆色)
(3) 共同
鲁孟孙、 叔孙、 季孙相勠力劫 昭公——《韩非子·内储说下》
(4) 又如:上下相安
(5) 递相;先后
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相传以为雁荡。—— 宋· 沈括《梦溪笔谈》
络绎相属。——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6) 又如:父子相传;相寻(连续;不断);相及(犹相继)
(7) 表示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
(8) 表自称
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表对称
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10) 表他称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聊斋志异·狼三则》
杂然相许。——《列子·汤问》
相委而去。——《世说新语·自新》
莫相知。(不知道它是什么东西。)——唐· 柳宗元《三戒》
则噪而相逐。(相逐,追逐他。相,特指代词,单指毛一鹭。)——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11) 又如:相唤(招呼);相牵(牵来;捆绑);相招(招来;引来)
动词
(1) 相差
三王五霸,其所道不过爵禄,而功相万者,其所道明也。——《商君书·错法》
(2) 又如:相万(相差万倍。极言相差之大);相绝(相差极大);相远(相异;差距大)
(3) 亲自观看 。如:相媳妇(男家派亲人去女家相看女方);相机(察看当时情况,寻找有利时机)
(4) 另见
xiàng
动词
(1) (会意。从目,从木。本义:察看;仔细看)
(2) 同本义
相,省视也。——《说文》
相,视也。——《尔雅》
相时憸民。——《书·盘庚上》
惟太保先周公相宅。——《书·召诰》
善相丘陵。——《礼记·月令》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诗·鄘风·相鼠》
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者。——《论衡·订鬼》
不敢复相士。——《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胜相士多。
颠倒相来,到底只是一个盖儿。——《二刻拍案惊奇》
(3) 又如:相尸(验尸);相女配夫(根据女儿的情况选配女婿);相脚头(盗贼作案前窥探线路)
(4) 看相
臣少好相人。——《史记·高祖本纪》
(5) 又如:相法(观察面相体态等以卜吉凶的方法);相禄(谓享有福禄的面相)
(6) 辅佐,扶助
有相之道。——《诗·大雅·生民》
相夫子。——《论语·季氏》
季文子相三君。——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伊尹相汤伐 桀。——《汤誓》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晋公子重耳出亡》
使相之。——晋· 干宝《搜神记》
无物以相之。——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
(7) 又如:相天(助成自然之道);相王(辅佐帝王;谓宰相而封王者);相吏(汉代辅佐诸侯王的官员);相者(助主人传命或导客的人)
(8) 教导
问谁相礼,则华元…。——《国语》
(9) 治,治理
相我受民。——《书·立政》
(10) 选择
良禽相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三国演义》
(11) 又如:相攸(择婚的别称);相宅(择地定居;旧时迷信以观察地形地物判定住屋吉凶的一种方术)
(12) 作某国或某人的相;使作相
及遣其子宋襄相 齐。——《史记·项羽本纪》
(13) 像
几树青松常带雨,浑然相个人家。——《西游记》
名词
(1) 人的外貌,相貌
岂吾相不当侯邪?——《史记·李将军列传》
儿已薄禄相。——《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非人臣之相也。——《三国演义》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西游记》
(2) 又如:长相(相貌);形相(外貌;外表);相表(相貌;体形);相品(仪表,人品)
(3) 照片 。如:照个相
(4) 官名
(5) 古代辅佐帝王的大臣。后专指宰相
赵歇为王, 陈馀为将, 张耳为相。——《史记·项羽本纪》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况于将相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托名汉相。——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有将相。——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相辅(宰相);将相和;贤相;良相;奸相;权相;相王(宰相又封王者);相臣(宰相。亦泛指大臣);相父(皇帝对继续任职的先朝宰相的敬称);相邦(相国)
(7) 汉时诸侯王国的实际执政者,相当于郡太守
永和初,出为 河间相。——《后汉书》
(8) 某些国家(如日本)的官名,相当于中央政府的部长。如:首相;大藏相
(9) 相位 。如:两相流;有机相;水相;液相;相律;月相
(10) 赞礼者,主持礼节仪式的人
宗庙之事,如会同,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论语·先进》
(11) 古代的一种乐器
后乱以武,治乱以相。——《礼记》
(12) 农历七月的别名
七月为相,八月为壮。——《尔雅》
(13) 通过看面容对命运的预卜 。如:相工;体相;手相;星相
(14) 古地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安阳市西
(15) 引盲人行走的人
固相师之道也。——《论语·卫灵公》
焉用彼相。——《论语·季氏》
(16) 如:相步;相道(向导,引导;观察、选择道路)
(1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iong1 siong5 [宝安腔] siong5 | siong1 [陆丰腔] siong1 siong5 [客英字典] siong1 siong5 [海陆丰腔] siong1 siong5 [梅县腔] siong1 [沙头角腔] siong5 siong1 [台湾四县腔] siong1 siong5 [东莞腔] siong5 siong1 [客语拼音字汇] xiong1 xiong3 xiong4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襄 | 息良 | 心 | 陽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siang | sĭaŋ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雍声。本义:抱)
(2) 同本义
闭门,聚众鸣鼓。众恐,拥柱而歌。——汉· 刘向《列女传》
(3) 又如:拥树(拥抱小孩;环抱树木);拥矢(古代行投壶礼时,卑者抱矢而投);拥社(抱持社主);拥持(拥抱);拥膝(抱膝)
(4) 簇拥
诸将所拥。——清· 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蜂拥而上。——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乡民蚁拥。——《广东军务记》
(5) 又如:前呼后拥;一群人拥着老教授走出来;拥攒(围拢);拥舍(厅堂边的小屋)
(6) 环抱
回首孤城,依约青山拥。——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旗翻光复照神州,虎踞龙蟠拥 石头。——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
(7) 又如:拥列(环抱耸列);拥炉(围炉取暖);拥带(屏障环绕)
(8) 持;执持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史记·项羽本纪》
拥至尹前。——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拥火以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拥豪民马前。——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张黄盖拥纛。——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9) 又如:拥篲(为迎接贵宾而大扫除);拥书(持书;捧读;亦指沉溺于书堆中);拥主(挟持君主)
(10) 聚集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三国志·蜀老》
(11) 又如:拥兵(掌握、聚集军队);拥集(聚集)
(12) 拥戴 。如:拥立(拥戴皇帝或首领即位);拥祐(拥右,拥佑。拥戴帮助;保佑);拥军(地方拥护军队)
(13) 拥挤
严禁闲人围看,拥挤喧哗。——《福惠全书·刑名部·人命上》
(14) 又如:拥户(挤满一屋子)
(15) 护卫 。如:拥全(护卫保全)
(16) 裹
以衾拥覆。——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7) 又如:拥项(围脖);拥皋比(坐拥皋比。任教。皋比:虎皮);拥衾、拥被(半卧以被裹护下体);拥覆(围裹覆盖)
(18) 通“壅”。阻塞
又拥阏不通。——《史记·朝鲜列传》
事不拥隔。——《三国志·夏侯尚传》
拥隔我通逵。——唐· 丘鸿渐《愚公移山赋》
(19) 又如:拥遏(阻塞,阻拦);拥道(堵塞道路);拥滞(留滞;阻滞;滞缓)
(20) 遮盖
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礼记·内则》
(21) 又如:拥蔽(遮掩);拥掩(遮掩)
(22) 占有
拥雍州之地。—— 汉· 贾谊《过秦论》
拥众数万。——《汉书·李广苏建传》
拥百万之众。——《三国志·诸葛亮传》
(23) 又如:拥蹲(占有权位);拥制(控制);拥兵(掌握、聚集军队)
(24) 培植 。如:拥灌(培植灌溉);拥土(在作物茎的基部周围培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禺( )声。本义:相逢,不期而会)(2) 同本义
遇,逢也。——《说文》
遇主于巷。——《易·暌》。崔注:“遇者,不期而会。”
乃遇汝鸠汝方。——《书·序》
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礼记·曲礼》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
夏,公及宋公遇于 清;遇者何?不期也。——《公羊传》
(3) 又如:遇庭(和父母相见);遇人不淑(指女子嫁了不好的丈夫);遇缺补正(指遇到员额出缺时,得补任为官)
(4) 遭受
遇人之艰难矣。——《诗·卫风·中谷有蓷》
(5) 又
遇人之不淑矣。
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史记·陈涉世家》
(6) 又如:遇厄(遭逢灾难);遇疾(生病);遇谗(遭受谗言的陷害);遇谴(遭到谴责);遇难(遭到灾难);遇谤(遭到毁谤);遇乱(遭遇战乱)
(7) 对待、相待
衔恩遇。——《广绝交论》
公子遇臣厚。——《史记·魏公子列传》
(8) 又如:冷遇(冷淡的待遇);礼遇(尊敬有礼的待遇);优遇(优待)
(9) 抵挡;对付
无用吾之所短,遇人之所长。——《荀子·大略》
(10) 又如:遇敌(抵挡敌军;对付敌方)
(11) 遇合;投合
王何不与寡人遇。——《战国策·秦策》。注:“合也。”
善仕不如遇合。——《史记·佞幸列传序》
(12) 接触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不以目视。——《庄子·养生主》
木遇之而叶脱。——欧阳修《秋声赋》
名词
(1) 际遇;机会
百世之良遇也。——三国吴· 韦昭《博弈论》
(2) 又如:机遇(好的境遇;机会);良遇(好机会)
(3) 酬金,薪水 。如:厚遇;遇待(待遇)
(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6 [东莞腔] ngi5 [沙头角腔] gni5 [陆丰腔] gni6 gni3 [宝安腔] ngi3 [客英字典] ngi5 [梅县腔] ngi5 [台湾四县腔] ngi5 [客语拼音字汇] ngi4
◎ 潮州话:ngo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遇 | 牛具 | 疑 | 虞 | 去聲 | 遇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ŋĭu | ngyoh/ngiuh |
详细解释
nán
形容词
(1) (形声。从隹(
)?声。从隹,与鸟有关。①本义:支翅鸟。②假借为困难)(2) 困难;艰难;不容易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蜀道难》
(3) 又如:难句(难得的佳句);难老(难于衰老);难行(难于施行;不容易走);难治(不容易治理);难航(不易舟行);难期(难及,难于企及);难义(不易索解的辞旨);难极(不易穷尽);难疑(相互讨论不易索解,心存迷惑的要义);难乎为继(指前人做得太好,不易照样继续下去)
(4) 不可;不好
桓谭作论,明弱水之难航。—— 汉· 王褒《灵坛碑文》
动词
(1) 为难,畏难;感到困难
今寇众我寡,难与持久。(难与,“难与之”的省略。之,指代曹军。)——《资治通鉴》
难测也。——《左传·庄公十年》
铁衣冷难着。——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余幼女书,家贫难致。——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2) 使感到困难
今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左传》
(3) 通“戁”。
(4) 恐惧
故君子恭而不难。——《荀子·君道》。注:“难读为戁,惧也。”
(5) 敬
不戢不难,受福不那。——《诗·小雅·桑扈》
名词
通“攤”。驱除疫鬼之祭
命有司大难。——《礼记·月令》
后缀词
(1) 现常作后缀加在词或词组后构成新的名词,构成某种存在较大困难的事 。如:卖棉难;乘车难;买菜难
(2) 另见
nàn
名词
(1)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孙子·谋攻》
非刘豫州莫可以当 曹操者,然 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资治通鉴》
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以免于难。——《国语·晋语》
芟夷大难。——《资治通鉴》
故及于难。——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2) 又如:排难解纷;苦难(痛苦和灾难);逃难(逃灾);落难(遭遇灾难,陷入困境);蒙难(遭受到人为的灾祸);罹难(遇灾遇险而死);避难(躲避灾难或迫害)
(3)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贾谊《过秦论》
(4) 又如:发难(发动反抗或叛乱);首难(首先发难)
(5) 怨仇;仇敌
将西南以与秦为难。——《战国策》
动词
(1) 诘问;责难
追难孔子,何伤于人?—— 王充《论衡·问孔》
交相问难。——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刁难(故意使人为难);难言(非难的言论);难极(诘难);驳难(反驳责难);责难(指摘非难);非难(指摘和责问)
(3) 抵挡;拒斥
难壬人。——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難德允元,而难任人。——《书·舜典》
(4) 如:阻难(阻挠留难)
(5) 论说;争辩
死生之说,存亡之难。——《史记·五帝本纪》
(6) 又如:难说(讨论解说);难诘(讨论责问);难驳(攻讨反击)
(7)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