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咳

gān ké [gan ke]
繁体 乾咳
注音 ㄍㄢ ㄎㄜ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干咳 gānké

(1) 无痰的咳嗽

dry cough

词语解释

  1. 中医学名词,指有声无痰的咳嗽,多由阴虚火旺或燥邪在肺所引起。

  2. 指故意咳嗽。

    郭澄清 《大刀记》第九章:“突然, 二愣 的干咳声,从角门口传进屋来……这种干咳声,是事先规定的讯号,它说明门外有了敌情。”

引证解释

⒈ 中医学名词,指有声无痰的咳嗽,多由阴虚火旺或燥邪在肺所引起。

⒉ 指故意咳嗽。

郭澄清《大刀记》第九章:“突然, 二愣的干咳声,从角门口传进屋来……这种干咳声,是事先规定的讯号,它说明门外有了敌情。”

干咳的国语词典

咳嗽而无痰唾,往往有声无力。

干咳的网络释义

干咳 科普中国

  • 干咳(dry cough)指咳嗽无痰;或痰极少,不易排出的表现。干咳是临床肺部疾病常见症状之一,病因复杂。
  • 干咳造句

    教师节匆匆来了,小小的短信,聊表我心,暖心小贴士送给我最敬爱的老师。热量供给要充足,碳水化合物要为主;维生素补充不可少,一日三餐巧搭配;西红柿、胡萝卜和苹果,保护嗓子没得说。教师节,愿您不再干咳。
    用途:呼吸系统类医药原料,非麻醉性强效镇咳药,主要用于刺激性干咳和各种原因引起的咳嗽。
    张北快板最早为民间顺口溜,开始称“干咳儿”
    缓解儿童也是伤风惹起来的单纯咳嗽,干咳,急咳,或喉咙痒咳。
    干咳者可用咳必清,棕色合剂或可待因。
    咳嗽是感冒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如果只是干咳没有痰,可选用镇咳剂;如果有痰就要用祛痰剂,痰少了,咳嗽自然会停止。
    慢性干咳伴有气道高反应性即是咳嗽变异性哮喘吗?
    我以前就听到她小声的干咳,特别是在夜里。
    风大牛干咳了两声,憨痴痴的道“小妹子,你不也是女人,若是能够将你们两个都给抢回去,一个做大老婆,一个做小老婆,岂不更好?”。
    干咳两下,彰明昆才有点尴尬的继续帮那少女骑士搽药。
    咳嗽时伴有气喘,或干嗽无痰时,可吃点杏;干咳时,吃点香蕉或菠萝,效果也不错。
    军团病患者通常有发烧、畏寒及干咳或咳痰等表现。
    适用于燥热伤肺,肺阴不足,虚热扰胸,以致肺失清肃而引起的干咳不止甚至咳唾带血、面颊及唇皆红赤,舌苔薄干、脉细数无力等症。
    感染者最初出现发热,头痛,肌肉痛,咽喉痛和干咳。
    邱俊香见丈夫干咳得说不出话来,越发气冲斗牛,食指距酒店老板的鼻子尖只有寸许远,斥道“我要工商部门马上封掉你的酒店,你的酒店简直是一家黑店!”。
    用于心神不宁,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肠燥便秘,咽白喉等症效果显著。
    他扯了扯他那油污的、蓬乱的胡子,干咳了一声,哀诉似地说道。
    眉清目秀,皓齿明眸,单看脸面就透着些许王者之气,一身贵服,怎么看都是达官显贵之人啊!大哥干咳两声,道“翎儿,可算找到你了!”。
    肺痨或肺燥,症见咳喘痰少,痰中带血,或干咳无痰,气短乏力,纳呆形瘦,舌红少苔,脉细而数等。
    表现为咽干刺痒微痛,灼热不适,夜间尤甚,咽腔微红肿胀,乏津干燥,干咳少痰,腰膝酸软,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汉字详情

    gān,gàn [gan]
    部首: 310
    笔画: 3
    五笔: FGGH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J
    四角: 10400

    详细解释

    gān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叉子一类的猎具、武器,本是用于进攻的,后来用于防御。本义:盾牌)

    (2) 同本义

    盾,自关而东或谓之干。——《方言》九

    朱干玉戚以舞大武。——《礼记·祭统》。注:“朱干,赤盾。”

    司干。——《周礼·春官·序官》

    礼义以为干橹。——《礼记·儒行》。注:“干橹,小楯大楯也。”

    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礼记·檀弓下》

    乃修教三年,执干戚舞,有苗乃服。——《韩非子·五蠹》

    (3) 又如∶干羽(盾牌和雉羽,供乐舞之用);干革(干即盾;革即甲胄类。泛指兵器);干橹(小盾大盾);干戎(兵戎。通称兵器、军队)

    (4) 岸;水畔

    鸿渐于干。——《易·渐卦》。释文引郑注:“干,水傍,故停水处。”

    秩秩斯干。——《诗·小雅·斯干》。朱注:“干,水涯也。”

    昔者吴干战。——《管子·小问》。注:“干,江边地也。”

    而不知干队之败。——《史记·春申君传》。索隐:“干,水边也。”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诗·魏风·伐檀》

    (5) 江南把山垅之间的地段叫干 。故金陵有大长干、小长干、东长干

    (6) 天干 。如:干支(天干地支,实际上是“幹枝”的一种比喻说法)

    (7) 姓

    动词

    (1) 捍卫

    (2) 又如:干害(捍护)

    (3) 触犯;冒犯;冲犯;冲

    干,犯也。——《说文》

    轍恐犯忌而干讳。——《楚辞·七谏·谬谏》

    以干先王之诛。——《书·胤征》

    以干天祸。——《公羊传·宣公十二年》

    若干二命以求杀予。——《国语·晋语四》

    (4) 又

    则上下不干。

    乃背晋干 宋。——《史记·管蔡世家》

    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献 子执而戮之。——《国语·晋语五》

    干国之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左传·文公四年》

    故吏不敢以非法遇(对待)民,民不敢犯法干法官也。——《商君书·定分》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唐· 杜甫《兵车行》

    (5) 又如:干渎(冒犯。干:干犯;抵触;烦扰);干触(冒犯;触犯);干凌(干犯欺凌);干典(违犯法典);干命(违犯命令);干行(指冲撞军列);干戾(触犯法令而获罪)

    (6) 立,建立

    后知张顺干了功劳。——《水浒传》

    (7) 求,求取

    皆干赏蹈利之兵也。——《荀子·议兵》

    其欲干酒肉之味邪?——《庄子·徐无鬼》

    亦不敢服垢弊以矫俗干名,但顺吾性而已。——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时墨者东郭先生将北适 中山以干仕。—— 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8) 又如:干名(求取名位);干求(求取功名);干谒(为谋求禄位而谒见当权者);干进(营谋官职地位);干索(索要;强取);干进(谋求仕进);干请(请托)

    (9) 干预;干扰

    皆妇人干政之所致也。——《后汉书·蔡邕传》

    明君使事不相干。——《韩非子·用人》

    (10) 关涉;牵扯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11) 又如:干己(关系,责任);干累(连累;牵连);干纪(关系;职责);干属(关系);干惹(牵涉,关连)

    (12) 怠慢,慢待 。如:主人走了,把我们干起来了

    形容词

    (1) (形声。从乙(表示向上),倝( gàn)声。①本义:天。②引申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与“湿”相对)

    (2) 同引申义

    方将被发而干。——《庄子·田子方》

    剖其中,干若败絮。——刘基《卖柑者言》

    干东土。——《吕氏春秋·爱类》

    外强中干。——《左传·僖公十五年》

    然而旱干水溢。——《孟子·尽心下》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

    (3) 又如:干冬(干燥少雨的冬季);干荒(干旱);干烘茶(采摘后不经过揉制而直接烘干的茶叶);干堆(干柴堆。比喻色迷之人)

    (4) 枯竭

    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明· 刘基《卖柑者言》

    (5) 又如:干蛋(方言。穷光蛋);干竭(枯竭)

    (6) 干亲。谓没有血缘或婚姻关系而结认的亲戚关系

    赵氏干娘, 高皇(明太祖朱元璋)义父之妻也。—— 明· 文林《琅琊漫抄》

    (7) 又如:干爷(义父);干大(方言。干爹,义父);干老子(干爹);干生子(干儿子);干达达(干爹,义父)

    (8) 形容声音干涩嘶哑 。如:干哑(干涩嘶哑)

    动词

    (1) 使干,竭尽

    干泽而渔。——刘向《说苑》

    (2) 怠慢;使对方难堪

    从今日起,且干着他,不理他,他两个自然有些着慌。——《儿女英雄传》

    (3) 又

    没奈何,站起身来干了人家,一句说了六个大字,道是:“多礼,我不敢当。”

    名词

    (1) 加工制成的干食品

    人负朱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宋· 沈括《梦溪笔谈·官政》

    (2) 又如:豆腐干;萝卜干;干肉;干脯(干肉)

    副词

    (1) 徒然,白白地

    干愁漫解坐自累,与众异趣谁相亲。——唐· 韩愈《感春》

    (2) 又如:干落落(白白地);干发虚(空有打算而不能兑现);干拌(白吵;白费口舌);干白(白说,白搭)

    (3) 虚假地,表面地

    晔干笑云:“罪至”而已。——《宋书·范晔传》

    (4) 又如:干乔(装模作样)

    (5) 另见 gàn

    gàn

    名词

    (1) (形声。从木,倝( 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2) 同本义

    榦,筑墙端木也。——《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

    平板榦,称畚筑。——《左传·宣公十一年》

    姚信、 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三国志·陆凯传》

    (3) 又如:榦楨(筑墙所用的主柱,竖在两旁的叫“榦”,竖在两端的叫“桢”。引申为支柱、支撑)

    (4) 木名。柘树

    名词

    (1) 主干

    故枝不得大如榦,末不得强于本。——《淮南子·主训》

    柏虽大榦如臂,无不平贴石上,如苔藓然。——《徐霞客游记》

    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何为四方些?——《楚辞·屈原·招魂》

    (2) 又如:躯干;干子(树干);干本(树木的主干);干貌(体貌);干力(指体力强健);骨干(在总体中起主要作用的人或物);干翮(主翮。翮,羽的主茎);干翼(主干与辅翼);干辅(主干与辅佐)

    (3) 引申为本质

    是故柔弱者,生之榦也。——《淮南子》。高诱注:“榦,质也。”

    (4) 胁

    上佐食,举尸牢胁,尸受振祭哜之。——《仪礼·少牢馈食礼》

    (5) 效果;用处

    况且朱三是穷人,讨也没干。——《二刻拍案惊奇》

    (6) 地位低下的官吏

    (7) 又如:干人(即府干。达官贵人府中的办事人员。也称“干办”);干吏(干练的官吏。多指州郡衙门中的办事人员)

    (8) 一种俸禄 。如:干禄(南北朝时勋贵、官吏对被役使的“干”收取免役绢作为一种额外俸给,称“干禄”)

    (9) 干部的简称 。如:干群关系;以工代干;干属(干部的家属)

    (10) 事情 。如:公干;有何贵干?

    (11) 姓

    动词

    (1) 做,从事于或忙于做某事,尤指从事某项职业

    宁宗庆元五年,右谏议大夫 张奎言乞行下州县,保正止许干当本都贼盗、斗殴、烟火、公事,不许非泛科配。——《文献通考·职役·历代乡党版籍职役》

    (2) 又如:让我干什么都可以;干不的(干不了);干办(办理;处理);干当(承办)

    (3) 主管

    光武即位,知 湛名儒旧臣,欲令干任内职,征拜尚书。——《后汉书·伏湛传》

    (4) 又如:干管(主持;管理);干官(古代掌管均输之官);干掌(掌管,管理);干运(运筹干办);干当(主管;经办)

    (5) 建立;求取 。如:干功(建功)

    (6) 通“扞”( hàn)。护卫,遮挡

    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诗·周南·兔罝》

    (7) 又如:干夜(护卫巡夜)

    形容词

    (1) 干练

    邕善书计,强记默识,以干济见知。——《北齐书·唐邕传》

    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清· 周容《芋老人传》

    (2) 又如:干肃(干练而慎重);干直(干练正直);干绩(优异的业绩);干誉(以办事干练而获得的声誉)

    (3) 通“扞”( hàn)。乱

    治宜于时而行之,则不干。——《商君书·壹言》

    (4) 另见 gān

    英文翻译

    oppose, offend; invade; dried

    方言集汇

    ◎ 粤语:gon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on5 [台湾四县腔] gon1 [客语拼音字汇] gon1 [陆丰腔] gon1 [梅县腔] gon1 [海陆丰腔] gon1 [宝安腔] gon1 [东莞腔] gon1 gon5 [沙头角腔] gon1
    ◎ 潮州话:gang1 guan1 (kang ku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五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寒平聲開口一等kankɑn
    ké,hāi [ke,hai]
    部首: 319
    笔画: 9
    五笔: KYNW
    五行:
    仓颉: RYVO
    四角: 60082

    详细解释

    hāi

    叹词

    (1) 啊 ——用以表示各种感情(如欢欣、宽慰、遗憾或轻蔑等)。如:咳!我怎么忘了?

    (2) 哎呀,唉,呜呼 ——用以表示不幸、悲痛、惋惜或关切。如:咳!这真是意料不到的事

    (3) 该死!糟了! ——用作轻微的诅咒。如:咳,我怎么这么糊涂!

    (4) 表示感叹 。如:咳,提起话来就长啦;咳,真有这种怪事儿!

    (5) 嗨 ——用以表示问候或引起注意。如:咳,到这儿来!;咳咳(戏曲中起加强乐曲节奏的衬字)

    动词

    (1) 叹息

    黛玉只“咳”了一声,眼中泪直流下来,回身便走。——《红楼梦》

    (2) 另见 hái;ké

    hái

    动词

    (1) 小儿笑

    咳,小儿笑也。从口,亥声。——《说文》

    (2) 后泛指笑貌。如:咳咳(喜笑貌),咳笑(小儿笑);

    (3) 通“阂”。阻隔

    颈尾咳于天地乎。——《晏子春秋》

    名词

    (1) 通“孩”。小儿

    曾不可以告咳婴之貌。——《史记·扁鹊列传》

    (2) 又如:咳儿;咳咳(胎儿拳曲貌);咳婴(指幼儿刚会笑尚需哺乳)

    (3) 另见 hāi;ké

    动词

    (1) (形声。从口,亥( hāi)声,①( hāi)本义:小儿笑。《史记·扁鹊传》:“曾不以告咳婴之儿。”(咳婴:刚会笑的婴儿) ②咳嗽 )

    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咳唾(咳嗽吐唾液);咳逆(咳嗽病的一种。因气逆而作咳);咳珠吐玉(比喻措辞优美);咳血(咳嗽咯血)

    (3) 另见 hāi;hái

    英文翻译

    cough

    方言集汇

    ◎ 粤语:haai1 hoi4 kat1 koi3
    ◎ 客家话:[梅县腔] kak7 ket7 kat8 kem3 kak8 [海陆丰腔] hai2 kiet7 [客英字典] ket7 [台湾四县腔] hai2 kiet7 [客语拼音字汇] ked5 [宝安腔] ket7 [陆丰腔] ket7
    ◎ 潮州话:hai6 , ha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六咍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戸來平聲開口一等ɣɒighai/hoi

    干咳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