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盟海誓

shān méng hǎi shì [shan meng hai shi]
注音 ㄕㄢ ㄇㄥˊ ㄏㄞˇ ㄕ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山盟海誓 shānméng-hǎishì

(1) 盟誓坚定,好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多指男女忠贞相爱

a solemn pledge of love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 辛弃疾《南乡子 赠妓》词:“别泪没些些,海誓山盟总是赊。”

成语辨析

山盟海誓和“信誓旦旦”都有“立下誓言;从不更改”之意。但山盟海誓多指男女之间的情爱;而“信誓旦旦”可用于多方面。

成语用法

山盟海誓联合式;作谓语;指坚定不移、永恒不变。

引证解释

⒈ 指山海为盟誓。形容男女爱情的坚定。

宋赵长卿《贺新郎》词:“终待説山盟海誓,这恩情到此非容易。”
元高栻《集贤宾·怨别》套曲:“早忘了山盟海誓,更和那星前月底。”
明袁于令《西楼记·缄误》:“草素札,订他中夜偷来话,把山盟海誓再四申罚。”
陈瑞统《月夜》诗:“真正的爱情又何须什么山盟海誓,坚贞的心能战胜一切惊涛骇浪!”

山盟海誓的国语词典

对著山、海盟誓,以示坚定永久。多用以表示爱情的真诚不变。宋.赵长卿〈贺新郎.负你千行泪〉词:「终待说、山盟海誓,这恩情、到此非容易。」《警世通言.卷三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自遇郎君,山盟海誓,白首不渝。」也作「海誓山盟」、「誓海盟山」、「誓山盟海」。

山盟海誓的网络释义

山盟海誓 (汉语成语)

  • 山盟海誓也作“海誓山盟”。盟:盟约;誓:誓言。指着山和海盟誓,表示盟约和誓言像山和海那样永恒不变。也指男女相爱时立下的誓言,表示爱情要像山和海一样永恒不变。 多指男女发誓真诚相爱,永不变心。
  • 山盟海誓的翻译

    英语: to pledge undying love (idiom)​; oath of eternal love, to swear by all the Gods
    德语: einander ewige Liebe (od. Treue)​ geloben (Sprichw)​
    法语: contrat aussi stable que les montagnes et la mer, engagement irrévocable (de deux amants)​
    日语: 愛情(あいじょう)が永久不変の山と海のように変わらないことを誓(ちか)うこと
    俄语: клятва в верности и любви

    山盟海誓造句

    曾经的山盟海誓也不过是过眼云烟,曾经的美好画面也不过是记忆的片段。
    昨天还山盟海誓的人,今天就变得可有可无。爱情就这么无常。很多分手猝不及防,还没来得及好好告别,就从此再也不见。无情的不是时间,而是人心的善变。
    昨天是爷爷奶奶金婚纪念日,爷爷说五十年前我们俩人山盟海誓,今后还将一如既往。
    我披上衣,起床走进窗前。我映着路灯看见密密的雨交织在一起。雨是怎样开启悲欢离合,此刻都静化成一种声音,一种形式,在空气里传播。我听到了,也看到了,它洁白而晶亮的躯体,丝丝缠绕在一起,像不离不弃的恋人。而那声音又像恋人间的山盟海誓,一切都那么真实。
    他俩约定好了,要闯遍天下!立下了山盟海誓的他们,怎么可能愿意分道扬镳呢!
    人性的无奈之处,在于爱的时候是真心爱,不爱的时候也是真心的不爱。所以,没必要去相信什么山盟海誓,自然就不会介意别人的反悔。一句话说完,从开始就不相信,之后就不会有痛苦。当然,这件事情,永远是说说容易,没人能做到。
    许多山盟海誓到最后却是一场空。
    他俩曾经山盟海誓,现在双方都留学归来,肯定快要结婚了。
    同时,这两种各具特色的山珍海味相得益彰,犹如一对山盟海誓,终身相伴的情侣,故名。
    定情的那天晚上,他俩山盟海誓,表示永不变心。
    他们之间虽然没有过山盟海誓,却有着深厚的友谊。
    有一样东西,它无需山盟海誓,也会天长地久。
    尽管远隔两地,音讯不通,我心里仍牢记着当年和她的山盟海誓。
    爱你恋你,不发山盟海誓,不讲甜言蜜语。我只在上天那里申请到一份专利。条件是一生一世,疼爱你就当自己的眼睛,只要你满意。
    也许没有震撼的山盟海誓,也许没有发光的钻石戒指,但是那个眼神却胜过千言万语。
    爱情应当山盟海誓,只有专一的、忠贞不渝的爱情,才是真正的爱情。
    天知、地知、你我知,山盟海誓话说尽;你好、我好、哥俩好,祸来均为出卖人。
    什么山盟海誓,什么天长地久,如果得不到鼓励,谁又会免费爱谁一辈子?
    一生守候不是一句简单而苍白的山盟海誓,而是无数个平淡的日子同舟共济,相濡以沫!
    山盟海誓是一种经常让高山和海洋领受尴尬的重量级承诺。

    汉字详情

    shān [shan]
    部首: 325
    笔画: 3
    五笔: MMMM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U
    四角: 2277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如:蚕上山了

    (13) 姓

    形容词

    (1) 大,巨大 。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如:山妻(隐士之妻)

    英文翻译

    mountain, hill, peak

    方言集汇

    ◎ 粤语:saan1
    ◎ 客家话:[梅县腔] san1 [海陆丰腔] san1 [客语拼音字汇] san1 [台湾四县腔] san1 [客英字典] san1 [东莞腔] san1 [沙头角腔] san1 [陆丰腔] san1 [宝安腔] s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八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所閒山開平聲開口二等ʃænsren/shaen
    méng [meng]
    部首: 510
    笔画: 13
    五笔: JELF
    五行:
    吉凶:
    仓颉: ABBT
    四角: 671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象个盘盂,中间放着牛耳。古代盟会要割牲歃( shà)血,主盟人手执牛耳,掘穴埋牲。本义:在神前发誓结盟)

    (2) 同本义

    割牛耳盛朱盘,取其血歃于玉敦。——《说文》

    盟,歃血誓也。——《三苍》

    掌盟载之法。凡邦国有疑会同,则掌其盟约之载,及其礼仪,北面谓明神。——《周礼·司盟》

    掌盟诅。——《周礼·诅祝》。注:“盟诅,主于要誓,大事曰盟,小事曰诅。”

    约信曰誓,涖牲曰盟。——《礼记·曲礼》

    再会而盟。——《左传·昭公十三年》

    君子屡盟。——《诗·小雅·巧言》

    为坛而盟。——《史记·陈涉世家》

    秦伯说,与 郑人盟。——《左传·僖公三十年》

    屈完及诸侯盟。——《左传·僖公四年》

    (3) 又如:盟主(古代诸侯盟会中的领袖或主持者;泛指同盟首领或倡导者。喻主要的事物;主宰);盟坛(古代缔结盟约时所设的坛场);盟会(犹会盟。古代诸侯间的集会结盟)

    (4) 个人向天发誓,永不变心

    终待说山盟海誓,这恩情到此非容易。——赵长卿《贺新郎》

    (5) 又如:盟文(盟誓的文辞);盟契(盟约。又称盟要,盟信);盟心(盟誓在心);海誓山盟(对着山海盟誓。极言男女相爱,坚贞不渝)

    名词

    (1) 盟约;誓辞

    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要盟也,神不听。——《史记·孔子世家》

    (2) 又如:盟友;盟好(同盟友好)

    (3) 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下辖旗、县、市 。如: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呼伦贝尔盟及吉林省哲里木盟等

    英文翻译

    swear; oath, covenant, alliance

    方言集汇

    ◎ 粤语:mang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men2 [客英字典] men2 [陆丰腔] men3 [东莞腔] men2 [台湾四县腔] men2 [宝安腔] men2 [梅县腔] men2 [客语拼音字汇] me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武兵庚三開平聲開口三等mĭɐŋmieng/myang
    hǎi [hai]
    部首: 331
    笔画: 10
    五笔: ITXU
    五行:
    仓颉: EOWY
    四角: 3815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2)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

    祖天地之左海也。——《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

    孙叔敖举于海。——《孟子·告子下》

    前途似海。——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半壁见海日。——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 又如:近海(靠近陆地的海域);沿海(靠海的一带);海岳(大海和山岳);海藏(大海。藏:海的总汇)

    (4) 海水

    煮海为盐。——《汉书·晁错传》

    (5) 又如:海老(海水枯竭);海望(海水逢望日涨潮的现象)

    (6) 大湖或大池 。如:洱海;里海;咸海;北海

    (7) 古人认为陆地四周皆为海,故用以指僻远地区

    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尔雅·释地》

    作九夷八蛮六戎五狄、校人四海山川注:四海犹四方也。——《周礼·调人》

    (8) 又如:海北(泛指僻远的北方);海夷(边境少数民族或来自海外的外国人);海土(海内的土地);海方(犹四海。极言广远之地)

    (9) 在月球表面或火星表面上一种相当大的暗区

    (10) 较大的器皿 。如:银海;墨海

    (11) 大口,大嘴巴

    面皮微白,海下无须。此人就是赛叔和 李怀春。—— 清· 郭小亭《济公全传》

    形容词

    (1) 很多的

    凡地大物博得皆得谓之海。——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 又如:那年闹霍乱,死的人海啦!东西海着哩,管你们酒足饭饱

    (3) 大的 。如:海碗;夸下海口;海灯(佛前的大型盆状油灯);海骂(大骂)

    英文翻译

    sea, ocean; maritime

    方言集汇

    ◎ 粤语:hoi2
    ◎ 客家话:[陆丰腔] hoi3 [梅县腔] hoi3 [沙头角腔] hoi3 [宝安腔] hoi3 [海陆丰腔] hoi3 [东莞腔] hoi3 [台湾四县腔] hoi3 [客英字典] hoi3 [客语拼音字汇] hoi3
    ◎ 潮州话:ha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五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呼改上聲開口一等xɒihaix/xoj
    shì [shi]
    部首: 713
    笔画: 14
    五笔: RRYF
    五行:
    仓颉: QLYMR
    四角: 526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折声。本义:发誓;立誓)

    (2) 同本义

    誓,以言约束也。——《说文》。段注:“凡自表不食言之辞皆曰誓,亦约束之意也。”

    约信曰誓。——《礼记·曲礼》

    予誓,告汝誓命。——《书·甘誓》。注:“要信也。”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诗·卫风·氓》

    司射西面誓之。——《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左传·隐公元年》

    终待说山盟海誓。——赵长卿《贺新郎》

    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为誓与城为殉。——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誓志(发誓立志);誓死不贰(发誓至死不变心);誓辞(立誓的言辞);誓戒(誓约警戒);誓剑(对着剑发誓;皇帝赠与出巡大臣的宝剑,即后世所称的“上方宝剑”);誓书铁券(即“丹书铁券”。古代帝王颁赐功臣的享有免罪等特权的证件)

    (4) 接受爵位

    凡诸侯之适子,誓于天下,摄其君,则下其君之礼一等。——《周礼》

    (5) 告诫;告知

    司射西面誓之曰:“公射大候,大夫射参,士射干。”——《仪礼·大射仪》。注:“犹告也。”

    惟君有黼裘以誓省。——《礼记·玉藻》。疏:“告勑也。”

    一日誓,用之于军旅。——《周礼·秋官·士师》

    (6) 又如:誓戒(约束警戒);誓民(告戒吏民);誓众(告诫众人)

    (7) 铭刻;牢记 。如:誓肌(刻骨铭心)

    名词

    (1) 指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所订立的誓约;盟约;誓言

    张陈背誓。—— 曹植《五帝诛》

    周武有孟津之誓。——《左传·昭公四年》

    女子先有誓,老姥岂敢言。——《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誓令(誓言与命令);誓信(盟约);誓书(盟约);誓章(记载有誓词的文件);誓要(约盟,盟誓)

    (3) 古代告诫将士的言辞 。如:《汤哲》、《泰誓》、《秦誓》

    形容词

    谨慎

    曲艺皆誓之,以待又语。——《礼记·文王世子》

    英文翻译

    swear, pledge; oath

    方言集汇

    ◎ 粤语:sa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i6 se5 [客英字典] shi5 [台湾四县腔] sii5 se5 [陆丰腔] shi6 [东莞腔] si5 [宝安腔] si5 [梅县腔] she5 [客语拼音字汇] si4
    ◎ 潮州话:s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時制祭A開去聲開口三等祭Aʑĭɛizjed/zj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