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

xiǎo xué [xiao xue]
繁体 小學
注音 ㄒ一ㄠˇ ㄒㄩㄝ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小学 xiǎoxué

(1) 对儿童、少年实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primary school;elementary school

词语解释

  1.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我国 西周 即有小学,此前则名曰下庠、西序、左学等,其后亦名称不一。官学如四门小学、内小学,私学如书馆、乡塾。近代小学始于19世纪末。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北周 卢辩 注:“小学,谓虎闈师保之学也……《白虎通》曰: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此太子之礼。《尚书大传》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履小义;二十而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也。又曰:十五年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者,谓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者,谓公卿以下教子於家也。” 宋 朱熹 《<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沈从文 《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 民 三左右地方新式小学成立, 民 四我进了新式小学。”

  2. 汉 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

    隋 唐 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隋书·经籍志》始以有关研究文字、训诂、音韵著作备于小学。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 太炎先生 曾教我小学。”

  3. 犹小道。谓琐屑之学。

    《陈书·傅縡传》:“顷代浇薄,时无旷士,苟习小学,以化蒙心,渐染成俗,遂迷正路。”

引证解释

⒈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我国西周即有小学,此前则名曰下庠、西序、左学等,其后亦名称不一。官学如四门小学、内小学,私学如书馆、乡塾。近代小学始于19世纪末。 《大戴礼记·保傅》“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 北周卢辩注:“小学,谓虎闈师保之学也……《白虎通》曰: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是也。此太子之礼。 《尚书大传》曰:公卿之太子,大夫元士嫡子,年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而履小义;二十而入大学,见大节而践大义。此世子入学之期也。又曰:十五年入小学,十八入大学者,谓诸子性晚成者,至十五入小学,其早成者,十八入大学。

《内则》曰:十年出就外傅,居宿於外,学书计者,谓公卿以下教子於家也。”
宋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沈从文《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民三左右地方新式小学成立, 民四我进了新式小学。”

⒉ 汉代称文字学为小学。因儿童入小学先学文字,故名。 隋唐以后为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之总称。

《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隋书·经籍志》始以有关研究文字、训诂、音韵著作备于小学。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太炎先生曾教我小学。”

⒊ 犹小道。谓琐屑之学。

《陈书·傅縡传》:“顷代浇薄,时无旷士,苟习小学,以化蒙心,渐染成俗,遂迷正路。”

小学的国语词典

实施初级教育的学校。

如:「国民小学」。

小学的网络释义

小学 (进行初等教育的学校)

  • 小学,是人们接受初等正规教育的学校,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发展,在其前又开设了幼儿园。一般6-12岁为小学适龄儿童,现阶段小学阶段教育的年限为6年,有些地方仍是5年。小学教育阶段后为中学教育阶段。
  • 2016年,全国共有普通小学17.8万所,比上年减少1.3万所。全国小学招生1752.5万人,比上年增加23.4万人,增长1.4%;其中,城市小学招生591.8万人,同比增加34.2万人,增长6.1%。小学在校生9913.0万人,同比增加220.8万人,增长2.3%。
  • 小学造句

    进入小学,你会认识更多的同学与老师,学习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你的人生又迈出了崭新的一步,一定要加油哦。
    才出狱几天,他就鄙吝复萌了。
    院子的西面有帷子,宽五十寸。帷子的柱子十根,带卯的座十个,柱子的钩子和杆子都是用银子做的。
    于是我们才胆战心惊地爬上我们自己的床。
    我实在是被逼得走投无路,才出此下策。
    如今我小学毕业,就要离开父母展翅稿费了,童年的一切令我不得不留恋。
    小学时的梦想是做一名教师,直到现在我还将这小小的梦紧紧握在手中,希望有一天可以梦寐以求。
    北面也有帷子,宽一百寸。帷子的柱子二十根,带卯的铜座二十个,柱子上的钩子和杆子都是用银子做的。
    四根柱子上缠绕着7米长的雕龙,每条龙都似乎随时准备飞离柱子。
    大量种植水杉树阵,帮助净化水体,以及点缀种植各种本土的观果植物、观花植物,如枇杷、橘子、杨梅、桂花等,形成比较有特色的台田景观带。
    离开了小学,马上走进了中学校门,希望你交更多的知心朋友,幸福与快乐永远在你身旁。
    岁月匆匆,花开花落。小学六年级的学习生活转瞬间就过去了。在即将离开母校的时刻,我们的心情格外激动,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了留恋之情。回首往事,六年的小学生活历历在目,母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
    我是万般无奈,才出此下策啊!
    彭德尔顿家的人一向保守,一向恭敬、尊重艺术家,一向自命清高,孤芳自赏。
    让我们一起探索,一起收获,共同度过小学里最美好的时光。
    我家的楼房昨天才竣工。
    我想和你说声对不起,在上小学的那几年里把你弄丢了,你生气了把。什么都没留下给我,就把一本记忆本放在我脑子里,但至少也是给我的一种安慰把。
    华佗说:我怕你害怕,立一柱子,柱子上吊一环,把你的胳膊套入环中,用绳子捆紧,再盖住你的眼睛,给你开刀治疗。
    秋天的早晨是热闹的,一群群天真活泼的小学生蹦蹦跳跳地背着书包上学去了。爸爸妈妈也提着公文包开始了一天的忙碌。最清闲的要算爷爷奶奶们,他们有的在小广场上跳舞,有的在唱歌。
    这孩子从小学就知道要好,长大肯定有出息。小学造句。

    汉字详情

    xiǎo [xiao]
    部首: 338
    笔画: 3
    五笔: IHT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C
    四角: 9000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象形。据甲骨文,象沙粒形。小篆析为会意。从八,从|。本义:细;微。与“大”相对)

    (2) 同本义 。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小,物之微也。——《说文》

    小往大来。——《易·泰》。疏:“阴生消耗,故称小。”

    彼所小言尽人毒也。——《庄子·列御寇》。注:“细巧入人为小言。”?

    嘒彼小星。——《诗·召南·小星》

    受小球大球。——《诗·商颂·长发》

    怨不在大,亦不在小。——《书·康诰》

    (3) 又如:小鹿儿(喻指因紧张而剧烈跳动的心脏);小录(新科进士的题名录);小伙伙(小巧,娇小);小话(短小的故事或寓言);小单拱儿(手推车);小唱(由乐器协奏的歌曲)

    (4) 通“少”。年幼

    朝廷之事,小者不毁。——《韩非子·饬令》

    小妹语曰。——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龙君小女。——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小孽障(小孩子);小猴子(小孩);小堂名(旧时为婚丧喜庆雇用的由小孩组成的乐队);小娘子(侍女;侍儿);小娘儿(妓女);小鬼头(小孩子);小妮子(婢女;女孩子)

    (6) 稍,略

    汔可小康。——《诗·大雅·民劳》

    汔可小安。

    汔可小休。

    小不如意。——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小傲怄儿(带有一点玩笑意味的抬杠);小节不足(不顺心;不能称心如意);小厮扑(徒手对打);小意儿(小殷勤);小有(稍有一些)

    (8) 将近

    归了包堆花了小一百,还剩四百来块。——老舍《骆驼祥子》

    (9) 又如:小日中(将近中午的时候);我今年小(奔)六十了

    (10) 用在姓、名、排行等之前,表示爱称 。如:小冤家(年轻情人之间的昵称)

    (11) 狭隘;低窄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书·仲虺之诰》

    (12) 又如:小狭(狭窄);小国(地狭人少之国);小榻(狭小的卧具)

    (13) 低微

    不辞小官。——《孟子》

    (14) 又如:小喽罗(对绿林兵卒的称呼);小道儿(不正当的途径;邪门歪道)

    (15) 指邪恶卑鄙 。如:小利(即“小李”。扒手);小佞(才智低下而卑谄善辩者)

    (16) 短暂;暂时 。如:小别(暂别;暂时居住);小眠(小憩;暂眠);小留(暂时挽留;暂时留止)

    名词

    (1) 年幼的人。引申为小辈

    无小无大。——《诗·鲁颂·泮水》

    小大稽首。——《诗·小雅·楚茨》

    (2) 又如:妻小;上有老,下有小

    (3) 妾,小老婆

    要送你到冯家去,给 冯老太爷做小。—— 巴金《家》

    (4) 又如:小老母(妾;姨太太);小星(妾);小娘(妾);小家婆(小老婆);小浑家(小老婆)

    (5) 微细的事物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6) 又如:小关头目(无关紧要的事);小隙(小矛盾;小怨)

    (7) 小人,品质不高的人

    愠于群小。——《诗·邶风·柏舟》

    见群小满屋,都无相避意。——《世说新语·容止》

    (8) 又如:小人(指强盗)

    代词

    自称的谦词 。如:小子(对自己的谦称;话本或旧小说作者的自称谦辞);小东儿(小小东道;请客的主人)

    动词

    轻视,小看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 班固,伯仲之间耳,而 固小之。—— 曹丕《典论》

    又如:小不起(不能小看);小瞧(犹小看,轻视)

    英文翻译

    small, tiny, insignificant

    方言集汇

    ◎ 粤语:siu2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au3 [台湾四县腔] seu3 [梅县腔] siau3 [海陆丰腔] siau3 [沙头角腔] siau3 [客语拼音字汇] seu3 xiau3 [宝安腔] siau3 [陆丰腔] siau3 [东莞腔] sia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小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私兆宵A上聲開口三等宵Asĭɛusieux/siev
    xué [xue]
    部首: 344
    笔画: 8
    五笔: IPB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FBND
    四角: 9040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2) 同本义

    学,识也。——《广雅》

    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念终始典于学。——《礼记·文王世子》

    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尚书大传》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庚桑楚》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即继以问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学书(认真读书);学学乖(经世面,学聪明);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学习文化知识);学古(学习研究古代典籍)

    (4) 模仿

    笑嘻嘻走到 凤姐身边学舌。——《红楼梦》。又如:学嘴(学舌);调嘴学舌;学他爸爸走路的样子;学不上来

    (5) 讲述,说

    一五一十向着珍哥、 晁大舍学个不了。——《醒世姻缘传》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 陆龟蒙《鱼具》

    (6) 又如:学舌(说闲话;搬弄是非)

    (7) 讲学

    学,教也。——《广雅》

    叔仲皮学子柳。——《礼记》

    凡学世子及学士。——《礼记·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资治通鉴》

    名词

    (1) 学校 。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学耻全牛(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行(学问与品行);才学(才能与学问);绝学(失传的学问);家学(祖传学问)

    (5) 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6) 又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问学于师

    英文翻译

    learning, knowledge; school

    方言集汇

    ◎ 粤语:hok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