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
),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2) 同本义
寒,冻也。——《说文》
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列子·汤问》注
乾为寒。——《易·说卦》
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以享司寒。——《左传·昭公四年》
北方曰寒风。——《吕氏春秋·有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庄子·德充符》
寒光照铁衣。——《乐府诗集·木兰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凄神寒骨。——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心忧炭贱愿天寒。——唐· 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寒肃(寒冷肃杀);寒悄(冷气侵入);寒衾(冰冷的床铺);寒噤(由于天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
(4) 贫困 。如:寒门薄宦(穷家小吏);寒畯(贫寒的读书人);寒劣(贫弱无助的人);寒女(贫穷家庭的女孩)
(5) 卑微;低微
吾本寒家。——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6) 又如:寒官(下级官吏);寒品(出身寒微的人);寒族(寒微的家族);寒穷(寒微贫穷)
(7) 冷清 。如:寒山(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寒芒(使人感冷清的光芒);寒汀(清寒冷落的小洲);寒月(清冷的月光)
(8) 声音凄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
(9) 又如:寒吟(哀鸣)
(10) 凋零;枯萎
花寒鹦鹉病,春去杜鹃愁。——张可久《小山乐府》
(11) 又如:寒枝(寒冬凋零的林木)
(12) 谦词 。如:寒第(对自己家的谦称);寒门(贫寒的人家。对人谦称自己的家);寒族(谦称自己的家族)
动词
(1) 感到冷 。如:寒玉(玉质清冷)
(2) 恐惧;战栗
若是王以十成郑, 梁氏寒心。——《战国策·秦策四》
寒心酸鼻。——《高唐赋》。注:“寒心,谓战栗也。”
(3) 特指终止盟约
遂寒前盟。——宋· 王明清《挥尘后录》
名词
(1) 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犯寒暑。——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涉寒暑。——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又如:寒暄
(3) 寒天 。如:寒照(寒天的日光);寒蓬(寒天的枯草);寒渡(寒天的渡口);寒川(寒天的河流)
(4) 寒夜 。如:寒更(寒夜的更点);寒星(寒夜的星);寒柝(寒夜打更的木梆声)
(5) 指由寒邪引起的机能衰退的病症 。如:受了一点寒
(6)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on2 [陆丰腔] hon3 [客语拼音字汇] hon2 [东莞腔] hon2 [客英字典] hon2 [海陆丰腔] hon2 [沙头角腔] hon2 [宝安腔] hon2 [台湾四县腔] ho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寒 | 胡安 | 匣 | 寒 | 平聲 | 寒 | 開口一等 | 寒 | 山 | ghan/han | ɣɑ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朝声。本义:海水的涨落)
(2) 同本义
潮,水朝宗于海。——《说文》
牛女为江潮。——《春秋·元命苞》
水朝夕而至曰潮。——《初学记卷六水》
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3) 又如:大潮,小潮;低潮;退潮;落潮
(4) 比喻大规模的社会变动或运动发展的起伏形势 。如:风潮;工潮;学潮;暗潮;思潮;怒潮
(5) 气温变化或持续一段时间的炎热或寒冷的天气 。如:寒潮;热潮
(6) 微湿,潮气 。如:防潮;回潮;潮润;火柴受潮了
动词
两颊透出 。如:潮面(涌上面部);潮红
形容词
(1) 〈方〉∶成色不足、质量低劣 。如:潮银(回过炉或成色不好的银子);潮金
(2) 技术不高的 。如:手艺潮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chau2 [梅县腔] chau2 [陆丰腔] chau3 [宝安腔] cau2 [台湾四县腔] ceu2 [客语拼音字汇] cau2 ceu2 [客英字典] chau2 che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水火都是灾祸之源。本义:火灾) (2) 同本义 天火曰烖,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说文》。或体灾。 大者曰灾,小者火。——《公羊传·襄公九年》 国曰灾,邑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 火所烧灭之余曰烖,言其余物如是也。——《释名》 凡火,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 夏四月,陈灾。(陈地发生火灾。)——《左传·昭公九年》 (3) 又如:灾火(火灾);灾燀(火灾) (4) 灾害,祸患 大烖。——《周礼·司服》。注:“水火为害。” 祸烖杀礼。——《周礼·掌客》。注:“新有兵寇水火也。” 国有大故天烖。——《周礼·大祝》。注:“疫疠水旱也。” 灾及其身。——《荀子·臣道》 天灾降戾。(戾:猛,凶)——《国语·周语》 (5) 又如:灾晦(灾祸;恶运);灾燀(灾祸;灾难);天灾(自然灾害);受灾(遭受灾害);灾殃(灾难);灾兵(战争的灾难);灾疫(指疫疠这种灾祸);灾时(灾变的时间);灾疚(祸患疾苦);灾毒(祸患);灾故(灾患);灾魔(祸患;灾难) (6) 罪恶 灾,纪也。——《谷梁传》。范宁注:“灾,谓罪恶;纪,治理也。” 动词 (1) 伤害,使受灾害 人君失政,天为异;不改,灾其人民;不改,乃灾其身也。——《论衡》 (2) 焚烧 滥炎妄起,灾宗庙,烧宫馆。——《汉书》 英文翻译calamity, disaster, catastrophe
方言集汇◎ 粤语:zoi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ai1 [东莞腔] zai1 [台湾四县腔] zai1 [客英字典] zai1 [宝安腔] zai1 ◎ 潮州话:zai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平十六咍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从宀( ),从口,丰( )声。从“宀”、从“口”,意思是言从家起,而“言”又往往是危害的根源。本义:伤害,损害)(2) 同本义 害,伤也。——《说文》 害所得而恶也。——《墨子·经上》 斗怒害也。——《荀子·臣道》 害者,利之反也。——《韩非子·六反》 周知其利害。——《周礼·职方式》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邪曲之害公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恐其害己。——《韩非子·五蠹》 (3) 又如:害心(害人害物的心思。即杀心);害马(本指损伤马的自然本性。后凡足以损害同类或团体的人,都称为害马或害群之马);害虐(伤害虐待);害身(伤害身体) (4) 妨碍,妨害 害,妨也。——《字汇》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曰:“害于耕。”——《孟子·滕文公上》 (5) 又如:他设置重重障碍,这可害了我 (6) 谋杀,谋害 复行扰害。——《广东军务记》 医言无害。——清· 袁枚《祭妹文》 (7) 又如:他在去上班的路上被害;他为仇人所害 (8) 妒忌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9) 招致某种后果 你这负心汉,害天灾的!——关汉卿《救风尘》 (10) 加祸 鬼神害盈而福谦。——《易·谦彖》 (11) 怕羞 。如:害羞;害碜(感到牙碜。比喻怕羞、害臊或发怵) (12) 感觉 。如:害乏(感到疲乏);害饥(感到饥饿);害疼(感觉疼) (13) 患病,发生疾病 。如:害不好(生病);害夏(夏季长期发烧的病);害黄病(生黄疸病);害疯(得了疯病) (14) 怕 。如:害慌(害怕;发慌) (15) 因怀孕而恶心、呕吐、食欲异常 。如:害孩子;害喜 名词 (1) 灾害。祸害 时多疾病毒伤之害。——《淮南子·脩务》 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墨子·兼爱中》 有公害。——清· 黄宗羲《原君》 一己之害。 天下释其害。 (2) 又如:害咎(灾祸);害患(祸患);害灾(灾害) (3) 人身重要的部位 。如:要害(身体上的致命部分) (4) 险要的处所 守位以仁,不恃隘害。——张衡《东京赋》 (5) 恶人 。如:为民除害 形容词 (1) 有害的 。如:害虫;害兽 英文翻译injure, harm; destroy, kill
方言集汇◎ 粤语:hoi6 hot3
◎ 客家话:[梅县腔] hoi3 [台湾四县腔] hoi5 hot7 [客语拼音字汇] hoi4 [东莞腔] hoi3 [客英字典] hoi5 | hot7 [海陆丰腔] hoi6 hot7 [沙头角腔] hoi5 [宝安腔] hoi3 [陆丰腔] hoi6 ◎ 潮州话:hai7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去十四泰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