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雠
词语释义
亦作“寇仇2”。亦作“寇仇”。
亦作:寇仇2寇仇
词语解释
亦作“寇仇2”。亦作“ 寇仇 ”。仇敌;敌人。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讎,亡无日矣。”《后汉书·仲长统传》:“昔之为我哺乳之子孙者,今尽是我饮血之寇讎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若克城邑,絶非卿有,徒危宗国,以广寇仇。” 唐 曹唐 《和周侍御买剑》:“将军溢价买吴鉤,要与中原静寇讐。” 宋 苏轼 《孙武论》下:“夫天下之患,不在於寇讎,亦不在於敌国,患在於将帅之不力。”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讐,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郭沫若 《战声集·诗歌国防》:“三十年来他已逐渐觉醒在驱逐他的寇仇。”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寇仇2”。亦作“寇仇”。仇敌;敌人。
引《左传·僖公三十三年》:“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讎,亡无日矣。”
《后汉书·仲长统传》:“昔之为我哺乳之子孙者,今尽是我饮血之寇讎也。”
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永宁寺》:“若克城邑,絶非卿有,徒危宗国,以广寇仇。”
唐曹唐《和周侍御买剑》:“将军溢价买吴鉤,要与中原静寇讐。”
宋苏轼《孙武论》下:“夫天下之患,不在於寇讎,亦不在於敌国,患在於将帅之不力。”
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讐,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
郭沫若《战声集·诗歌国防》:“三十年来他已逐渐觉醒在驱逐他的寇仇。”
寇雠的国语词典
仇敌、敌人。《孟子.离娄下》:「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也作「寇仇」。
寇雠的网络释义
寇雠
寇雠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宀(
),表示与室家房屋有关,从元(人),从攴( ),表示持械击打。意思是手持器械的人,侵犯到房子里来打人。本义:入侵;侵犯)(2) 同本义
寇,暴也。与败贼 同义(朋侵)。——《说文》
寇贼奸宄。——《书·舜典》。传:“群行攻劫曰寇。”郑注:“强取为寇。”
凡兵作于内为乱,于外为寇。——《左传·文公七年》
大兵不寇。——《吕氏春秋·贵公》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于边鄙。——《盐铁论·本议》
吐蕃发十万兵寇 西川。——《资治通鉴》
(3) 又如:寇戎(来犯的敌军);寇虐(侵掠残害之行)寇钞(攻劫掠夺);寇剽(抢劫);寇钞(亦作“寇抄”。劫掠);寇攘(劫掠;侵扰);寇窃(抢劫;盗窃)
(4) 砍伐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庄子·人间世》
名词
(1) 入侵者
西山寇盗莫相侵。——杜甫《登楼》
(2) 敌人
岂可复留此残寇,使长为国家之忧者。——《资治通鉴》
(3) 贼兵,敌军
在宋城上而待 楚寇矣。——《墨子·公输》
今寇众我寡。——《资治通鉴》
(4) 又如:寇乱(外寇与内乱。兵起于外为寇,起于内为乱)
(5) 盗匪
北与寇往来其间。——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寇逆(贼寇,叛逆);寇劫(指行劫的群盗);寇戎(匪患与战争);寇奸(寇贼奸宄)
(7)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keu5 [台湾四县腔] keu5 kieu2 [客语拼音字汇] keu4 [东莞腔] keu5 [客英字典] keu5 [宝安腔] kiu5 [海陆丰腔] keu5 kie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详细解释动词 (1) (形声。从言。雔( )声。本义:应答)(2) 同本义 雠,犹应也。——《说文》。按,以言相当也。 雠,对也。——《三苍》 无言不雠。——《诗·大雅·抑》 忧必雠也。——《左传·僖公五年》 著之盘盂,属之雠柞。——《战国策·赵策一》 (3) 又如:雠祚(在筵席上宾主互相敬酒) (4) 校对文字 。如:雠定(校对考正) 名词 (1) (为仇的异体字) (2) 同“仇”。仇恨;仇怨 怨偶曰雠。——《一切经音义》引》《三苍》 又众兆之所雠。——《楚辞·惜诵》。注:“大怨曰雠。” (3) 又如:雠怨(仇恨,憎怨);雠隙(猜忌、仇恨) (4) 同“仇”。仇敌 反以我为雠。——《诗·邶风·谷风》 祁大夫外举不弃雠,内举不失亲。——《左传》 英文翻译enemy, rival, opponent
方言集汇◎ 粤语:cau4
宋本广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