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职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负责弹劾纠察的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清 黄宗羲 《子刘子行状》:“上大怒曰:如此偏党,岂堪宪职,候旨处分。”
引证解释
⒈ 负责弹劾纠察的都御史、御史一类官职。
引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上大怒曰:如此偏党,岂堪宪职,候旨处分。”
宪职的网络释义
宪职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心,从目,害省声。心、目并用。本义:敏捷)
(2) 同本义
宪,敏也。——《说文》
博闻多能曰宪。——《周书·谥法》
(3) 喜乐的样子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诗·大雅》
(4) 又如:宪宪(欣欣。喜悦的样子)
名词
(1) 法令
布宪于国。——《管子·立政》
宪,法也。——《尔雅》
慎乃宪。——《书·益稷》
万邦为宪。——《诗·小雅·六月》
此君之宪令。——《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发虑宪。——《礼记·学记》
(2) 又如:宪票(拘提人犯或处理公务的指令);宪范(法式,典范)
(3) 宪法的略称 。如:立宪;护宪;制宪
(4) 宪司的省称 。宋代官名,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相当于后世的按察司之职
(5) 方法
犹迹求履之宪也。——《管子》
(6) 旧时属吏对上司的尊称
且等本县见过学宪,再作道理。——《官场现形记》
(7) 又如:宪台(对上官的尊称);宪训煌煌(对官员训词的恭维);宪官(泛指官员)
(8) 姓
动词
(1) 公布
宪谓幡书以明之。——《周礼·朝士》。杜注
令群吏宪禁令。——《周礼·小司徒》。注:“表县之。”
(2) 效法
宪禁于玉宫。——《周礼·天官》
宪女史之典戒。——《寡妇赋》
(3) 又如:宪写(仿效;模仿)
(4) 制裁
被宪者多结怨。——《南齐书》
(5) 又如:宪墨(绳之以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耳,只(戠
)声。“职”是“记”的意思。 段玉裁:“凡言职者,谓其善听也。”故从耳。本义:识;记。职为识之本字)(2) 同本义
职,记微也。——《说文》
章画职墨兮,前度未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 主管;任职
天职生覆。——《列子·天端》。注:“主也。”
职于南京。——《明史》
(4) 又如:职称言路(做谏官);职任民社(管理人民与国家);职客(红、白喜事的主持人);职内(古官名。掌邦赋收入)
(5) 尽职;称职
其不职或贪暴,免归田里,以明赏罚之信。——《新唐书》
(6) 又如:职办(称职而能办事)
名词
(1) 职务;职业;职责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孟子》
设官分职。——《周礼·太宰》
自去史职。——《后汉书·张衡传》
代百司之职。——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将尽厥职。——明· 顾炎武《复庵记》
(2) 又如:专职(由专人担任的职务);革职(撤职);职役(犹职事。多指较为低贱的职务);职事僧(寺院中分管各项职务的僧人)
(3) 职位;执行事务所
解辫清职。——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迁我京职。——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宰相之职。——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4) 又如:职任(指官员的职位和职责);职僚(职官僚属);职钱(官吏在职时所得的俸钱)
(5) 贡赋,向朝庭交的财物
职如郡县。(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战国策·燕策》
(6) 又如:职贡(职方的贡物。各地以时入员的货品)
(7)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êh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