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学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历算之学。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易教上》:“夫数乃古今所共,凡明於宪学者,皆可推寻,岂必太元而始合哉!”
引证解释
⒈ 历算之学。
引清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上》:“夫数乃古今所共,凡明於宪学者,皆可推寻,岂必太元而始合哉!”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心,从目,害省声。心、目并用。本义:敏捷)
(2) 同本义
宪,敏也。——《说文》
博闻多能曰宪。——《周书·谥法》
(3) 喜乐的样子
天之方难,无然宪宪。——《诗·大雅》
(4) 又如:宪宪(欣欣。喜悦的样子)
名词
(1) 法令
布宪于国。——《管子·立政》
宪,法也。——《尔雅》
慎乃宪。——《书·益稷》
万邦为宪。——《诗·小雅·六月》
此君之宪令。——《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发虑宪。——《礼记·学记》
(2) 又如:宪票(拘提人犯或处理公务的指令);宪范(法式,典范)
(3) 宪法的略称 。如:立宪;护宪;制宪
(4) 宪司的省称 。宋代官名,即诸路提点刑狱公事,相当于后世的按察司之职
(5) 方法
犹迹求履之宪也。——《管子》
(6) 旧时属吏对上司的尊称
且等本县见过学宪,再作道理。——《官场现形记》
(7) 又如:宪台(对上官的尊称);宪训煌煌(对官员训词的恭维);宪官(泛指官员)
(8) 姓
动词
(1) 公布
宪谓幡书以明之。——《周礼·朝士》。杜注
令群吏宪禁令。——《周礼·小司徒》。注:“表县之。”
(2) 效法
宪禁于玉宫。——《周礼·天官》
宪女史之典戒。——《寡妇赋》
(3) 又如:宪写(仿效;模仿)
(4) 制裁
被宪者多结怨。——《南齐书》
(5) 又如:宪墨(绳之以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2) 同本义
学,识也。——《广雅》
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念终始典于学。——《礼记·文王世子》
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尚书大传》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庚桑楚》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即继以问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学书(认真读书);学学乖(经世面,学聪明);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学习文化知识);学古(学习研究古代典籍)
(4) 模仿
笑嘻嘻走到 凤姐身边学舌。——《红楼梦》。又如:学嘴(学舌);调嘴学舌;学他爸爸走路的样子;学不上来
(5) 讲述,说
一五一十向着珍哥、 晁大舍学个不了。——《醒世姻缘传》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 陆龟蒙《鱼具》
(6) 又如:学舌(说闲话;搬弄是非)
(7) 讲学
学,教也。——《广雅》
叔仲皮学子柳。——《礼记》
凡学世子及学士。——《礼记·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资治通鉴》
名词
(1) 学校 。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学耻全牛(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行(学问与品行);才学(才能与学问);绝学(失传的学问);家学(祖传学问)
(5) 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6) 又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问学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