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识

hóng shí [ hong shi]
繁体 宏識
注音 ㄏㄨㄥˊ ㄕˊ

词语释义

1.广博的学识;高明的见解。 2.指学识广博﹑见解高明的人。

词语解释

  1. 广博的学识;高明的见解。

    宋 王安石 《上邵学士书》:“今 乐安公 懿文茂行,超越朝右,復得足下以宏识清议,相须光润。” 明 李贽 《答耿中丞论谈》:“故达人宏识,一见 虞 廷揖让,便与三盃酒齐观;巍巍 尧 舜 事业,便与太虚空浮云并寿。”

  2. 指学识广博、见解高明的人。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盖 子美 每於絶句,喜对偶耳。臆度如此,更俟宏识。”

引证解释

⒈ 广博的学识;高明的见解。

宋王安石《上邵学士书》:“今乐安公懿文茂行,超越朝右,復得足下以宏识清议,相须光润。”
明李贽《答耿中丞论谈》:“故达人宏识,一见虞廷揖让,便与三盃酒齐观;巍巍尧舜事业,便与太虚空浮云并寿。”

⒉ 指学识广博、见解高明的人。

宋严羽《沧浪诗话·考证》:“盖子美每於絶句,喜对偶耳。臆度如此,更俟宏识。”

宏识的网络释义

宏识

  • 词语解释
  • (1).广博的学识;高明的见解。 宋 王安石 《上邵学士书》:“今 乐安公 懿文茂行,超越朝右,复得足下以宏识清议,相须光润。” 明 李贽 《答耿中丞论谈》:“故达人宏识,一见 虞 廷揖让,便与三杯酒齐观;巍巍 尧 舜 事业,便与太虚空浮云并寿。”
  • (2).指学识广博、见解高明的人。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考证》:“盖 子美 每於绝句,喜对偶耳。臆度如此,更俟宏识。”
  • 汉字详情

    hóng [hong]
    部首: 322
    笔画: 7
    五笔: PDC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KI
    四角: 30732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宀( mián),表示与家室房屋有关,厷( gōng)声。本义:屋子宽大而深)

    (2) 同本义

    宏,屋深响也。——《说文》。段玉裁注:“屋深也。各本深下衍响字,此因下文‘屋响’而误,今依《韵会》、《集韵》、《类篇》正。…屋深者,其内深广也。”

    宏我邦我家。——《毛公鼎》

    宏,按:深大之屋凡声如有应响。——清·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3) 大;宏大

    宏,大也。——《尔雅·释诂》

    若保宏父。——《书·酒诰》

    举其宏纲。——《书·序》

    其器宏以弇。——《吕氏春秋·孟冬》

    (4) 又如:宏才(大才);宏硕(大儒硕学。指有学问的人);宏纲(大纲);宏宏(广大的样子)

    (5) 宏伟 。如:宏构(宏伟的建筑);宏整(宏伟整齐;宏伟严谨);宏盛(宏伟美盛);宏规(宏伟的规模)

    (6) 博大 。如:宏达(才智广达博通);宏洽(博洽);宏通(博大通彻);宏贯(博大贯通)

    (7) 广泛 。如:宏扬(广泛宣扬);宏溥(普遍,遍及);宏敷(广布);宏览(广泛浏览)

    (8) 远大,深远 。如:宏规(远大的规划;深远的谋略);宏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

    动词

    (1) 扩大;光大

    宏兹九德。——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2) 又如:宏大;宏肆(谓发扬光大)

    英文翻译

    wide, spacious, great, vast

    方言集汇

    ◎ 粤语:wang4
    ◎ 客家话:[梅县腔] fen2 [东莞腔] fen2 [客语拼音字汇] fen2 [海陆丰腔] fen2 [客英字典] fen2 [台湾四县腔] fen2 [宝安腔] fen2 [陆丰腔] fen3
    ◎ 潮州话:hong5(hông)[揭阳、潮阳]kuêng5(khûe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三耕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戸萌耕合平聲合口二等ɣwæŋghrueng/hoeng
    shí,zhì [shi,zh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K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VRC
    四角: 36780

    详细解释

    shí

    动词

    (1) (形声。从言。戠( 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 同本义

    識,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4) 认识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5)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6) 赏识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

    (7)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8) 感觉;识别;辨别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名词

    (1) 见识;知识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如:识神(心识,心灵)

    (4) 相知的朋友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5) 思想或意识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7) 姓

    副词

    (1) 通“适”。刚才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2) 另见 zhì

    zhì

    名词

    (1) 旗帜。后作“帜”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4) 又如:标识(标志)

    动词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2)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3) 通“志”。记住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4)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5) 另见 shí

    英文翻译

    recognize, understand, know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