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安如泰山
(1) 安稳得如同泰山一样。形容稳固,不可动摇。多作“稳如泰山”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西汉 枚乘《上书谏吴王》:“变所欲为,易如反掌,安于泰山。”
成语辨析
安如泰山和“坚如磐石”意义相近;都形容事物的牢固、稳固;并都可形容建筑物的坚固、不可摧毁。但“坚如磐石”偏重在“坚”;可比喻国家、集团、组织或思想信念的坚强;安如泰山偏重“安”、“稳”;可形容人在紧急情况下的从容态度。
成语用法
安如泰山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褒义,形容坚固不可摧毁,从容不迫。
引证解释
⒈ 形容极其平安稳固。泰,也写作“太”。
引汉焦赣《易林·坤之中孚》:“安如太山,福禧屡臻。虽有豺虎,不致危身。”
《三国演义》第四五回:“孔明曰:‘ 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
毛泽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三:“张家口被占领的当天下午, 蒋介石即下令召集他的反动的国民大会,似乎他的反动统治从此可以安如泰山了。”
安如泰山的国语词典
形容稳定牢固如泰山一般,不可动摇。《三国演义.第四五回》:「亮虽居虎口,安如泰山。」也作「安若泰山」、「稳如泰山」。
安如泰山的网络释义
安如泰山
安如泰山的翻译
安如泰山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从“女”在“宀”下,表示无危险。本义:安定;安全;安稳)
(2) 同本义
安,定也。——《尔雅》
共给之为安。——《庄子·天地》
好和不争曰安。——《周书·谥法》
心皆安下切上。——《仪礼·少牢礼》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易·系辞下》
居安思危。——《左传·襄公十一年》
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然后得一夕安寝。——宋· 苏洵《六国论》
谢庄遂安。——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安睡;安寝;安抵(平安地抵达);心神不安;坐立不安;安枕(安安稳稳地睡觉);安帖(安定;平静;妥帖);安席(安稳地坐着;安静入睡)
(4) 安逸,安乐
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论语·学而》。
(5) 又如:安佚(安闲舒适);安堵(安居,不受骚扰);安坦(安心舒坦)
(6) 安详,从容不迫 。如:安童(僮仆,小厮);安娴(安详文雅);安谛(安详审慎);安矜(安祥稳重);安俟(安心等待);安宜(稳重)
(7) 安宁
毅良久稍安。—— 唐· 李朝威《柳毅传》。
(8) 又如:安生(安宁);安豫(安宁快乐);安淳(安宁淳朴);安休
(9) 缓慢
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10) 又如:安步(缓步徐行);安行
动词
(1) 使安定
与魏质以安其心。——《韩非子·存韩》
可以为富安天下。——汉· 贾谊《论积贮疏》
安身立命。——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又如:安神(使心神安定);安国(安邦定国;安定的邦国);安民(安定人民生活);安邦(安定国家);安内(安定内部)
(3) 安抚,安顿抚慰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司马光《资治通鉴》。
(4) 又如:安存(安抚存恤);安恤(安抚体恤);定人(安抚人民);安辑(安抚)
(5) 安排;安置
离山十里有王平安营。——《三国演义》。
(6) 又如:安席(入座敬酒);安座(安席)
(7) 安心。习惯、满足于
始而惭焉,久而安焉。——清· 黄宗羲《原君》
郊境之内,民不安业。——《三国志·司马郎传》。
(8) 又如:安于现状;安业(安于本业);安命(顺从命运安排)
(9) 安装
今水大而急,不得安柱。——诸葛亮《与兄瑾言赵云烧赤崖阁书》。
(10) 又如:安电灯;安刀把儿
(11) 存着…心,怀有 。如: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副词
表示疑问,相当于“岂”、“怎么”
尔安敢轻吾射。——宋· 欧阳修《归田录》
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名词
(1) “安培”的简称
(2) 用于外国语的音译。如:安琪儿;安拉;安第斯山
(3) 姓
代词
(1) 谁;何;什么
安忠?忠王。安信?信赏。安敢?敢去不善。——《孙膑兵法·纂卒》
皮之不存,毛将安附?——《左传·僖公十四年》
吾谷为难,安始而可?——《国语·晋语》
(2) 哪里,何处
沛公安在?——《汉书·高帝纪》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即“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史记·魏公子列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on1 [海陆丰腔] on1 [梅县腔] on1 [陆丰腔] on1 [客语拼音字汇] on1 [宝安腔] on1 [客英字典] on1 [台湾四县腔] on1 [东莞腔] on1
◎ 潮州话:ang1(ang 旧时:an) uan1(ua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安 | 烏寒 | 影 | 寒 | 平聲 | 寒 | 開口一等 | 山 | 寒 | ʔɑn | qan/a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女,从口。本义:遵从,依照)
(2) 同本义
如,从随也。——《说文》。按,此字疑从女,若省声。女子从人者也。
有律以如己也。——《左传·宣公十二年》。杜预注:“如,从也。”
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犬皆如人意。——《柳宗元《三戒》
(3) 又如:如命(遵从命令);如志(随顺意愿;实现志愿);如令(从令,遵令)
(4) 好像, 如同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状貌如妇人女子。——《史记·留侯世家》
两狼之并驱如故。——《聊斋志异·狼三则》
(5) 又如:如皋雉(比喻男子以才华博得女子青睐);如许(似这般);如今晚儿(现在);如许豚犊(这样的不肖之子);如应如响(十分灵验)
(6) 比得上,及
不如无生。——《诗·小雅·苕之华》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左传·僖公三十年》
(7) 又如:我不如他
(8) 去,往
如,往也。——《尔雅》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史记·项羽本纪》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 楚。——《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如扬州过 瓜洲扬子桥。——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9) 遭遇,际遇
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冠绝当时;而所如不偶,因于名场。——《聊斋志异》
(10) 表示举例 。如:大文学家、大诗人,如李白、杜甫;工人都很勤劳,如挖土
(11) 相敌;抵挡
夫宋之不足如 梁也,寡人知之矣。——《战国策》
(12) 应当
君若爱司马,则如亡。——《左传》
介词
(1) 按照
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晋· 干宝《搜神记》
(2) 又如:如详缴(照报告中对原案处理的办法处理,并且准予销案);如律令(按照法令执行。是古代檄文、诏书结尾用语);如式(按照规矩)
(1) 假如,如果
如,若也。——《广雅》
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论语·先进》
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坟上矣。——《论语·阳货》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后汉书·张衡传》
洛阳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诗
(2) 又如:如有不妥,请予指正;如不修改,未免粗糙;如使(假使;倘若)
(3) 与,和
公如大夫入。——《仪礼》
(4) 或——表示选择关系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论语·先进》
(5) 而——表示连接
如有隐忧。——《诗·邶风·柏舟》
夜中,星陨如雨。——《春秋》
(6) 则——表示结果 。如:如许;如是
助词
(1) 用于语末,相当于“然”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论语·述而》
褎如充耳。——《诗·邶风·旄丘》
屯如,乘马班如。——《易·屯卦》
孔子三月如君,则皇皇如也。——《孟子·滕文公上》
(2) 用于语末,相当于“焉”
突如,其来如,焚如,死如,弃如。——《易·离》
(3) 相当于“乎”
善如尔之问也。——《礼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j2 [海陆丰腔] ri2 [客英字典] ji2 [东莞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宝安腔] ji2 [沙头角腔] ji2 [陆丰腔] ji3 [台湾四县腔] j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如 | 人諸 | 日 | 魚 | 平聲 | 魚 | 開口三等 | 魚 | 遇 | njo/rv | ɳĭo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
(2) 同本义
泰,亦作汰。疑泰、太、汰三形实同字。——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3) 安定平和
泰,安也。——《字汇》
宇泰定者,发乎天光。——《庄子·庚桑楚》
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
以祈国泰民安。——吴自牧《梦梁录》
家贫躬耕,粟熟则食粟,…处之泰然也。——《元史·许衡传》
否泰如天地。——《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如:泰日(天下太平的时代);泰治(太平安定);泰定(安定);泰和(太平);泰平(政教清平,国泰民安。即太平);泰通(国泰政通)
(5) 奢侈
泰,侈也。——《玉篇》
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论语·述而》
(6) 又如:泰侈(骄纵奢侈);泰靡(奢靡)
(7) 骄纵;傲慢
骄泰奢侈。——《国语·晋语》
以泰于国。
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礼记》
(8) 大之极,极大
泰,大也。——《易·泰卦》释文引马注
遇泰之需。——《左传·哀公九年》。疏:“泰者,大也。”
假尔泰龟有常。——《礼记·曲礼上》。疏:“泰者,大中之大也。”
不以泰乎?——《孟子·滕文公下》
(9) 又如:泰河(大河);泰吕(大吕);泰武(强大的武力);泰运(大运,天运);泰风(大风,西风)
(10) 极 。如:泰西(极西。旧泛指西方国家);泰东(极东。泛指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国);泰玄(深奥玄妙的道理);泰古(远古,上古);泰东西(泛指欧美和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国)
名词
(1) 山名 。泰山主峰在山东省泰安县境。是“五岳”之首的东岳。又名岱宗。如:泰华(泰山与华山);泰岱(泰山);泰岳山(武当山别名)
(2) 古州名
(3) 五代唐置,明代改称保定府,治所在河北省清苑县。今为保定市
(4) 南唐置,治所在海陵(今江苏省泰州市)
(5) 县名 。在江苏省中部。汉置海陵县,明为泰州,1912年改为泰县。1949年后拆置泰州市
(6) 古酒樽名 。如:泰和汤(指酒)
(7) 六十四卦之一
象曰:天地交,泰。——《易·泰》
(8) 泰国的简称
(9)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ai5 [宝安腔] tai5 [客英字典] tai5 [陆丰腔] tai5 [东莞腔] tai5 [台湾四县腔] tai5 [客语拼音字汇] tai4 [海陆丰腔] tai5
◎ 潮州话:t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泰 | 他蓋 | 透 | 泰開 | 去聲 | 泰 | 開口一等 | 泰 | 蟹 | thad/thay | tʰɑi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如:蚕上山了
(13) 姓
形容词
(1) 大,巨大 。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如:山妻(隐士之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an1 [海陆丰腔] san1 [客语拼音字汇] san1 [台湾四县腔] san1 [客英字典] san1 [东莞腔] san1 [沙头角腔] san1 [陆丰腔] san1 [宝安腔] sa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山 | 所閒 | 生 | 山開 | 平聲 | 刪 | 開口二等 | 山 | 山 | ʃæn | sren/sha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