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堪一击

bù kān yī jī [bu kan yi ji]
繁体 不堪一擊
注音 ㄅㄨˋ ㄎㄢ 一 ㄐ一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不堪一击 bùkān-yījī

(1) 堪:承受。经不起打击,打一下都受不了。形容很脆弱

在败亡的时候,暴君们是多么的无力,他们的王国就成了不堪一击的纸糊的东西。——巴金《给西方作家的公开信》
collapse at the first blow;cannot withstand a single blow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王安忆《命运交响曲》:“我太响,心里却在大声地嚷:你的想法太不堪一击了!”

成语辨析

(一)不堪一击和“摧枯拉朽”;都表示敌人十分脆弱;很容易被摧毁。但“摧枯拉朽”偏重在描述战斗双方中强大一方的威势;不堪一击偏重在描述战斗双方中软弱一方的无能。(二)不堪一击和“一触即溃”;都可形容很容易被打垮。但不堪一击着眼于被击者的脆弱;仅用于战争、比赛的场合;“一触即溃”着眼于被击者的被粉碎、垮台;可用于战争、比赛;也可用于理论等。

成语用法

不堪一击动宾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贬义,形容力量薄弱不能抵挡。

引证解释

⒈ 经不起一次打击。形容十分脆弱。

毛泽东《苏联利益和人类利益的一致》:“这个政府又是一个十分无能的政府,一百五十万以上的大军,不堪一击,仅仅在两个星期的时间中,就葬送了自己的国家。”

不堪一击的国语词典

比喻脆弱,禁不起任何的攻击或打击。

如:「他们的实力太差,简直不堪一击。」

不堪一击的网络释义

不堪一击

  • 不堪一击:词语
  • 不堪一击:梁博原创的歌曲
  • 不堪一击:林夕演唱歌曲
  • 不堪一击:色白好著作漫画
  • 不堪一击 (词语)

  • 不堪一击(bù kān yī jī)是一个中国汉语成语,表示形容力量薄弱,经不起一击的意思。也形容论点不严密,经不起反驳的意思。
  • 不堪一击的翻译

    日语: 一撃(いちげき)にも堪えられない
    俄语: не выдержать ни одногó удáра

    不堪一击造句

    匪徒虽有一二千人,但多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老师语重心长地说:“不求甚解读书的人,犹如在沙滩上建高楼一样,不堪一击。”。
    他们不堪一击,三两下就被打败了。
    别争了,你的论点不堪一击。
    拳击场上,对手不堪一击,开赛几分钟就败下阵来。
    我看敌军的训练并不精实,当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的。
    被蒋介石誉为王牌军的七十四师,其实也不过是外强中干的纸老虎,不堪一击。
    情感因素在人的本性面前虽不是不堪一击,但至少是脆弱。
    敌人已成惊弓之鸟,不堪一击。
    距离,不是不产生美,只是诠释了不堪一击的爱情。
    这伙敌军是乌合之众,不堪一击。
    敌人已经到了强弩之末的地步,不堪一击了。
    敌人表面上耀武扬威,实际上已是外强中干,不堪一击了。
    虽然他人高马大,但其实是羊质虎皮,虚弱得不堪一击。
    不要总在痛苦中沉溺,人生处处风景,生活处处诗意,何必总留恋那些消逝的记忆,既然失去,说明彼此无缘走完结局,只不过擦肩而过邂逅一段美丽的际遇,把美好珍存留档,把痛苦哀伤剔除摈弃,没什么大不了,不必把自己卑微地那么不堪一击。
    你们是强弩之末,不堪一击了。
    眼角的泪划过天际,清脆的落地碎声同心一齐响起,那么简单的,那么的脆弱,那么的不堪一击。。。
    敌人虽然人多势众,却不堪一击,才两个小时,就被我军打退了。
    生命是神秘的,说他脆弱,它就像薄冰那样,不堪一击。
    这个自称一流拳击手的人,不过虚有其表,根本不堪一击。

    汉字详情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kān [kan]
    部首: 334
    笔画: 12
    五笔: FAD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GTMV
    四角: 44118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甚声。本义:地面高起)

    (2) 同本义

    堪,地突也。谓土之坟起者。——《说文》

    堪坏得之,以袭昆仑。——《庄子·大宗师》

    (3) 又如:堪岩(山形幽深)

    (4) 指天道

    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淮南子·天文》。许君注:“堪,天道,舆,地道。盖堪为高处,舆为下处。天高地下之义也。”

    屡堪舆以壁垒兮。——扬雄《甘泉赋》。注:“天地总名也。”

    倏然堪舆变。——陆龟蒙、 皮日休《开元寺楼看雨联句》

    (5) 又如:堪舆(天地;风水,亦指风水先生);堪舆家(古时为占候卜筮者之一种,后专称以相地看风水为职业者,俗称“风水先生”)

    动词

    (1) 勉强承受

    (2)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

    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左传·隐公元年》

    未堪家多难。——《诗·周颂·小毖》

    往攻之,予必使汝大堪之。——《墨子·非攻下》

    口弗堪也。——《国语·晋语一》

    零落难堪。——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众不能堪。——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非人世所堪。——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3)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宋· 柳永《雨霖铃》》

    (4) 又如:堪忍(忍受);不堪一击

    (5) 能够;可以

    众云并不堪用,正令烧除。——《世说新语·捷悟》

    白璧堪裁且作环。——李商隐《和友人戏赠》

    (6) 又如:堪叹(可叹;可惜);堪可(正好;正可以);堪能(能够。才能;擅长);堪火(方言。险些;几乎);堪称佳作;不堪设想

    英文翻译

    adequately capable of, worthy of

    方言集汇

    ◎ 粤语:ham1
    ◎ 客家话:[梅县腔] kam1 [东莞腔] ham1 [客英字典] kam1 [海陆丰腔] kam1 [客语拼音字汇] kam1 [陆丰腔] kam1 [沙头角腔] kam1 [宝安腔] kam1 [台湾四县腔] ka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二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口含平聲開口一等khom/qomkʰɒm
    [yi]
    部首: 105
    笔画: 1
    五笔: GGLL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
    四角: 10000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2) 同本义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说文》

    一也者,万物之本也。——《淮南子·诠言》

    抱一而天下试。——《老子》

    故一人有事于四方。——《书·君奭》。传:“天子也。”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汉·贾谊《过秦论》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一境(一个地方);一丝(一根蚕丝);一碗水往平处端(办事公正不偏袒);一拳正打在心窝(一下说到要害处);一人做一人当(敢做就敢于承认,绝不连累别人);一客不烦二主(托一人能办的事,就不再打扰第二个人);一动不如一静(动不如静好);一言抄百语(总而言之);一缘一会(天缘凑合);一路功名(仕途顺利,官运亨通);一盘一盒(礼物);一清如水(静悄悄地没有人影);一毫不爽(一点不差);一息恹恹(疾病缠身,气息微弱)

    (4) 序数的第一位

    一战而举鄢、郢。(第一仗就攻下了楚国的重要城市鄢、郢。一战,第一战。指楚顷襄王二十年即公元前279年,秦将白起攻下楚国的鄢、郢二都的战争。举,攻下。鄢,地名,在今湖北省宜城县境。郢,地名,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境。)——《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5) 又如:一紧二慢三罢休(指先紧后慢、最后不了了之的官场办事作风);一来二去(经过一段时间的周折);一品锅(一种里面杂放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的“砂锅”);一甲(科举殿试第一至第三名,赐进士及第);一更;一品(犹言一等;第一等);一等一(第一等中的第一名)

    (6) 若干份中的一份或整数以外的零头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

    (7) 又如:一脚(动物身体的四分之一,一条腿的部分);丈一、丈二;百一;一份(整体分为若干份的一部分);一杆子(方言。犹言一部分);一得(得到一件或一个);一端(指物件的一头)

    (8) 表示动作一次或短暂

    一至楚。——《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初一交战。——《资治通鉴》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9) 又如:一拿一个着(一下子就拿住);一气一个死(气得要命);一忽觉转(一觉醒来);一时半霎(指时间极短);一个眼闪(一会儿工夫);一之为甚(一次已经过分了。用来劝人不要重犯错误)

    (10) 某一个 。如:忽见一个从前方来;一天;一次;一夜(指某夜);一能(某一项专长或技能)

    (11) 每;各 。如:一桌十人;一日三餐

    (12) 另;又 。如:蝉一名知了

    形容词

    (1) 全;满

    一肌一容(一:全部。指宫女的整个肌肤容貌)。——唐·杜牧《阿房宫赋》

    传一乡。——宋·王安石《伤仲永》

    洞庭一湖。——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长烟一空。

    欢动一城。——明·高启《书博鸡者事》

    通订一舟。——明·魏学《核舟记》

    (2) 又如:一罟(全部;一点不留);一是(全赁);一凭(任凭;完全凭仗);一抹(全部);一听(听任);一划(一派);一床(全部);一力(竭力);一创(整个);一到处(到处;四处);一条提(全部;统统);一抹光(一律免除或不予追究);一到处(遍地里);一肩儿(所承担的全部责任)

    (3) 相同;一样 。如:一个稿子(一模一样);一便价(一式的;一律的);一似(好像;似同);一同(相同;一样);一理(同一准则)

    (4) 齐一;联合 。如:一缴过儿(一起);一搭儿(一答里。一起;一块儿);一合儿(一同;一起);一就(一并;一起);一心(同心;齐心);一堆(一起;一块);一淘(一道;一路);一派(一齐);一体(一起;一块)

    (5) 统一

    以一中外之心,以色觊觎之望。——《子谦全传》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6) 又如:一正(统一法度政令);一匡(使得到匡正);一法(统一的法令);一是(犹言统一的标准);一量(统一度量);一统天下(统一全国)

    (7) 专一

    用心一世。——《荀子·劝学》

    (8) 又如:一德无暇(一心一意,没有一点虚情假意);一心一计(一心一意)

    (9) 纯一不杂 。如:一青(犹纯青);一抹黑(形容一团漆黑);一纯(心地纯一)

    (10) 独 。如:一目(独眼);一取(独取);一眼(一只眼睛。特指独存一眼);一尊(独尊)

    副词

    (1) 都,一概

    一匡天下。——《史记·货殖列传》

    (2) 又如:一划(一律);一回(一概);一弄(一切;全体);一抹光(全都包括在内);一往(一概;一律);一括(犹言总括);一是(一概)

    (3) 很;甚 。如:一无性天(非常虚伪);一力价(极力地);一撮儿(极其;百般)

    (4) 始终 。如:一象(一像。一向;从来);一起(一向;向来);一行(一向;一直);一了(一直;从来);一往(犹一向)

    (5) 一经

    诚一开口。——《史记·魏公子列传》

    俗之一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黄鹤一去不复返,——唐·崔颢《黄鹤楼》

    禄山一出。——宋·苏轼《教战守》

    一出门。——《聊斋志异·促织》

    (6) 又如:一膺新命(一旦接受朝廷的任命);一觉(一旦);一头(一旦);一投(方言。一等到;一旦)

    (7) 犹一一 。如:一略数(谓一一略举);一听(一一倾听)

    名词

    初次,第一次;开始 。如:一箭上垛(比喻旗开得胜,首次就达到目的);一生人(初次卖做奴婢的女子);一头里(原来;起先);一成(初次制成的);一回生(初见陌生);一见如旧(一见如故。初次相见意气相投,有如故交);一初(开始;起初);一征(初次征战);一听(初听)

    英文翻译

    one; a, an; alone

    方言集汇

    ◎ 粤语:jat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it7 [客语拼音字汇] yid5 [海陆丰腔] rit7 [宝安腔] jit7 [客英字典] jit7 [台湾四县腔] jit7 [梅县腔] jit7 [东莞腔] jit7 [陆丰腔] jit7
    ◎ 潮州话:zêg8(chêk) ig4(ik)【揭阳】êg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於悉質A入聲開口三等眞Aqjit/itʔĭĕt
    [ji]
    部首: 219
    笔画: 5
    五笔: FMK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QU
    四角: 5077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毄( )声。本义:敲击,敲打)

    (2) 同本义

    欲以击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不肯击缻。

    留击柝者。——《资治通鉴·唐纪》

    使击柝如故。

    援玉 枹兮击鸣鼓。——《楚辞·九歌·国殇》

    (3) 又如:击壤(相传尧时有老人击壤而歌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率力于我何有哉?后因以比喻太平盛世);击节(打拍子);击鞠(击皮球)

    (4) 攻击;攻打

    而诸侯敢救者,已拔赵,必移兵击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5) 又如:击排(攻击排斥);击排冒没(攻击排斥,轻率而不顾一切);击床(击杀于床上)

    (6) 碰撞;接触

    齐吴傍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7) 又如:击毂摩肩(车碰轮,人摩肩。比喻拥挤,热闹);击冲(撞击);撞击(运动体与别的物体猛然碰上)

    (8) 杀;搏杀

    入水击蛟。——《世说新语·自新》

    数击杀响马贼。——明· 魏禧《大铁椎传》

    客奋椎左右击。

    猱进鸷击。——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9) 如:击斩(斩杀);击鲜(宰杀活的牲畜禽鱼,充作美食)

    英文翻译

    strike, hit, beat; attack, fight

    方言集汇

    ◎ 粤语:gik1

    宋本广韵

    不堪一击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