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寧馨兒
注音 ㄋ一ㄥˊ ㄒ一ㄥ ㄦ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宁馨儿 níngxīn ér

(1) 原意是“这样的孩子”,后来用来赞美孩子或子弟

praise for a good child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晋书·王衍传》:“何物老妪,生宁馨儿!”

成语用法

宁馨儿作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引证解释

⒈ 晋宋时俗语,犹言这样的孩子。

《晋书·王衍传》:“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媪,生寧馨儿!’”
《南史·宋纪中·前废帝》:“太后疾篤,遣呼帝,帝曰:‘病人间多鬼,可畏,那可往!’太后怒,语侍者曰:‘将刀来破我腹,那得生寧馨儿。’”
后用为对孩子的美称,犹言好孩子。 吴曾《能改斋漫录·辨误二》引唐张谓诗:“家无阿堵物,门有寧馨儿。”
清赵翼《亡室程恭人忌辰》诗:“漫有床前阿堵物,也多膝下寧馨儿。”
巴金《家》六:“看见他的人都说他日后会有很大的成就,便是他的父母也在暗中庆幸有了这样的一个‘宁馨儿’。”

宁馨儿的国语词典

即这样的孩子。为六朝俗语。《晋书.卷四三.王戎传》:「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宋书.卷七.前废帝本纪》:「太后怒,语侍者:『将刀来,破我腹,那得生如此宁馨儿!』」后转以「宁馨」为美好义,用以称赞他人孩子俊秀美好。清.宣鼎《夜雨秋灯录.卷三.痲疯女邱丽玉》:「再三年,女生宁馨儿。感甘蕉德收为簉室。」

宁馨儿的网络释义

宁馨儿 (汉语词汇)

  • 宁馨儿指这样的孩子,用来赞美孩子或子弟。作宾语、定语;常用于书面语。
  • 宁馨儿造句

    三姐儿见她处处将那男子放在重要位置,心中不爽,根本不去理会周舞阳,兴高采烈拉着宁馨儿道原来是馨儿姐姐,姐姐名字真好听。
    这时,尘矶领着一名和尚走了过来,冲着他宁馨儿齐齐合掌行礼见过如意子夫人。
    原来宁馨儿及其一众好姐妹都聚集在这儿。
    与其说是天才人物妙笔生花之作,不如说是劳动人民孕育的宁馨儿。
    《悟真密要》虽是最为基础的练气期的口诀,但也文字生僻,佶屈聱牙,非常难懂,宁馨儿耐心地为林峰一一解释。
    妻已经回到工作中去,对她,我要说一声感谢,感谢她给了我这样一个宁馨儿。
    惜乎世间,是否仍有真情…宁馨儿、冷千雪、秋涵韵、水清独、北胜天……这是一个个令人感觉到多么熟悉而难忘的名字……
    晚饭过后,趁着宁馨儿收拾碗筷的时间,林岳就给慕容城打去了一个电话。
    江浩与那位杨姓儒雅男子谈话完毕,心中饱含遗憾的时候,并不知道,他此刻的一举一动,都被林岳和宁馨儿两人,完完全全的看在了眼中。
    因为,我们必须赶在事态扩大化之前找到向雨涵;因为,我们必须驱车亲去确认最后的抉择是否正确;因为,我们之中除了宁馨儿以外俱都对驾驶一窍不通。
    宁馨儿支吾其词,半天答不上话来,雷千里则哼了一声,但没等他开口,无意当中目光落到了旁边司徒旭的身上,他不由就愣住了。

    汉字详情

    níng,nìng [ning,ning]
    部首: 322
    笔画: 5
    五笔: PSJ
    仓颉: JMN
    四角: 30201

    详细解释

    níng

    形容词

    (1) (本作“寍”。从宀( mián),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后世假“寧”为“寍”,“寧”行而“寍”废。今用“宁”字作“寧”简化字。“宁”本读 zhù,是“贮”的本字。本义:安宁,平安)

    (2) 同本义

    寍,安也。——《说文》。经传皆以寧为之。

    三日康寧。——《书·洪范》

    惟若寧侯。——《考工记·梓人》

    归寧乃邦。——《仪礼·觐礼》

    身欲寧。——《礼记·月令》

    鸡狗不得宁。——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宁汝于斯。——清· 袁枚《祭妹文》

    幸宁心哉。——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心神不宁;宁吉(安宁吉祥);宁息(安宁平静);宁和(安宁和平);宁泰(安宁太平);宁康(安宁康乐)

    (4) 安定 。如:宁一(安定统一);宁止(安乐);宁平(安定太平);宁昌(安定昌盛);宁居(安居);宁殷(安定富庶);宁晷(安定的时刻)

    (5) 平静;宁静

    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西游记》

    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三国演义》

    (6) 又如:宁贴(妥贴,妥当);宁晏(平静;安定);宁俗(使民风宁静和睦);宁极(宁静至极之性);宁息(安宁;平静)

    动词

    (1) 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也泛指省亲

    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2) 又如:宁省(探望年长的亲属);宁亲(省亲);宁觐(返里省亲)

    (3) 使安定 。如:宁人(安定民众);宁内(安定国内);宁民(安民,使人民安定);宁神(安定其心神);宁家(使家庭安定);宁乱(平息灾祸战乱);宁亲(使父母安宁);宁边(使边境安定)

    (4) 守父母之丧

    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汉书·哀帝纪》

    (5) 又如:宁丧还家;宁告(古代官吏告假奔丧);宁考(亡父)

    (6) 安心 。如:宁奈(忍耐);宁耐(忍耐);宁心(安心;耐心);宁候(安心等待);宁业(安心从事其所为之业);宁意(使之安心)

    (7) 返回,回

    干连的人,尽数保放呆家。——《水浒传》

    (8) 如:宁家(回家)

    名词

    (1) 南京的别称 。如:沪宁线

    (2)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 。如:陕甘宁边区

    (3) 姓

    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4) 另见 nìng

    nìng

    副词

    (1) 宁可;宁愿

    宁,愿词也。——《说文》

    宁适不来。——《诗·小雅·伐木》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宁赴常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不逊也宁固。——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宁斩吾头。——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宁请汝先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宁个(宁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副词

    (1) 岂;难道

    子宁不来。——《诗·郑风·子衿》

    (2) 又

    子宁不嗣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宁有政教。——《史记·货殖列传》

    宁不哀哉。——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宁止不避。——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宁知此为归骨所。——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宁渠(难道;如何);事之可怪,宁有逾此

    名词

    (1) 姓

    (2) 另见 níng

    英文翻译

    calm, peaceful, serene; healthy

    方言集汇

    ◎ 粤语:cyu5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du3 [梅县腔] du3 [海陆丰腔] du3 [客英字典] nen2 [宝安腔] du3 | le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直魚平聲開口三等ɖʰĭodrio/div
    xīn [xin]
    部首: 906
    笔画: 20
    五笔: FNM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GEHDA
    四角: 47609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香,殸声。殸,籀文“磬”( qìng)。本义:芳香,散布很远的香气)

    (2) 同本义

    馨,香之远闻者也。——《说文》

    其德足以昭其馨香。——《国语·周语》

    丹木五岁五味乃馨成。——《山海经·西山经》

    尔酒既清,尔淆既馨。——《诗·大雅·凫鷖》。毛传:“馨,香之远闻也。”

    惟吾德馨。——唐· 刘禹锡《陋室铭》

    (3) 又如:馨烈(芳香浓烈);馨逸(香气洋溢;芳香远播)

    (4) 比喻声誉流芳后世

    化盛隆周,垂馨千祀。——《晋书》

    (5) 又如:馨烈(比喻流芳的事业);馨德(芳馨久传的美德和教化)引申为美

    黍稷非馨,明德惟馨。——《书·君陈》

    助词

    (1) 有赞美的意思。后来多“宁馨”(如此,这样) 连用

    为问中华学道者,几人雄猛得宁馨。——刘禹锡《赠日本僧智藏》

    (2) 又如:宁馨儿

    英文翻译

    fragrant, aromatic; distant fragrance

    方言集汇

    ◎ 粤语:hing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im1 hin1 kin1 [客英字典] him1 kin1 hin1 [客语拼音字汇] hin1 [宝安腔] kin1 hin1 him1 [台湾四县腔] him1 hin1 kin1 [梅县腔] him1 [东莞腔] hi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五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呼刑青開平聲開口四等heng/xengxieŋ
    ér [er]
    部首: 209
    笔画: 2
    五笔: QTN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LU
    四角: 220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人”字,上面象小儿张口哭笑。“儿”是汉字部首之一,从“儿”的字大都与“人”有关。本义: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

    (2) 同本义

    儿,孺子也。——《说文》

    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老子》第九章

    老人儿啼。——《史记·循吏列传》

    男曰儿,女曰婴。——《苍颉篇》

    见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3) 又如:儿女子(孩童);儿剧(犹儿戏);儿话(孩子话);儿撬(拐棍儿);儿拜(孩童对大人所行的礼拜);儿啼(小孩哭);儿孩(孩童)

    (4) 儿女,父母所生的子女,第一代后裔 。如:儿孙满堂;小儿;儿女夫妻(结发夫妻,从小的夫妻);儿女之情(指青年男女之间相爱的情感)

    (5) 长辈对幼辈的称呼。亦用作轻蔑之称 。如:儿郎(将帅对士兵的称呼)

    (6) 父母对儿子的称呼

    儿,子也。——《广雅·释亲》

    汤为儿守舍。——《汉书·张汤传》

    外黄令舍人儿年十三。——《汉书·项藉传》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阿爷无大儿。——《乐府诗集·木兰诗》

    (7) 又如:儿媳(即儿媳妇);儿子花(儿子的影子);儿曹(儿辈);儿息(子息)

    (8) 男青年 。如:儿孩儿(男孩子);儿男(男孩,男子)

    (9) 年轻人;青年 。如:健儿

    (10) 我

    (11) 子女对父母的自称

    兰芝惭阿母:“儿实无罪过。”——《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2) 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

    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13) 又如:儿家(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你,称女子)

    (14) 弟对兄的自称

    乃以延宗为相国、 并州刺史,总 山西兵事。 谓曰∶“ 并州阿兄取,儿今去也。”——《北史·齐安德王延宗传》

    形容词

    (1) 雄性——多指牲畜 。如:儿猫(公猫)

    (2) 自己的  用于古代妇女称自己丈夫

    宣和中士女观灯者赐酒。有夫妇并游,不获同进,其妇蒙赐,辄怀酒杯,谢词曰:“归来恐被儿夫怪,愿赐金杯作证盟。”上赐之。——《月令广义》


    (1) 儿化。汉语后缀的“儿”不自成音节,而和前面一个音节合在一起构成带卷舌韵母r的音节

    (2) 多用作名词后缀 (1)∶表示小。如:盆儿;棍儿;小猫儿;小车儿 (2)∶表示词性变化。动词名词化,如:唱儿;逗笑儿。形容词名词化,如:亮儿;零碎儿 (3)∶表示具体事物抽象化。如:口儿;门儿;根儿 (4)∶表示词义变化。如:白面儿(海洛因);老家儿(对人称自己或别人的父母)

    (3) 动词的后缀。如:玩儿;火儿

    (4) 形容词后缀。如邵雍《首尾吟》:“天听虽高只些子,人情想去没多儿。”

    英文翻译

    son, child; KangXi radical 10

    方言集汇

    ◎ 粤语:jan4
    ◎ 潮州话:r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如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njin/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