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玉碎,毋瓦全

nìng yù suì,wú wǎ quán [ning yu sui,wu wa quan]

词语释义

宁:宁愿;毋:不要。宁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宁愿为正义而死,决不苟且偷生。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郭沫若《断断集·不灭的光辉》:“这种精神,这死不妥协宁玉碎,毋瓦全的精神,这是永远值得我们纪念,值得我们继承的。”

成语用法

宁玉碎,毋瓦全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的个性。

汉字详情

níng,nìng [ning,ning]
部首: 322
笔画: 5
五笔: PSJ
仓颉: JMN
四角: 30201

详细解释

níng

形容词

(1) (本作“寍”。从宀( mián),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后世假“寧”为“寍”,“寧”行而“寍”废。今用“宁”字作“寧”简化字。“宁”本读 zhù,是“贮”的本字。本义:安宁,平安)

(2) 同本义

寍,安也。——《说文》。经传皆以寧为之。

三日康寧。——《书·洪范》

惟若寧侯。——《考工记·梓人》

归寧乃邦。——《仪礼·觐礼》

身欲寧。——《礼记·月令》

鸡狗不得宁。——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宁汝于斯。——清· 袁枚《祭妹文》

幸宁心哉。——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心神不宁;宁吉(安宁吉祥);宁息(安宁平静);宁和(安宁和平);宁泰(安宁太平);宁康(安宁康乐)

(4) 安定 。如:宁一(安定统一);宁止(安乐);宁平(安定太平);宁昌(安定昌盛);宁居(安居);宁殷(安定富庶);宁晷(安定的时刻)

(5) 平静;宁静

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西游记》

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三国演义》

(6) 又如:宁贴(妥贴,妥当);宁晏(平静;安定);宁俗(使民风宁静和睦);宁极(宁静至极之性);宁息(安宁;平静)

动词

(1) 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也泛指省亲

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2) 又如:宁省(探望年长的亲属);宁亲(省亲);宁觐(返里省亲)

(3) 使安定 。如:宁人(安定民众);宁内(安定国内);宁民(安民,使人民安定);宁神(安定其心神);宁家(使家庭安定);宁乱(平息灾祸战乱);宁亲(使父母安宁);宁边(使边境安定)

(4) 守父母之丧

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汉书·哀帝纪》

(5) 又如:宁丧还家;宁告(古代官吏告假奔丧);宁考(亡父)

(6) 安心 。如:宁奈(忍耐);宁耐(忍耐);宁心(安心;耐心);宁候(安心等待);宁业(安心从事其所为之业);宁意(使之安心)

(7) 返回,回

干连的人,尽数保放呆家。——《水浒传》

(8) 如:宁家(回家)

名词

(1) 南京的别称 。如:沪宁线

(2)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 。如:陕甘宁边区

(3) 姓

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4) 另见 nìng

nìng

副词

(1) 宁可;宁愿

宁,愿词也。——《说文》

宁适不来。——《诗·小雅·伐木》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宁赴常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不逊也宁固。——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宁斩吾头。——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宁请汝先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宁个(宁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副词

(1) 岂;难道

子宁不来。——《诗·郑风·子衿》

(2) 又

子宁不嗣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宁有政教。——《史记·货殖列传》

宁不哀哉。——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宁止不避。——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宁知此为归骨所。——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宁渠(难道;如何);事之可怪,宁有逾此

名词

(1) 姓

(2) 另见 níng

英文翻译

calm, peaceful, serene; healthy

方言集汇

◎ 粤语:cyu5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du3 [梅县腔] du3 [海陆丰腔] du3 [客英字典] nen2 [宝安腔] du3 | le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九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直魚平聲開口三等ɖʰĭodrio/div
[yu]
部首: 527
笔画: 5
五笔: G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GI
四角: 101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2) 同本义

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说文》

君无故玉不去身。——《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

五玉。——《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

王齐则共食玉。——《周礼·王府》

惟辟玉食。——《书·洪范》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3) 又如:玉情儿(玉石的质量、成色);玉墀(白玉台阶);玉阙(宝座;皇宫);玉虚(道教指玉帝的居处);玉树(指槐树);玉砚(玉石制的砚台);玉雕(玉石雕成的工艺品);玉栏(玉石制的栏杆)

(4) 泛指玉石的制品 。如:玉尺量才(考试);玉鉴(玉镜);玉斝(玉酒器);玉辇(君后坐的车);玉笈(玉饰的书籍)

(5) 指玉制的乐器

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

(6) 又如:玉徽(美玉装饰的琴);玉轸(琴上的玉制弦柱);玉振金声(演奏古乐,以钟发声,以罄收韵,集众音之大成。金指钟,玉指罄)

(7) 比喻色泽晶莹如玉之物 。如:玉色瑗姿(色泽如玉,姿态万行);玉溜(目光);玉箸(玉筯。死后垂下的鼻涕);玉笋(美女的手指);玉竹(一种竹,颜色青黄相间)

(8) 比喻美德、贤才

君子比德如玉。——《礼记》

(9) 又如:玉笋之班(人材行列。唐末朝士风貌优异有才华的人,称玉笋。得与其列者称玉笋班);玉堂金马(指翰林出身;亦指出身高贵,文武双全);玉堂(翰林院);玉音(帝王的话语)

形容词

(1) 敬辞。多用以尊称对方的身体言行等

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战国策》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白居易《长恨歌》

(2) 又如:玉文(对文字的美称);玉面(尊称人的容颜);玉札(对别人书信的敬称);玉躬(玉体);玉声(对他人言语的敬称)

(3) 形容美好 。如:玉蕴辉山(周身包含着耀人的光彩);玉女(美女;仙女)

(4) 形容洁白 。如:玉魄(月华);玉屑(喻洁白的雪花);玉珥(太阳两边的云气);玉羽(洁白的羽翼)

(5) 珍贵 。如:玉苗(珍贵的幼苗);玉编(珍贵的典籍)

英文翻译

jade, precious stone, gem

方言集汇

◎ 粤语:juk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giuk8 [陆丰腔] gniuk8 [东莞腔] ngiuk8 [海陆丰腔] ngiuk8 [梅县腔] niuk8 [沙头角腔] niuk8 [客语拼音字汇] ngiug6 [台湾四县腔] ngiuk8 [宝安腔] ngiuk8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三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魚欲入聲開口三等ŋĭwokngyuk/ngivk
suì [sui]
部首: 517
笔画: 13
五笔: DYWF
五行:
仓颉: MRYOJ
四角: 10648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石,卒声。“石”是汉字部首之一,从“石”的字与石头有关。本义:破碎)

(2) 同本义

碎,细破也。——《广韵》

拊之不时,则缺衔毁首碎胸。——《庄子·人间世》

毂已破碎。——《荀子·法行》

不敢以全物予之,为其碎之之怒也。——《列子·黄帝?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 又如:碎首(撞碎其头);碎折(破碎断裂);碎扯百裂(撕裂得粉碎);碎身粉骨(身体粉碎。指死亡)

(4) 因极度忧伤而感到心痛难忍 。如:他妻子死时他心都碎了

形容词

(1) 琐细;繁杂

米盐靡密,初若烦碎,然霸精力能推行之。——《汉书·黄霸传》

(2) 又如:碎小(琐细;自称家人儿女)

(3) 零星;细小

乱点碎红山杏发。——白居易《南湖早春》

(4) 又如:碎 砒(粉末;特小的碎块);碎玉(喻指牙齿);碎剐(一小块一小块地割取);碎碎(细细;零星;象声词);碎滴(细小的水珠);碎布;碎屑

(5) 说话唠叨;絮烦 。如:碎烦(麻烦,啰唆);碎过(说话唠叨且爱挑剔);碎嘴碎舌(方言。罗嗦;唠叨);闲言碎语

(6) 〈方〉∶年龄幼小 。如:碎女(幼女);碎娃(小孩)

英文翻译

break, smash; broken, busted

方言集汇

◎ 粤语:seoi3
◎ 客家话:[沙头角腔] sui5 [客语拼音字汇] sui4 [台湾四县腔] sui5 [宝安腔] sui5 [陆丰腔] sui5 [客英字典] sui5 [海陆丰腔] sui5 [东莞腔] sui5 [梅县腔] su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八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蘇内去聲合口一等suaih/suoysuɒi
[wu]
部首: 439
笔画: 4
五笔: XDE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WJ
四角: 77550

详细解释

副词

(1) (形声。“母”省声。毋、母古本为一字,后分化禁止之词,乃加一画以别之。本义:表示禁止的词。相当于莫、勿、不要)

(2) 同本义

毋,止之也。——《说文》

毋,止之辞。——《广韵》

毋者,禁之也。——《论衡·谴告》

毋不敬。——《礼记·曲礼上》

毋吾以也。——《论语·先进》

毋从俱死。——《史记·项羽本纪》

毋内诸侯。

毋妄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毋多谈。

(3) 又如:毋或(不可);毋多(不作他计);毋己(不得,不能);毋违(不得违误);毋令逃逸;毋自欺

(4) 不 。表示否定。如:毋事(不事,不从事);毋须(无须,不必);毋庸讳言

(5) 无

身自持筑臿,胫毋毛。——《史记·秦始皇纪》

(6) 又如:毋害(无比)

(7) 姓

动词

同“无”。没有。与“有”相对 。如:毋几(没有希望);毋何(没有别的事);毋我(无私见);毋度(没有节制)

代词

相当于“没有谁”或“没有人”

毋敢夜行。——《史记》

助词

用于句首

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左传》

英文翻译

do not; not; surname; rad. 80

方言集汇

◎ 粤语:mo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wu1 mu1 m2 [客英字典] vu1 [陆丰腔] wu3 [梅县腔] wu1 [宝安腔] mu1 wu1 [客语拼音字汇] m1 m2 [台湾四县腔] wu1 mu1 m2
◎ 潮州话:bho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武夫平聲合口三等mĭumyo/miu
wǎ,wà [wa]
部首: 435
笔画: 4
五笔: GNYN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MVNI
四角: 1071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象屋瓦俯仰相承的样子。“瓦”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已烧土器的总称)

(2) 同本义

瓦,土器已烧之总名。——《说文》

神农作瓦器。——《周书》

夏时 昆吾作瓦。——《礼记·有虞上陶世本云》

载弄之瓦。——《诗·小雅·斯干》。传:“纺砖也。”

(3) 又如:瓦大(瓦制的酒器);瓦缶(口小腹大的瓦器);瓦器(用泥土烧制的器皿);瓦伶(陶瓦制的偶像);瓦卮(陶制的盛酒器);瓦豆(古代陶制的一种礼器);瓦兆(瓦卜。古代占卜法之一。击瓦定吉凶);瓦池(墨盆);瓦盎(瓦制的盆器);瓦窑(烧制砖瓦陶瓷器的灶。戏称生女孩较多的妇女,因为旧时生女叫“弄瓦”);瓦木作(泥瓦工和木工);瓦灶绳床(形容生活贫困);瓦楞帽子(明代平民便帽);瓦注(以瓦器为赌注。后喻贱物轻掷)

(4) 屋瓦

瓦缝参差。——唐· 杜牧《阿房宫赋》

(5) 又如:铜瓦;石绵瓦;木瓦;琉璃瓦;瓦衣(生长在屋瓦阴处的苔藓类植物);瓦沼(瓦盆般的水池);瓦沟(瓦楞之间的泄水沟);瓦甃(屋檐)

(6) 功率单位,瓦特的简称

(7) 盾脊,盾背拱起如覆瓦的部分

齐子渊捷从 泄声子,射之,中楯瓦。——《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8) 宋、元时都市中的游乐、贸易场所。也称“瓦子”、“瓦舍”、“瓦肆”或“瓦市”

临安中瓦在御街中,士大夫心游之地,天下术士皆聚焉。——《贵耳集·下》

(9) 〈方〉∶旧式车轮上的铁护板 。如:车瓦;瓦盖

(10) 古八音中“土”的别称

匏以宣之,瓦以赞之。——《国语》

(11) 地名 。春秋时卫地,在今河南省滑县南

公会 晋师于 瓦。——《春秋·定公八年》

(12) 姓

(13) 另见

动词

(1) 用瓦覆盖;铺瓦

瓦屋梁。——《急就篇》

(2) 另见

英文翻译

tile; earthenware pottery; girl

方言集汇

◎ 粤语:ngaa5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a3 [客英字典] nga3 ngwa3 [台湾四县腔] nga3 [梅县腔] nga3 [海陆丰腔] nga3 [东莞腔] nga3 [陆丰腔] ngua3 [宝安腔] nga3 [客语拼音字汇] nga3
◎ 潮州话:hia6 hia7 ua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五寡麻二合上聲合口二等ngruax/ngoaaŋwa
quán [quan]
部首: 222
笔画: 6
五笔: WG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MG
四角: 801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一作仝。会意。篆文从入,从王(玉)。盖谓交纳的玉完整无缺。本义:纯色玉)

(2) 同本义

全,完也。——《说文》

天子用全,上公用龙。——《周礼·考工记·王人》

(3) 古州名。全州 。治所在今广西全县

(4) 姓

形容词

(1) 完全

不明其义,君人不全。——《礼记·祭统》。注:“犹具也。”

天地无全功。——《列子·天瑞》

唯全人能之。——《庄子·庚桑楚》

以全争于天下。——《孙子·谋攻》

墓中全乎为五人。——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又如:全装贯带(全副武装);全副(全套);全家;全甲(全部披甲的士兵);全仗(全部的仪仗兵卫;完全依靠);全兵(军队全部以弓矛等兵器武装);全舍(全部舍弃);全批(统统);全全(全部;统统);全周(周全;全面);全争(不动一卒,不攻一城,完全用智谋使敌降伏);全别(完全变了样,完全不一样);全制(完全控制);全遂(完全遵从);全错;全怪我;全无心肝;全完(全部缴纳);全旨(全部的意蕴、含义);全通(全部通晓);全量(全部,所有);全灶(全能的厨师);全行(全部);全副(整个);全宗(整个宗族);全批(全体);全颗(一群人的全体);全额(全部规定的数目)

(3) 完备,完整

法不平,令不全,是亦夺柄失位之道也。——《管子·任法》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庄子·养生主》

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墨子·七患》

牺牲之不全肥。——《墨子·明鬼下》

全吴之地。——《资治通鉴》

全石以为底。——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全身盔甲。——《广东军务记》

(4) 又如:全帖(共有十面的礼帖,用红纸折成,用于隆重的礼节);全分(全套;一整套);全挂子(一整套的);手稿不全;全牛(完整的牛);全羽(完整的彩色鸟羽);全衣(完整的衣着);全具(用于祭祀的牲畜身体完整无损);全肥(祭祀用的牲畜完整而肥美);全牲(完整的家畜);全气(精气完整);全功(完满的功业);全安(完满安乐);全道(完满地掌握为君之道)

(5) 完美 。如:全功(功业完美,泽被万物);全行(品行完美无缺);全毁(完美与败类);全德(道德上完美无缺);全声(完美的声音)

(6) 纯,纯粹的。与“杂”相对

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荀子》

动词

(1) 保全

又何吝一躯啖我而全微命乎?——马中锡《中山狼传》

千万不复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苟全性命。——诸葛亮《出师表》

(2) 又如:全国为上(少杀人,少破坏,能完整地得到敌方领土与百姓为好);全身远害(保全自身,远离祸害);全名完节(保全自身的名誉和节操);全活(得以保全生命);全交(保全交情和友谊);全福(保全所享有的幸福);全功(保全身心之功);全生(保全天性,顺其自然);全交(保全、维护友谊或交情);全守(保全节操);全安(保全平安);全佑(保全,庇护);全忠(保全忠贞);全物(保全物类的生命);全和(保全儒家中和的道德修养);全性(保全天性);全真(保全天性);全节(保全气节;妇女保全贞操);全养(保全,养成);全济(保全,救活);全躯(保全自己的身体、生命);全护(保全,保护)

(3) 保持 。如:全义(保持节操);全精(保持精神)

(4) 通“痊”,病愈

十全为上。——《周礼·医师》。注:“犹瘉也。”

复之全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副词

完全,都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英文翻译

maintain, keep whole or intact

方言集汇

◎ 粤语:cyun4
◎ 客家话:[梅县腔] cien2 [宝安腔] cen2 [客英字典] cien2 [东莞腔] cen2 [海陆丰腔] cion2 cien2 [台湾四县腔] cion2 cien2 [沙头角腔] cien2 [客语拼音字汇] qian2 qion2 [陆丰腔] tsia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仙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疾緣仙A合平聲合口三等仙Azyen/dzvendzʰĭw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