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níng
形容词
(1) (本作“寍”。从宀(
),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后世假“寧”为“寍”,“寧”行而“寍”废。今用“宁”字作“寧”简化字。“宁”本读 ,是“贮”的本字。本义:安宁,平安)(2) 同本义
寍,安也。——《说文》。经传皆以寧为之。
三日康寧。——《书·洪范》
惟若寧侯。——《考工记·梓人》
归寧乃邦。——《仪礼·觐礼》
身欲寧。——《礼记·月令》
鸡狗不得宁。——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宁汝于斯。——清· 袁枚《祭妹文》
幸宁心哉。——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心神不宁;宁吉(安宁吉祥);宁息(安宁平静);宁和(安宁和平);宁泰(安宁太平);宁康(安宁康乐)
(4) 安定 。如:宁一(安定统一);宁止(安乐);宁平(安定太平);宁昌(安定昌盛);宁居(安居);宁殷(安定富庶);宁晷(安定的时刻)
(5) 平静;宁静
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西游记》
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三国演义》
(6) 又如:宁贴(妥贴,妥当);宁晏(平静;安定);宁俗(使民风宁静和睦);宁极(宁静至极之性);宁息(安宁;平静)
动词
(1) 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也泛指省亲
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2) 又如:宁省(探望年长的亲属);宁亲(省亲);宁觐(返里省亲)
(3) 使安定 。如:宁人(安定民众);宁内(安定国内);宁民(安民,使人民安定);宁神(安定其心神);宁家(使家庭安定);宁乱(平息灾祸战乱);宁亲(使父母安宁);宁边(使边境安定)
(4) 守父母之丧
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汉书·哀帝纪》
(5) 又如:宁丧还家;宁告(古代官吏告假奔丧);宁考(亡父)
(6) 安心 。如:宁奈(忍耐);宁耐(忍耐);宁心(安心;耐心);宁候(安心等待);宁业(安心从事其所为之业);宁意(使之安心)
(7) 返回,回
干连的人,尽数保放呆家。——《水浒传》
(8) 如:宁家(回家)
名词
(1) 南京的别称 。如:沪宁线
(2)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 。如:陕甘宁边区
(3) 姓
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4) 另见
nìng
副词
(1) 宁可;宁愿
宁,愿词也。——《说文》
宁适不来。——《诗·小雅·伐木》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宁赴常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不逊也宁固。——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宁斩吾头。——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宁请汝先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宁个(宁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副词
(1) 岂;难道
子宁不来。——《诗·郑风·子衿》
(2) 又
子宁不嗣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宁有政教。——《史记·货殖列传》
宁不哀哉。——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宁止不避。——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宁知此为归骨所。——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宁渠(难道;如何);事之可怪,宁有逾此
名词
(1) 姓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du3 [梅县腔] du3 [海陆丰腔] du3 [客英字典] nen2 [宝安腔] du3 | le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除 | 直魚 | 澄 | 魚 | 平聲 | 魚 | 開口三等 | 遇 | 魚 | ɖʰĭo | drio/div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木,王声。本义:弯曲;不正)
(2) 同本义
枉,邪曲也。——《说文》
是犹立直木而求其景之枉也。——《荀子·王霸》
枉道速祸。——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枉用三尺。——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3) 又如:枉法营私(曲解、破坏法律,以谋求私利);枉矢(不直的箭);枉径(弯曲的小路);枉策(弯曲的马鞭);枉路(弯曲的道路);枉渚(弯曲之渚);枉木(曲木,弯木);枉直(曲与直。比喻是非、好坏)
(4) 邪恶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
(5) 又如:枉上(不正之君主);枉邪(邪恶不正,亦指邪恶不正的人);枉情(邪念)
(6) 乱的 。如:枉攘(纷乱的样子)
动词
(1) 使受冤屈
恒人见枉。——《论衡·问孔》
其枉民也。——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枉状(歪曲事实,诬告别人的状文);枉滥(枉法恣肆,使人无辜受害);枉结(冤屈难解的事件);枉抑(冤屈);枉陷(冤枉陷害;无故陷害)
(3) 绕道 。如:枉帆(谓船绕道而行)
(4) 违背
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白居易《重赋》
(5) 又如:枉戾(谓歪曲颠倒);枉屈(歪曲,违背);枉墨矫绳(比喻违背准绳、准则);枉道事人(本谓违背正道侍奉人)
(6) 凌弱 。如:枉桡(违法曲断;偏私不公,使有理不申);枉曲(谓违法曲断;不公正)
(7) 谦词。谓使对方受屈
枉车骑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亲枉车骑。
(8) 又如:枉驾(屈尊以相访。称人走访的敬词);枉骑(屈尊相访。即枉驾);枉人(谓枉劳人,麻烦别人);枉才(指被埋没的人才);枉口(屈服改口);枉问(敬词。犹言承蒙问候);枉访(屈尊就访);枉语(屈尊告诉)
副词
(1) 徒然,白费
还有枉抛心力处,多于五柳赋闲情。——唐· 崔道融《读杜紫微集》
(2) 又如:枉费工夫;枉言(白说,空说);枉沐(白白地蒙受);枉苦(徒然;白白地);枉劳(徒劳);枉说(徒然说,白说);枉杀(白费;辜负)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wong3 [梅县腔] nong5 wong3 [沙头角腔] wong3 [客英字典] vong3 [台湾四县腔] wong3 nong3 nong5 [东莞腔] wong3 [宝安腔] wong3 [客语拼音字汇] vong3 [海陆丰腔] wong3 nong3 nong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枉 | 紆往 | 影 | 陽合 | 上聲 | 養 | 合口三等 | 宕 | 陽 | ʔĭwaŋ | qyangx/vank |
详细解释
名词
(象形。据甲骨文,像一树旗。右边是柄,左边是飘带。本义:州里所建旗帜) 古代大夫、士所建旗帜,半赤半白,用来麾集人众
勿,州里所建旗,…杂帛,幅半异。所以趣民。——《说文》。段玉裁注:“‘州里’当作‘士大夫’。”
副词
(1) 不
欲勿予。——《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贤者能勿丧。——《孟子·告子上》
齐人勿附于秦。—— 宋· 苏洵《六国论》
表否定。如:勿造至于(不至于);勿适意(不舒服;身体欠佳);勿连牵(不连贯;不清楚);勿时路(不时髦;不流行);勿想(不吱声;不说话);勿述(不逆。犹言顺畅);勿庸(无庸,不必,无须);勿论(不追究;不谈);勿药(不服药);勿齿(不愿意提及);勿入调(〈方〉∶不规矩;胡闹)
(2) 不要,别
勿士行枚。——《诗·豳风·东山》
虽欲勿用。——《论语·雍也》
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
寡人敢勿轼乎?——《淮南子·脩务》
必勿使反。——《战国策·赵策》
愿勿遣。——汉· 刘向《列女传》
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诸葛亮传》
将军勿虑。——《资治通鉴》
表示禁止或劝阻。如:请勿吸烟;勿用(勿动;不可有所作为);勿惮(不要怕);勿然(不要这样)
动词
无,没有。与“有”相对 。如:勿有(没有);勿碍格(〈方〉∶没什么要紧的);勿着杠(〈方〉∶没得到;落空)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wut8 [海陆丰腔] wut8 [客英字典] vut8 [东莞腔] wut8 [客语拼音字汇] vud6 [宝安腔] wut8 [沙头角腔] wut8 [陆丰腔] wut8 [台湾四县腔] wut8
◎ 潮州话:m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物 | 文弗 | 明 | 物 | 入聲 | 物 | 合口三等 | 臻 | 文 | mĭuət | myot/miut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糸(
),从声。本义:松缓)(2) 同本义
纵,缓也。——《说文》
蓬发施纵,无形仪,不治家业。——《南齐书》
(3) 又如:纵缓(松懈);纵弛(松懈;放松)
(4) 南北称纵,东西称横。古作“从衡”
不别横之与纵。——《楚辞·沈江》
纵有千古,横有八荒。——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5) 又如:纵贯南北的京九铁路
(6) 跟物体的长的一边平行的 。如:纵波;纵目(直竖的眼睛);纵理入口(面部有竖纹衔接至口边。命相者以为饿死之相);纵剖面
(7) 广泛
谈道之余,纵言及文辞,…,非凡子所及。——陆游《重修天封寺记》
(8) 又如:纵意(任意)
动词
(1) 发;放
纵,一曰舍也。——《说文》
李种坐故纵死罪。——《汉书·昭帝纪》。注:“谓容放之。”
夫民气纵则底。——《国语·楚语》。注:“放也。”
抑纵送忌。——《诗·郑风·大叔于田》
纵言至于理。——《礼记·仲尼燕居》
有如乘风船,一纵不可缆。——唐· 韩愈《秋怀诗》之六
顺风纵火。——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纵目(放眼远望);纵出(放出);纵兵(发兵;出兵);纵笔(放手书写)
(3) 释放;放走
奉不可失,敌不可纵。——《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七擒七纵。——《李靖》
纵虎归山也。——《三国演义》
(4) 又如:纵囚(释放囚犯);纵出(枉法减轻刑罚或非法释放囚犯;任意放出);纵遣(释放遣发);纵舍(释放;宽放)
(5) 放纵;随心所欲,不受约束,不加检点
纵欲而不忍。——《离骚》。按,任情肆意之谓也。
我实纵欲,而不能自克也。——《左传·昭公十年》
纵之顺之。——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6) 又如:若纵(如果放纵听任);纵放(言行放纵,不自检点;奔放自如,具有豪迈雄健的气势)
(7) 腾跃 。如:纵跳(腾跃欢跳;跃身跳起);纵体(跳舞时腾跃轻盈的样子)
(8) 放过 。如:纵恶(姑息坏人);纵敌(放过敌人而不拦截)
(9) 指合纵。战国时期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要他们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曰“合纵”
必得定纵。——《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0) (纵,定纵。)又
纵之利害。
谨奉社稷而以纵。
日出而言纵。
纵定乎?
歃血而定纵。
定纵于殿上。
连词
(1) 纵然,即使
公子纵轻胜。——《史记·魏公子列传》
纵有健妇把锄犁。——唐· 杜甫《兵车行》
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宋· 柳永《雨霖铃》
纵豆蔻词工。——宋· 姜夔《扬州慢》
(2) 又如:纵有(即使有);纵大(纵然;即使);纵得(纵令,即使);纵饶(纵令,即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