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níng
形容词
(1) (本作“寍”。从宀(
),从心,从皿。表示住在屋里有饭吃就安心了。后世假“寧”为“寍”,“寧”行而“寍”废。今用“宁”字作“寧”简化字。“宁”本读 ,是“贮”的本字。本义:安宁,平安)(2) 同本义
寍,安也。——《说文》。经传皆以寧为之。
三日康寧。——《书·洪范》
惟若寧侯。——《考工记·梓人》
归寧乃邦。——《仪礼·觐礼》
身欲寧。——《礼记·月令》
鸡狗不得宁。——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宁汝于斯。——清· 袁枚《祭妹文》
幸宁心哉。——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3) 又如:心神不宁;宁吉(安宁吉祥);宁息(安宁平静);宁和(安宁和平);宁泰(安宁太平);宁康(安宁康乐)
(4) 安定 。如:宁一(安定统一);宁止(安乐);宁平(安定太平);宁昌(安定昌盛);宁居(安居);宁殷(安定富庶);宁晷(安定的时刻)
(5) 平静;宁静
正是猴性顽劣,再无一个宁时。——《西游记》
朕心绪不宁,教汝等且退,何故又来!——《三国演义》
(6) 又如:宁贴(妥贴,妥当);宁晏(平静;安定);宁俗(使民风宁静和睦);宁极(宁静至极之性);宁息(安宁;平静)
动词
(1) 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也泛指省亲
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2) 又如:宁省(探望年长的亲属);宁亲(省亲);宁觐(返里省亲)
(3) 使安定 。如:宁人(安定民众);宁内(安定国内);宁民(安民,使人民安定);宁神(安定其心神);宁家(使家庭安定);宁乱(平息灾祸战乱);宁亲(使父母安宁);宁边(使边境安定)
(4) 守父母之丧
前博士弟子父母死,予宁三年。——《汉书·哀帝纪》
(5) 又如:宁丧还家;宁告(古代官吏告假奔丧);宁考(亡父)
(6) 安心 。如:宁奈(忍耐);宁耐(忍耐);宁心(安心;耐心);宁候(安心等待);宁业(安心从事其所为之业);宁意(使之安心)
(7) 返回,回
干连的人,尽数保放呆家。——《水浒传》
(8) 如:宁家(回家)
名词
(1) 南京的别称 。如:沪宁线
(2) 宁夏回族自治区的简称 。如:陕甘宁边区
(3) 姓
有宁越、 徐尚、 苏秦、 杜赫之属为之谋。—— 汉· 贾谊《过秦论》
(4) 另见
nìng
副词
(1) 宁可;宁愿
宁,愿词也。——《说文》
宁适不来。——《诗·小雅·伐木》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宁赴常流。——《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不逊也宁固。——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宁斩吾头。——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宁请汝先死。——清· 林觉民《与妻书》
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清· 刘开《问说》
(2) 又如:宁个(宁愿);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副词
(1) 岂;难道
子宁不来。——《诗·郑风·子衿》
(2) 又
子宁不嗣音。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宁有政教。——《史记·货殖列传》
宁不哀哉。——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宁止不避。——唐· 李朝威《柳毅传》
宁知此为归骨所。——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宁渠(难道;如何);事之可怪,宁有逾此
名词
(1) 姓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du3 [梅县腔] du3 [海陆丰腔] du3 [客英字典] nen2 [宝安腔] du3 | len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除 | 直魚 | 澄 | 魚 | 平聲 | 魚 | 開口三等 | 遇 | 魚 | ɖʰĭo | drio/div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戉,尗声。戉:(
),斧子。本义:古兵器名,斧的一种)(2) 同本义。亦用为舞具
戚,戉也。——《说文》
干戈戚扬。——《诗·大雅·公刘》
朱干玉戚。——《礼记·明堂位》
执干戚舞。——《韩非子·五蠹》
(3) 又如:戚扬(斧钺)
(4) 亲属,亲戚
何谓六戚?父母兄弟妻子。——《吕氏春秋》
(5) 又如:;戚好(亲戚友好);戚里(戚畹。帝王外戚所居住的地方);戚属(母及妻的亲属);戚爱(亲属和宠爱的人);戚家(贵戚之家;亲戚家);外戚(指帝王的母族、妻族);戚宠(外戚亲贵)
(6) 姓
形容词
(1) 忧愁;悲伤。通“慽”、“慼”
心之忧矣,自始伊戚。——《诗·小雅·小明》
貌若甚戚者。——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又
蒋氏大戚。
婉贞独戚然。——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汝又虑戚吾心。——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戚容(愁容);戚切(悲切);戚休(休戚。忧愁和欢乐);戚欣(忧愁与欢乐);戚言(忧戚的言词);戚嗟(忧伤嗟叹);戚意(忧伤的心情);戚惨(悲伤);戚忧(忧伤);戚颜(忧伤的容颜)
(4) 亲近,亲密
未可以戚我先王。——《书·金滕》
(5) 又如:戚疏(亲疏)
(6) 愤怒 。如:戚醮(烦恼)
(7) 假借为“促”(
)。疾速凡察车之道,欲其朴属而微至。…不微至,无以为戚速也。——《周礼·考工记·总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it7 [客语拼音字汇] qid5 [陆丰腔] cit7 [客英字典] cit7 [宝安腔] cit7 [梅县腔] cit7 [东莞腔] cit7 [海陆丰腔] cit7 [沙头角腔] c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戚 | 倉歷 | 清 | 錫開 | 入聲 | 錫 | 開口四等 | 青 | 梗 | chek/cek | tsʰie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食,反声。本义:吃饭)
(2) 同本义
饭,食也。——《说文》
饭飱者三饭也。——《礼记·玉藻》
呼饭饮之。——《汉书·朱买臣传》
饭疏食,饮水。——《论语·述而》
饭糗(干粮)茹草。——《孟子·尽心下》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尚能饭否;饭粥(吃粥);饭蔬(吃蔬菜)
(4) 给人喂饭或喂牲口
有一漂母见信饥,饭 信。——《史记·淮阴侯列传》
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楚辞·九章·惜往日》
(5) 又如:饭牛(饲牛);饭僧(施舍饭食给僧人)
(6) 含。古代将米贝珠玉之类放入死者口中
共饭玉。——《周礼·典瑞》。注:“碎玉以杂米也。”
(7) 又如:饭玉(饭含。古时把碎玉杂米放入死者口中);饭腥(把生米填入死人口中);饭米(填入死者口中的米)
名词
(1) 煮熟的谷类食物,多指米饭
毋抟饭。——《礼记·曲礼上》
父时为将,身所奉饭者以十数。——汉· 刘向《列女传》
(2) 又泛指为了满足饥饿或食欲,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吃进的一份食物。如:早饭;中饭;一天三顿饭;饭车(运饭的车);饭肴(丰盛的饭菜);饭头(寺院里的伙食管理人)
(3) 比喻无用之人 。如:饭袋(讥讽只会吃饭而不学无术的人);饭袋酒囊(讥人只知吃喝,不学无术)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作“牜”。中间一竖表示牛面,上面两竖加弯表牛角,下面两小撇表示牛耳)
(2) 牛属或近缘属的成员。哺乳动物,体型粗壮,角中空,由头骨向两侧呈大弧度伸出。力大,能耕田、拉车。中国产的以黄牛、水牛为主
牛,大牲也。——《说文》
坤为子母牛。——《易·说卦》
纯离为牛。——《左传·昭公五年》
东邻杀牛。——《礼记·坊记》
牛曰太牢。——《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牛田牧田。——《周礼·载师》。司农注:“牛田以养公家之牛。”
风吹草低见牛羊。——《乐府诗集·敕勒歌》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 白居易《卖炭翁》
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耕牛(耕地用的牛);牛酒(牛和酒);牛旄(即旄牛尾);牛性(牛的本性);牛埭(用牛力拉船过堰);牛领(牛的脖子);牛具(耕牛和农具);牛刀(宰牛的刀。常比喻大材器);牛蓑(牛衣。泛指蓑衣);牛骥同皂(牛与千里马同槽而食。喻愚贤不明;牛骥共牢);牛后(牛的肛门。比喻从属地位);牛眠地(合适的坟地)
(4) 星名。牛宿的省称
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晋书·张华传》
(5) 姓
形容词
比喻性格执拗或倔犟 。如:牛心左性(头脑顽固,性情偏执);牛劲。也喻其温顺、迟钝、笨拙、力气大。如:笨牛;大牛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ngiu2 [客语拼音字汇] ngiu2 [沙头角腔] ngieu2 [东莞腔] ngiu2 [海陆丰腔] ngiu2 [客英字典] ngiu2 ngeu2 [陆丰腔] gniu3 [梅县腔] niu2 ngieu2 [台湾四县腔] ngi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牛 | 語求 | 疑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ŋĭəu | ngiu/ngio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