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雪

xià xuě [ xia xue]
注音 ㄒ一ㄚˋ ㄒㄩㄝˇ

词语释义

夏季降雪。 夏季未消的雪。

词语解释

  1. 夏季降雪。

    汉 荀悦 《<汉纪>序》:“凡灾异大者,日蚀五十六,地震十六……冬雷五,夏雪三。”《晋书·五行志下》:“ 京房 《易传》曰:‘夏雪,戒臣为乱。’此其乱之应也。”

  2. 夏季未消的雪。

    南朝 齐 孔稚珪 《游太平山》诗:“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阴涧落春荣,寒巖留夏雪。” 唐 元稹 《表夏》诗之九:“西山夏雪消,江势东南泻。风波高若天, 灩澦 低於马。”

引证解释

⒈ 夏季降雪。

汉荀悦《<汉纪>序》:“凡灾异大者,日蚀五十六,地震十六……冬雷五,夏雪三。”
《晋书·五行志下》:“京房《易传》曰:‘夏雪,戒臣为乱。’此其乱之应也。”

⒉ 夏季未消的雪。

南朝齐孔稚珪《游太平山》诗:“石险天貌分,林交日容缺。阴涧落春荣,寒巖留夏雪。”
唐元稹《表夏》诗之九:“西山夏雪消,江势东南泻。风波高若天, 灩澦低於马。”

夏雪的网络释义

夏雪 (电视剧《家有儿女》人物)

  • 夏雪是《家有儿女》中的人物,分别由杨紫、宁丹琳饰演。清纯,身段已显现出曲线,青春亮丽,健康活力。很少化妆,但依然光彩压人。8岁时,父母留学美国,由爷爷带大。亲生父母离异,后跟着亲生父亲一起,组成重组家庭,一开始她对继母刘梅有些戒心,然而随着相处时间越来越长,二人感情越来越深,一家人快乐和谐的相处在一起。她平时给人印象是个埋头读书成绩优异的好学生,很少惹麻烦,可一旦惹起麻烦来却让人倍加头疼。
  • 夏雪造句

    在金庸的小说中,金蛇郎君夏雪宜的形象之所以那样鲜活,就在于他的复仇是那样残酷、疯狂、鲜血淋漓。
    杨子轩听得心潮澎湃,不禁也开始佩服夏雪歌的胸襟,他心知此事至关重大,点头道“若我找到能够用凝霄剑解毒的方法,定然来一趟修罗教。
    书剑相比之下陈家洛这个软男还不如香香公主霍青桐,神雕还有李莫愁,侠客行有石中玉贝海石谢烟客,倚天还有四女成昆谢逊等一干人,碧血剑里还有夏雪宜。
    程仪名惊喜交加,马上擦去额头上的汗水,躬身对夏雪说“原来是宫大小姐下榻,有失远迎,有失远迎。
    袁承志宅心仁厚,安葬了夏雪宜,也因此得到了碧血剑和金蛇剑法,不过他和金蛇郎君的故事刚刚开始。
    御画师公良治妒忌天生才华,更加怨恨天生与夏雪相恋,遂与贾真人合谋,揭穿天生鬼仔身份,并对天生赶尽杀绝。
    在他的世界里,似乎永远下着一场不能终结的雪。当仲夏雪逝,紫玉成烟,他才发现原来族里自古相传的训导是对的:“鲛人最好不要离开自己的国度,更不要轻易爱上陆上的人类——因为人类可以用短短的一瞬,击溃你漫长的一生。
    夏雪想起了张大为的夫人,那可是一个心比天还高的女子啊,她的那个气质绝对是一流的,从小就聪明出众。
    翠翠说这话的同时双手献上她带的礼物,搞的夏雪一下子不好意思起来,这些同事平时就只知道打打闹闹,开开心心的,而今酸起来,学人家温居送礼,倒显得怪怪的。
    油桐树花开时白花成簇堆聚绿叶上头,有如冬雪轻覆枝头,加上花朵随风吹飘落,模样更像是雪花,因而赢得“夏雪”、“五月雪”等美名。
    他反宾为主,一下子抱住了乐夏雪的头颅,去加深这个吻。
    夏雪还未来得及回头,龙翼已经倏的站起身,绝情的推开她,厌恶的瞪了她一眼,转身大步离去。
    夏雪走上去笑着晚起果冻儿的手臂“没错,毕竟我们是一个团队的,当然要在一起。
    夏雪也不例外,麦千寻赴约出去了,身为对方的蓝颜知己,麦千寻一向以着有些小气的性格出去,专门就是坑骗夏雪的各种吃喝的。
    一段长吻后,宫夏雪尽情的留着眼泪,尽情的笑着,轻轻的搂着陈丰的脖子说“老公,我们大醉一场吧!”。
    网友“夏雪宜”称“以前还真不知道这个人,现在有没有裸奔不知道,广告倒先做出来了”。
    金蛇郎君夏雪宜惨遭灭门之祸。
    年少时匆匆一瞥,何红药的故事湮灭在夏雪宜对温仪的痴情之后,只依稀记得她那张蛇啮的脸,她是一声嫌恶的惊怖尖叫。
    这位带着三分邪气的武侠奇才,手持金蛇剑,见血封喉,没错,他就是金蛇郎君夏雪宜。
    除非天坼地裂、冬雷夏雪,否则决不食言。

    汉字详情

    xià [xia]
    部首: 343
    笔画: 10
    五笔: DHT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UHE
    四角: 104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 xié),人头。臼( ),两手,攵( 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2)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 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3) 泛指中国

    蛮夷猾夏。——《书·舜典》。 孔传:“夏, 华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注:“东方也。”

    (4) 又如:夏盟(古代华夏诸国间的结盟);夏声(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

    (5) 朝代名

    (6)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构木钻燧于夏后氏。——《韩非子·五蠹》

    始于虞夏。—— 蔡元培《图画》

    夏后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虞夏以来。——《史记·货殖列传》

    (7) 又如:夏礼(夏代的礼法);夏书(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8) 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1)∶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建都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 (2)∶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献县) (3)∶北宋仁宗时,赵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东南) (4)∶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

    (9) 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亚人建立的国名 。如:夏国;大夏

    (10) 通“厦”。大屋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楚辞·哀郢》

    见若覆夏屋者矣。——《礼记·檀弓上》

    (11) 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12) 又如:夏汛(夏季汛期);夏安居(僧徒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又称“坐夏”);夏畦(夏天治理田畦);夏苗(夏季的禾苗或田猎)

    (13) 姓

    形容词

    (1) 大

    夏,大也。——《尔雅》

    于我乎夏屋渠渠。——《诗·秦风·权舆》。传:“大也。”

    此字本谊训大也。万物宽假之时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自关而西, 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方言》

    (2) 又如:夏李(大李);夏屋(大屋);夏海(大海)

    (3) 华彩,即五色

    秋染夏。——《周礼》

    (4) 又如:夏翟(夏狄。羽毛五色的野鸡);夏缦(古代卿乘坐的五采车)

    英文翻译

    summer; great, grand, big

    方言集汇

    ◎ 粤语:haa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a5 [台湾四县腔] ha5 [梅县腔] ha5 [海陆丰腔] ha6 [沙头角腔] ha5 [宝安腔] ha3 [东莞腔] ha5 ha3 [客语拼音字汇] ha4 [陆丰腔] ha6
    ◎ 潮州话:hê7 (hē)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雅麻二開上聲開口二等ɣaghrax/heaa
    xuě [xue]
    部首: 802
    笔画: 11
    五笔: FV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女性
    仓颉: MBSM
    四角: 1017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雨,从彗,彗( huì)省声。本义: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有部分凝结成冰晶,由空中降下,叫做雪)

    (2) 同本义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小雅·采薇》

    春洩气为雨,雨凝为雪。——谢惠莲《雪赋》题注引《五经通训》

    平地尺为大雪。——《左传·隐公九年》

    麻衣如雪。——《诗·曹风·蜉虫游》

    行秋令,则雪霜不时,小兵时起,土地侵削。——《礼记·月令》

    平生所娇儿,颜色白胜雪。——杜甫《北征》诗

    (3) 又如:雪案萤窗(比喻勤学苦读);雪里鸿(即雪泥鸿爪);雪浪纸(一种有波浪形暗纹的宣纸)

    形容词

    (1) 借喻白色

    雪衣雪发青玉嘴,群捕鱼儿溪影中。——唐·杜牧《鹭鸶》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2) 又如:雪厾(白银);雪练(色泽像雪白的绢一样);雪花银(白银);雪肌(白细如雪的肌肤);雪色(白色)

    形容词

    (1) 比喻高洁

    松品落落,雪格索索。——前蜀· 贯休《送姜道士归南岳》

    一别高人又十年,霜筋雪骨健依然。——宋· 杨万里诗

    松品落落,雪格索索。——唐· 贯休《送姜道士归南岳》

    (2) 又如:雪格(比喻高洁的品格);雪淡(态度淡漠,不热心)

    (3) 姓

    动词

    (1) 下雪

    于时始雪,五处俱贺。——《世说新语》

    (2) 又如:雪夜访普(宋太祖赵匡胤曾于雪夜到大臣赵普家商谈国事的故事);雪峰(积雪的山峰);雪云(降雪的阴云)

    (3) 洗刷,昭雪

    大夫种辅翼 越王勾践而为之报怨雪耻。——《淮南子·氾论》

    (4) 又如:雪正(昭雪更正);雪谤(洗雪污蔑之词)

    (5) 擦净;揩干

    黍者,非饭之也,以雪桃也。——《韩非子》

    有言不可道,雪泣忆兰芳。——唐· 李白《自溧水道哭王炎》

    (6) 又如:雪泣(揩拭眼泪);雪除(清除);雪烦(消除烦闷);雪涕(拭泪);雪桃(拭桃)

    英文翻译

    snow; wipe away shame, avenge

    方言集汇

    ◎ 粤语:syut3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iet7 [宝安腔] set7 [沙头角腔] siet7 [客英字典] siet7 [客语拼音字汇] xiad5 [梅县腔] siet7 [台湾四县腔] siet7 [东莞腔] set7 [陆丰腔] siat7
    ◎ 潮州话:so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十七薛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相絕薛A合入聲合口三等仙Asyet/svetsĭwɛ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