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学
词语释义
下学
(1) 学校一天或半天课业完毕,学生回家
词语解释
谓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下达。”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下学人事,上知天命。” 宋 陈亮 《经书发题·论语》:“《论语》一书,无非下学之事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一:“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説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 清 黄宗羲 《复秦灯岩书》:“弟究心有年,颇觉其同处在下学,异处在上达。”
最差的学习。
《文子·道德》:“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
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战国策·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媿下学。”
放学。
宋 陆游 《东吴女儿曲》:“阿弟贪书下学迟,独拣诗章教鸚鵡。”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一折:“这早晚怎生不见孩儿下学来?” 李文元 《婚事》:“按往常,她每夜从民校下学回来,总照常如是要再读一阵,写一阵。”
入学;开始学习。
明 金铉 《易说》:“闲邪存诚,修辞立诚,下学入门,决当以此为的。” 清 顾炎武 《日知录·修辞》:“后之君子,於下学之初,即谈性道,乃以文章为小技,而不必用力。”
谓至太学或府、县学宫视察。
明 权衡 《庚申外史·庚寅》:“先两日, 脱脱 丞相率省属下学勉励。至阶,祭酒 吕思诚 下阶迎。”《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小弟到衙门去謁见,老父母方才下学回来。”
引证解释
⒈ 谓学习人情事理的基本常识。
引《论语·宪问》:“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下达。”
何晏集解引孔安国曰:“下学人事,上知天命。”
宋陈亮《经书发题·论语》:“《论语》一书,无非下学之事也。”
明王守仁《传习录》卷一:“后儒教人,才涉精微,便谓上达未当学,且説下学,是分下学上达为二也。”
清黄宗羲《复秦灯岩书》:“弟究心有年,颇觉其同处在下学,异处在上达。”
⒉ 最差的学习。
引《文子·道德》:“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
⒊ 向地位或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引《战国策·齐策四》:“是以君王无羞亟问,不媿下学。”
⒋ 放学。
引宋陆游《东吴女儿曲》:“阿弟贪书下学迟,独拣诗章教鸚鵡。”
元无名氏《神奴儿》第一折:“这早晚怎生不见孩儿下学来?”
李文元《婚事》:“按往常,她每夜从民校下学回来,总照常如是要再读一阵,写一阵。”
⒌ 入学;开始学习。
引明金铉《易说》:“闲邪存诚,修辞立诚,下学入门,决当以此为的。”
清顾炎武《日知录·修辞》:“后之君子,於下学之初,即谈性道,乃以文章为小技,而不必用力。”
⒍ 谓至太学或府、县学宫视察。
引明权衡《庚申外史·庚寅》:“先两日, 脱脱丞相率省属下学勉励。至阶,祭酒吕思诚下阶迎。”
《儒林外史》第四回:“次日,小弟到衙门去謁见,老父母方才下学回来。”
下学的国语词典
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学习。
下学的网络释义
下学
近义词
下学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 同本义
下,底也。——《说文》
在南山之下。——《诗·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下声肆。——《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
君臣上下。——《礼记·曲礼》
阴山下。——《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 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下元(道教指水中或水府);下溜头(下流头。江河下游);下江先生(下路客人。对长江下游一带人的敬称);下眼相看(看不起人);下路人(居住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人)
(4) 地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5)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6) 指下巴 。如:下吧(同“下巴”);下嗑子(下巴颏)
(7) 臣下;百姓;群众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8) 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9) 方面
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西游记》
(10) 又如:经过调解两下里都同意了
(11) 下一次 。如:下不为例
(12) 特指湖泽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13) 地表之下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14) 里面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15)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6) 指时间、处所、范围
及郡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7) 位在下的人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与其群下
动词
(1) 下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
下见小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客驰下。——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下世(神仙到人间去);下山;下楼;下凡(神话中,神仙降至人间称“下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3) 落下;降下
下,落也。——《尔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 又如:下火(天气炎热);下雨;下雪;下雹子
(5) 离开 。如:下榻(下床);下翻(翻倒);下席(离开席位,表示恭敬);下番(犹下班);下饷(谓收工吃饭)
(6) 弯屈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7) 又如:下头(低头);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8) 卸下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9) 又如:下门(店铺卸下门板,谓开市)
(10) 放入;投入 。如:下采(下赌注);下埽(筑堤时,把筑堤材料放下去);下酿(将熟黍米投入曲液中发酵制酒)
(11) 施行;使用 。如:下火文(佛家火化尸体时念颂的祝告文)
(12) 完成;结束 。如:下架(典当期满);下稍头(结局;收场)
(13) 递送 。如:下插定(送订婚礼物);下小茶(女子纳受男家聘礼。又称下茶,吃茶);下究(犹下达);下话(犹言传话)
(14) 发表、宣告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诏既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谕旨将下
而卒不下
(15) 又如:下制(下诏;皇帝发布诏令);下指示;下令;下逐客令;下命令;下战书;下请帖
(16) 去;到
便下襄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顺江东下。——《资治通鉴》
水陆俱下
买舟而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7) 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如:下番(到外国);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18) 做饭
等我里头赶着给你老炸点儿锅渣面筋,下点儿素面你吃。——《儿女英雄传》
(19) 又如:下饺子;下面条;下汤圆
(20) 指某些动物生产;养;生 。如:下仔;下小猪;下一窝狗崽
(21) 从事棋类活动时,举手着子 。如:下着(本谓下棋落子)
(22) 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
乐毅抉持微弱之 燕,下 齐七十余城。——《三国演义》
(23) 又如:连下数城
(24) 歇宿;收留
徐孺下 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西厢记》
(25) 又如:下人(旅店安排客人住宿);下处(住所;旅店);下店
(26) 以菜肴佐食 。如:下饭(配饭的菜肴);下口(下酒菜;饭菜);下酒物(下酒。用以佐酒的食品)
(27) 投降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28) 又如:下气(说求饶的话);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29) 居人之下;谦让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唐· 韩愈《师说》
(30) 又如:下人(居于人下);下顾(照顾;关照);下气(恭敬顺从)
(31) 安扎
各依本方下营。——诸葛亮《兵要》
(32) 拍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薄暮下管键。——清· 方苞《狱中杂记》
形容词
(1) 身分、地位低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2) 又如:下役(仆役;差人);下一肩(次一等);下作(低贱;卑微);下次小的(下次孩儿。元代称仆役);下番(称少数民族);下人(下属)
(3) 幼小 。如:上下(长幼;尊卑)
(4) 次序或时间在后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
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王以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上下颇惊。——宋· 文天祥《 后序》
(5) 如:下稍头(后来;终了);下浣(下旬);下邻(右边的邻居);下古(近古);下半世(人的后半辈子);下回(下次)
(6) 低于,少于 。如:下节(节操低下,志向、抱负不高);下中(下等中的中等。即第八等);下考(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量词
(1) 表示动作的次数。如:下子(表示动作次数);敲了几下门;摇了几下旗
(2) 表时间的单位,犹言点。如:下子(表示时间短暂)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a1 ha3 ha5 [宝安腔] ha3 | ha1 [客英字典] ha5 ha1 [东莞腔] ha3 ha5 [沙头角腔] ha5 ka1 ha1 [陆丰腔] ha6 [海陆丰腔] ha1 ha6 [台湾四县腔] ha1 ha5 [客语拼音字汇] ha1 ha4 ka1
◎ 潮州话:hia6 ê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下 | 胡雅 | 匣 | 麻二開 | 上聲 | 馬 | 開口二等 | 假 | 麻 | ɣa | ghrax/heaa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本作“壆”,象双手构木为屋形。后作声符,加“子”为义符。子,孩子。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本义:学习)
(2) 同本义
学,识也。——《广雅》
好学近乎知。——《礼记·中庸》
念终始典于学。——《礼记·文王世子》
学,效也。近而愈明者学也。——《尚书大传》
学者,学其所不能学也。——《庄子·庚桑楚》
远寻师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而时习之。——《论语》
学即继以问也。——清· 刘开《问说》
(3) 又如:学书(认真读书);学学乖(经世面,学聪明);学理论;学技术;好学;苦学;教学相长;学文(学习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学习文化知识);学古(学习研究古代典籍)
(4) 模仿
笑嘻嘻走到 凤姐身边学舌。——《红楼梦》。又如:学嘴(学舌);调嘴学舌;学他爸爸走路的样子;学不上来
(5) 讲述,说
一五一十向着珍哥、 晁大舍学个不了。——《醒世姻缘传》
见说万山潭,渔童尽能学。——唐· 陆龟蒙《鱼具》
(6) 又如:学舌(说闲话;搬弄是非)
(7) 讲学
学,教也。——《广雅》
叔仲皮学子柳。——《礼记》
凡学世子及学士。——《礼记·文王世子》
哀王者,帝之少弟,与太子游学相长大。——《资治通鉴》
名词
(1) 学校 。又曾称学庐、学教、学馆、学堂、学宫、学院、学屋、学园
学,官也。——《广雅·释室》
君子学以致其道。——《论语》
学则三代共之。——《孟子》
万用入学。——《夏小正》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礼记·王制》
国子先生晨入太学。——韩愈《进学解》
(2) 又如:学俸(教师的薪水);学宪(学台);学台(学政);学里(明清时设立的管理各级地方儒生的机构)
(3) 学问
天子积学。——《后汉书·列女传》
学有未达。——清· 刘开《问说》
是芋视乃学。——清· 周容《芋老人传》
生平为学。——清· 张廷玉《明史》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学耻全牛(惭愧学问未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学行(学问与品行);才学(才能与学问);绝学(失传的学问);家学(祖传学问)
(5) 学科;某一门类系统的知识
今日覩卿词学。——《剧谈录·宣宗夜召翰林学士》
(6) 又如:文学;哲学;地理学;化学;问学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