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声气
(1) 指消息或信息
(2) 〈方〉说话时的语气、语调
(3) 指士气
(4) 指鼓动士气
(5) 志趣和性格;意气
词语解释
声音气息。语本《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孔颖达 疏:“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 宋 叶适 《与赵丞相书》:“闻命之日,惭汗悚仄,不能出声气。” 沙汀 《淘金记》十二:“同 彭胖 一桌的有三个茶客……没有一个人出声气。”
指朋友间共同的旨趣和爱好。
《鬼谷子·中经》:“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 宋 王禹偁 《别长沙彭暐序》:“生即公之季子,侍驾而来,予得以声气求应之义投之。”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素秋》:“公子倒屣而出,烛之,非他,乃 周生 , 宛平 之名士也,素以声气相善。”亦用于贬义,指官场中的交接往来。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一时奔走声气者,遂先期辐凑於其门,场屋中多倖进者。”《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他却一面广交声气,凡是有个红点子的人,他无有不交结的。”
谓以金鼓之声鼓舞士气。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杜预 注:“金鼓以佐士众之声气。”
说话的声音和语气。
汉 王充 《论衡·骨相》:“相或在内,或在外,或在形体,或在声气。”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司空 南阳 来季德 停丧在殯,忽然见形,坐祭牀上,颜色、服饰、声气,熟是也。” 元 无名氏 《冯玉兰》第三折:“就是恰纔那一隻空船上,有人在舱里啼哭,像一个女人的声气那。” 鲁迅 《呐喊·孔乙己》:“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指文章的声韵和气势。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夫才量学文,宜正体製,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清 恽敬 《答伊扬州书》:“自 皇甫持正 、 李南纪 、 孙可之 以后,学 韩 者皆犯之,然其法度之正,声气之雅,较之破度败律以为新奇者,已如负青天而下视矣。” 章炳麟 《辨诗》:“ 汉 世《郊祀》《房中》之乐,有三言七言者,其辞閎丽詄荡,不本《雅》《颂》,而声气若与之呼召,其风独五言为善。”
犹言神情、气概、声势。
汉 徐干 《中论·法象》:“视不离乎结襘之间,言不越乎表著之位,声气可范,精神可爱。”《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配 声气壮烈,终无挠辞,见者莫不叹息。” 唐 韩愈 《嘲鼾睡》诗之一:“ 澹师 昼睡时,声气一何猥?” 孙犁 《白洋淀纪事·女保管》:“没错的地主富农也要求重新讨论他们的成分,想钻空子,声气更恶劣。”
犹言消息或音讯。
《明史·于玉立传》:“海内建言废錮诸臣,咸以东林为归。 玉立 与通声气,东林名益盛。” 张篁溪 《记自立会》:“后与吾师 康南海 先生暗通声气,得 南海 先生之助,宗旨乃稍稍易。” 邹韬奋 《大众生活社致北平全体学生的一封信》:“希望你们经常地跟其它各地的救亡战士互通声气,以便建筑一列全国规模的抗 日 救亡堡垒。”
犹议论。
清 曾国藩 《原才》:“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嚮,势不能不腾为口説而播为声气。”《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将来任凭你送人也罢,择配也罢,你就有了主权,我也不遭声气。”
引证解释
⒈ 声音气息。
引语本《易·乾》:“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孔颖达疏:“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础柱润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
宋叶适《与赵丞相书》:“闻命之日,惭汗悚仄,不能出声气。”
沙汀《淘金记》十二:“同彭胖一桌的有三个茶客……没有一个人出声气。”
⒉ 指朋友间共同的旨趣和爱好。
引《鬼谷子·中经》:“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
宋王禹偁《别长沙彭暐序》:“生即公之季子,侍驾而来,予得以声气求应之义投之。”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素秋》:“公子倒屣而出,烛之,非他,乃周生,宛平之名士也,素以声气相善。”
亦用于贬义,指官场中的交接往来。 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一时奔走声气者,遂先期辐凑於其门,场屋中多倖进者。”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九十回:“他却一面广交声气,凡是有个红点子的人,他无有不交结的。”
⒊ 谓以金鼓之声鼓舞士气。
引《左传·僖公二十二年》:“三军以利用也,金鼓以声气也。”
杜预注:“金鼓以佐士众之声气。”
⒋ 说话的声音和语气。
引汉王充《论衡·骨相》:“相或在内,或在外,或在形体,或在声气。”
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八:“司空南阳来季德停丧在殯,忽然见形,坐祭牀上,颜色、服饰、声气,熟是也。”
元无名氏《冯玉兰》第三折:“就是恰纔那一隻空船上,有人在舱里啼哭,像一个女人的声气那。”
鲁迅《呐喊·孔乙己》:“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
⒌ 指文章的声韵和气势。
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夫才量学文,宜正体製,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清恽敬《答伊扬州书》:“自皇甫持正、李南纪、孙可之以后,学韩者皆犯之,然其法度之正,声气之雅,较之破度败律以为新奇者,已如负青天而下视矣。”
章炳麟《辨诗》:“汉世《郊祀》《房中》之乐,有三言七言者,其辞閎丽詄荡,不本《雅》《颂》,而声气若与之呼召,其风独五言为善。”
⒍ 犹言神情、气概、声势。
引汉徐干《中论·法象》:“视不离乎结襘之间,言不越乎表著之位,声气可范,精神可爱。”
《三国志·魏志·袁绍传》:“配声气壮烈,终无挠辞,见者莫不叹息。”
唐韩愈《嘲鼾睡》诗之一:“澹师昼睡时,声气一何猥?”
孙犁《白洋淀纪事·女保管》:“没错的地主富农也要求重新讨论他们的成分,想钻空子,声气更恶劣。”
⒎ 犹言消息或音讯。 《明史·于玉立传》:“海内建言废錮诸臣,咸以东林为归。
引玉立与通声气,东林名益盛。”
张篁溪《记自立会》:“后与吾师康南海先生暗通声气,得南海先生之助,宗旨乃稍稍易。”
邹韬奋《大众生活社致北平全体学生的一封信》:“希望你们经常地跟其它各地的救亡战士互通声气,以便建筑一列全国规模的抗日救亡堡垒。”
⒏ 犹议论。
引清曾国藩《原才》:“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嚮,势不能不腾为口説而播为声气。”
《老残游记》第十七回:“将来任凭你送人也罢,择配也罢,你就有了主权,我也不遭声气。”
声气的国语词典
声音和气息。《易经.乾卦.文言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句下唐.孔颖达.正义:「同声相应者,若弹宫而宫应,弹角而角动是也……此二者声气相感也。」后用以比喻朋友间志趣相投合。
声气的网络释义
声气
声气 (粤语词汇)
声气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小篆字形。象云气蒸腾上升的样子。“气”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云气)
(2) 同本义
气,云气也。——《说文》。按,云者,地面之气,湿热之气升而为雨,其色白,干热之气,散而为风,其色黑。”
天气下降,地气上腾。——《礼记·月令》
地有气。——《考工记·总目》
望其气。——《史记·项羽本纪》
此天子气也。
窗以达气。——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气朔(指显示吉凶的云气和每月的朔日);气祲(古代泛指据以占卜吉凶的云气);气纬(指云气星象);气晕(日、月四周所生的晕气)
(4) 气体的通称 。既没有独立的形态又没有固定的体积而趋向无限膨胀的流体。如:气蚀。又指天然气。如:气田
(5) 空气
气谓嘘吸出入者。——《礼记·祭义》注
(6) 又如:气球(一种供游戏用的足球,用皮革制成,内充空气)
(7) 气象
故在天为气。——《素问·天元纪大论》。注:“谓风热温燥寒。”
天有六气…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左传·昭公元年》
山气日夕佳。——晋· 陶渊明《饮酒》诗
春气动。——清· 方苞《狱中杂记》
(8) 节气;节候 。如:气序(节气;季气;气候);气和(气候调和);气劲(气候寒冽)
(9) 气味
香气环旋。——唐· 李朝威《柳毅传》
恶气袭衣裙。——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与饮食之气相薄。——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又如:气子(气味);气韵
(11) 呼吸;气息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李广苏建传》
缢即气绝。——清· 方苞《狱中杂记》
启时气绝。——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气命(性命);气歇(缓一口气);气疾(呼吸系统疾病);气凑(呼吸急促)
(13) 声气,语气 。如:气长(理直气壮);气拍(醒木;惊堂木);气竭声嘶(气力竭尽,声音嘶哑)
(14) 景象;气氛
以达秋气。——《礼记·月令》
(15) 指社会风气和习俗 。如:气土(犹风土);气尚(风尚,气节);气俗(风气习俗);气脉(风气,习俗);气习(风气习俗)
(16) 指人、物的属性或一地的天然特点 。如:气秀(气质优美);气昏(气昏混浊);气品(指万物);气习(气质,习性);气孱(气质虚弱)
(17) 气运 。如:气脉(犹气运)
(18) 指人的元气
气者,体之充也。——《孟子》
气母(元气的本原)
(19) 指精神状态,情绪
恢弘志气。——诸葛亮《出师表》
敢以矜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其气浩然。——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气叹(泄气);气不忿(不甘心;不服气);气不愤(气不忿);气合(意气相投);气志(指精神、意志)
(20) 气派;气概 。如:气色(气势;气派);气性(气势;威风);气傲(气高;意气高傲)
(21) 义气 。如:气谊(情谊;交情);气侠(义气豪侠);气义(义气;情谊)
(22) 气焰;权势
一鼓作气。——《左传·庄公十年》
以厉其气。——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气吞万里如虎。——宋·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豪民气尽。——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气沮(气势衰弱);气魄(气势)
(23) 指作家的气质或作品的风格,气势 。如:气格(指诗文的气韵和风格);气习(诗文的风格)
(24) 作风;习气 。如:气重(气性大);气信(意气)
(25) 中医学术语。指脉气和营卫
五气、五声、五色。——《周礼·疾医》。注:“肺气热,心气次之,肝气凉,脾气温,肾气寒。”
气疫(谓染疫气而得病);气脉(血气与脉息)
(26) 指效力,作用 。如:气业(功业)
(27) 通“器”。用具,工具
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礼记·乐记》
动词
(1) 使生气;使气恼 。如:气人;他故意气她一下
(2) 愤怒;气恼;生气 。如:气闹(气恼;恼怒);气蛊(气恼);气寒(气恼至极点);气不舍(生气不过);气虎虎(气愤);气狠狠(形容生气发狠的样子)
(3) 通“乞”。向人求讨
是若人气。——《墨子·非儒下》
后缀
(2) 用在形容词后,相当于“样子” 。如:秀气,俊气,美气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i5 [宝安腔] hi5 [台湾四县腔] hi5 ki5 [陆丰腔] hi5 [海陆丰腔] hi5 ki5
◎ 潮州话:k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氣 | 去旣 | 溪 | 微開 | 去聲 | 未 | 開口三等 | 微 | 止 | khioih/qioy | kʰĭəi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