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声息
(1) 声音
(2) 情况或消息
词语解释
消息;情况;形势。
《三国志·蜀志·李恢传》:“时 恢 众少敌倍,又未得 亮 声息。”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夫人云]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末背云]呀,声息不好了也![旦云]呀,俺娘变了卦也!”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国事七·土木之败》:“又明日,过 怀来 ;又二日,过 宣府 。日去一日,非风即雨,声息愈急,人情汹汹。” 萧乾 《往事回忆》:“从一开始,我就设立了个专栏,从创作观点到稿件处理,经常和作者们互通声息。”
声音。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 玉姐 ﹞听丫环们都齁齁睡熟,楼下也无一些声息。”《儒林外史》第八回:“ 王太守 道:‘是那三样?’ 蘧公子 道:‘是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 王太守 大笑道:‘这三样声息,却也有趣的紧。’”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马路上行人很少,静幽幽的,没有声息。”
气息。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 春花 ﹞去扶扶 甄监生 时,声息俱无,四肢挺直。” 金松岑 《心声》:“医者入门而视羸尩之疾,望闻切脉,必先听其声息之高下以差。” 巴金 《家》九:“两只眼睛闭着,鼻孔里微微发出一点声息。”
引证解释
⒈ 消息;情况;形势。
引《三国志·蜀志·李恢传》:“时恢众少敌倍,又未得亮声息。”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夫人云]小姐近前,拜了哥哥者![末背云]呀,声息不好了也![旦云]呀,俺娘变了卦也!”
明郎瑛《七修类稿·国事七·土木之败》:“又明日,过怀来 ;又二日,过宣府。日去一日,非风即雨,声息愈急,人情汹汹。”
萧乾《往事回忆》:“从一开始,我就设立了个专栏,从创作观点到稿件处理,经常和作者们互通声息。”
⒉ 声音。
引《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玉姐﹞听丫环们都齁齁睡熟,楼下也无一些声息。”
《儒林外史》第八回:“王太守道:‘是那三样?’ 蘧公子道:‘是吟诗声,下棋声,唱曲声。’ 王太守大笑道:‘这三样声息,却也有趣的紧。’”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一:“马路上行人很少,静幽幽的,没有声息。”
⒊ 气息。
引《二刻拍案惊奇》卷十八:“﹝春花﹞去扶扶甄监生时,声息俱无,四肢挺直。”
金松岑《心声》:“医者入门而视羸尩之疾,望闻切脉,必先听其声息之高下以差。”
巴金《家》九:“两只眼睛闭着,鼻孔里微微发出一点声息。”
声息的国语词典
消息。
如:「互通声息」。
声息的网络释义
声息 (词语概念)
近义词
声息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兼形声。从心,从自,自亦声。自,鼻子。古人以为气是从心里通过鼻子呼吸的。本义:喘气;呼吸)
(2) 同本义
息,喘也。——《说文》
亦孔之。——《诗·大雅·桑柔》。笺:“如仰疾风,不能息也。”
尚不敢惕息。——《汉书·扬雄传》。注:“出入气也。”
则心惕息。——《汉书·司马迁传》。注:“喘息也。”
武气绝,半日复息。——《汉书·苏武传》
随形势为沟墙,庶息响相闻,易于守御。——《明史·王复传》
(3) 又如:喘息(急促呼吸);息息(呼吸;气息出入);息窒(窒息,呼吸困难);息响(呼吸的声音);息贲(中医病名。指呼吸急促、气逆上奔的症候)
(4) 叹气
北山愚公长息。——《列子·汤问》
喟然大息。——《汉书》
闵王太息。——《战国策·齐策》。注:“长出气也。”
(5) 又如:叹息(叹气);息悒(叹息忧闷)
(6) 停止,停息
息,安也。——《广雅》
息,休也。——《释言》
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礼记·檀弓》。注:“犹安也。”
而不得息。——《吕氏春秋·适威》。注:“安也。”
臣必致死礼以息楚。——《左传·昭公八年》
莫不敢遑息。——《诗·召南·殷其靁》
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
维子之故,使我不能息兮。——《诗·郑风·狡童》
昼夜不息。——《广东军务记》
请息交以绝游。——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无时而息。——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兵革既未息,儿童尽东征。——杜甫《羌村三首》
(7) 又如:息口(停口);息手(停手);息糜(制止;停止);息言(停止言事);息甲(解除盔甲。停战)
(8) 休息
民亦劳止,汔可小息。——《诗·大雅·民劳》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息景(息影。退隐闲居);息劳(休息);息喘(喘息。比喻紧张活动中的短暂休息);作息(工作和休息);歇息(休息);息力(休息)
(10) 滋息;生长
消息盈虚,终则有始。——《庄子·秋水》
(11) 又如:息马(畜养、蕃息马匹);息人,息民(使人民得到休养生息)
(12) 平息
望峰息心。——《艺文类聚·吴均·与朱元思书》
(13) 又如:息事(平息事端);息喘(平息喘气)
(14) 消除
息子贡之志。——《韩非子·五蠹》
(15) 又如:息望(不再生妄想);息虑(消除担忧;消除杂念)
(16) 通“熄”。熄灭;消失
彖曰:“革,水火相息”。——《易·革》
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庄子·消遥游》
(17) 又如:息了心(断了念头;死心);息灭(熄灭;绝灭);息机(熄灭机心)
名词
(1) 气息,呼吸时出入的气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庄子·逍遥游》
屏息观之。——明· 魏禧《大铁椎传》
半日复息。——《汉书·李广苏建传》
数息可达。——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一息尚存;鼻息
(3) 利息,利钱
岁余不入,贷钱者多不能与其息,客奉将不给。——《史记·孟尝君传》
(4) 又如:息利(利息);息金(利钱,利息)
(5) 消息
至今已八九日,并无息耗,不免忧疑。——欧阳修《熙宁四年与大寺丞书》
(6) 又如:信息(音信;消息);息耗(消息,信息)
(7) 亲生子女
汝息为我子,汝亲为我翁。——张籍《董公诗》
(8) 又如:息子(亲生儿子);息女(亲生女儿);息男(亲生儿子)
(9) 春秋时诸侯国名 。故址在今河南省息县北
(10)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it7 [台湾四县腔] sit7 [客英字典] sit7 [东莞腔] sit7 [客语拼音字汇] sed5 xid5 [陆丰腔] sit7 [宝安腔] sit7 [沙头角腔] sit7 [海陆丰腔] sit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息 | 相即 | 心 | 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三等 | 曾 | 蒸 | sĭək | sik/si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