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

shēng míng [sheng ming]
繁体 聲明
注音 ㄕㄥ ㄇ一ㄥˊ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声明 shēngmíng

(1) 公开表态或说明

庄严声明
我们则公开声明,恰是为着促使这些东西的消灭而创设条件,而努力奋斗。——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declare

(2) 指声明的文告

发表声明
pronouncement

词语解释

  1. 《左传·桓公二年》:“鍚鸞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原谓声音与光彩,后以喻声教文明。

    南朝 齐 谢朓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文物共葳蕤,声明且葱蒨。” 五代 李宏皋 《溪州铜柱记》:“天人降止,备物在庭,方振声明,又当昭泰。” 明 唐顺之 《谢赐银币表》:“伏愿蛮夷戎狄尽归神化之炉锤,礼乐文章益广声明之衣被。” 清 魏源 《白岳东岩》诗:“声明走百灵,结构黥幽谷。”

  2. 犹言呈明。旧时以下对上之词。

    清 蒋士铨 《桂林霜·客窜》:“因此弟辈一面声明开府,一面奔赴京师,要使臣节光昭,交情完密。” 清 黄辅辰 《戴经堂日钞·咸丰三年三月初五六七日》:“初六日,补具声明,呈请将正项银一千二百八十两先行付库兑收。”

  3. 声张而明晓之。

    清 夏燮 《中西纪事·粤东要抚》:“至 琦善 身膺重寄,不能声明大义,拒絶要求,竟甘受其欺侮,已出情理之外。”

  4. 公开说明或表态。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我声明,不要把我算在里面,你们房子卖不卖,我从来没有想过。”

  5. 指国家、政府、政党、团体等为公开表明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立场和主张而发表的正式文体。

    吴晗 《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我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 美国 政府的侮辱,发表了一个公开声明。”

  6. 佛教语。五明之一。古 印度 的文法、声韵之学。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詁训字,詮目疏别。” 清 龚自珍 《<蒙古像教志>序》:“故撰《像教志》,专以推尊因明门中声明一门,而非讚嘆夫食肉衣黄,堕邪师见也。”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八讲:“对其他的学说,例如唯识、中观以及小乘各部的毗昙、因明、声明等等,他( 玄奘 )也勤加学习。”

引证解释

⒈ 原谓声音与光彩,后以喻声教文明。

《左传·桓公二年》:“鍚鸞和铃,昭其声也;三辰旂旗,昭其明也。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文物以纪之,声明以发之,以临照百官。”
南朝齐谢朓《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文物共葳蕤,声明且葱蒨。”
五代李宏皋《溪州铜柱记》:“天人降止,备物在庭,方振声明,又当昭泰。”
明唐顺之《谢赐银币表》:“伏愿蛮夷戎狄尽归神化之炉锤,礼乐文章益广声明之衣被。”
清魏源《白岳东岩》诗:“声明走百灵,结构黥幽谷。”

⒉ 犹言呈明。旧时以下对上之词。

清蒋士铨《桂林霜·客窜》:“因此弟辈一面声明开府,一面奔赴京师,要使臣节光昭,交情完密。”
清黄辅辰《戴经堂日钞·咸丰三年三月初五六七日》:“初六日,补具声明,呈请将正项银一千二百八十两先行付库兑收。”

⒊ 声张而明晓之。

清夏燮《中西纪事·粤东要抚》:“至琦善身膺重寄,不能声明大义,拒絶要求,竟甘受其欺侮,已出情理之外。”

⒋ 公开说明或表态。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我声明,不要把我算在里面,你们房子卖不卖,我从来没有想过。”

⒌ 指国家、政府、政党、团体等为公开表明对某些问题或事件的立场和主张而发表的正式文体。

吴晗《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我们一些人商量了一下,要揭穿国民党政府的阴谋,抗议美国政府的侮辱,发表了一个公开声明。”

⒍ 佛教语。五明之一。古印度的文法、声韵之学。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七岁之后,渐授五明大论:一曰声明,释詁训字,詮目疏别。”
清龚自珍《<蒙古像教志>序》:“故撰《像教志》,专以推尊因明门中声明一门,而非讚嘆夫食肉衣黄,堕邪师见也。”
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八讲:“对其他的学说,例如唯识、中观以及小乘各部的毗昙、因明、声明等等,他( 玄奘 )也勤加学习。”

声明的国语词典

公开解说以昭告大众。

如:「声明作废」。

声明的网络释义

声明 (汉语词汇)

  • 声明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shēng míng,指公开表态或说明, 庄严声明,另指声明的文告, 发表声明。《左传·桓公二年》等史书均有记载。
  • 声明造句

    这个声明从宣布之日起即生效。
    有时候当我们做出如此的声明后,会鼓励其它有些想要或需要喝酒的人不喝,别人并不会看低你。
    我们义正辞严的声明赢得了大多数的支持。
    该政府抛出一个混淆是非的声明,竭力为自己的侵略行径辩解。
    本证书并不构成我本人或者我所代表的银行或者企业的责任声明。
    声明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这分声明还表示,这对夫妇仍然希望能破镜重圆。
    我国外交部的这一项声明,义正词严,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强烈愿望。
    我多次声明过此事与我们无关。
    我得郑重声明,此事完全与公家无涉。
    也许在做出这种耸人听闻的声明之前你应该记住这一点。
    觉得"非你莫属"这个声明,有些贼喊捉贼的味道。
    你好,首先声明我是借花献佛了,我在护肤杂志上面看到的。
    虽然,湖北省消费者委员会已经发出声明,称此说法是个别人招摇撞骗。
    而梅妈自爱女离世后,已按捺不住多番大发雷霆,更发声明誓要保障阿梅的财物。
    昨日,奇虎对于瑞星的指责发表"紧急声明",暗指对方"造谣中伤"。
    本周,中国的议会国务院声明它将派出巡视员到16个省市去控制倒行逆施。
    而梅妈自爱女离世后,已按捺不住多番怒不可遏,更发声明誓要保证阿梅的资产。
    本人玛丽伊丽莎白卡森,身体健康,思想健全,在此郑重声明,此乃本人最后的遗嘱。
    在没有弄清事态的走向前,他不想发表声明。

    汉字详情

    shēng [sheng]
    部首: 329
    笔画: 7
    五笔: FNR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GAH
    四角: 402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耳,殸( 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2) 同本义

    声,音也。——《说文》

    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礼记·乐记》

    声依永律和声。——《虞书》

    凡声阳也。——《礼记·郊特牲》

    苍蝇之声。——《诗·齐风·鸡鸣》

    有闻无声。——《诗·小雅·车攻》

    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柳宗元《永州八记》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孟子·梁惠王下》

    (3) 又如:声叉(声音不正常);声嘶(声音破哑);声如洪钟(形容人语音响亮,有如大钟的声音);声振林木(形容歌声的高亢清远,足以使林木摇动);声动梁尘(形容歌声洪亮动人)

    (4) 音乐;诗歌

    不大声以色。——《诗·大雅·皇矣》

    赵王窃闻 秦王善为 秦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声音不足听于耳与?——《孟子·梁惠王下》

    (5) 又如:声色货利(音乐、女色、货物、财利。泛指旧时统治阶级所追求的物质享受);声诗(乐歌);声尘(音乐)。又专指古代指挥作战的钲、铙、鼓等乐器的声音

    变非声章,弗能移也。——《国语》

    (6) 声望,声名(名声)

    文王有声。——《诗·大雅·文王有声》

    故声闻过情,君子耻之。——《孟子·离娄下》

    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吕氏春秋·过理》

    (7) 又如:声气(名声;名气);声名煊赫(名声显赫);声芳(美好的声名);声施(名声流传);声烈(显赫的名望);声名人(有名望的人);声位(声望与地位)

    (8) 口信;消息;传说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声传(传闻之事);声论(犹舆论);声闻(音讯,讯息)

    (10) 声威;声势

    声威天下。——《战国策·齐策》。注:“势也。”

    (11) 又如:声教(声威与教化);声焰(声势气焰);声振寰宇(名声威势振动天下。形容声威极盛);声乡(犹声势);声张势厉(声势煊赫);声势重灼(声威气势逼人);声势赫奕(声威气势盛大显赫);声势汹汹(形容气势盛大的样子。多含贬义)

    (12) 汉字的声调 。如:声病(诗、词、曲的声调、平仄,不合于规定的律则、标准);声颡(腔调);声律(诗赋文章的声韵与格律);声比(音调相谐);声文(泛指音调);声曲(音声曲调);声度(犹声调);声客(犹言声调)

    (13) 言语,口音

    与人罕言,语类楚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14) 又如:声嗽(言语)

    (15) 指汉字的声母。汉字字音的一部分,指一个汉字音节开头的音 。如:声旁(分析汉字形体的术语。指形声字结构中表示读音的部分,与形旁相对而言);声纽(音韵学术语。即声母。汉字音节开头的辅音);声符(即声旁)

    动词

    (1) 发声 。如:不声不响;声张(作声;张扬);声哄(哄闹);声咳(咳嗽声);声唤(呻吟,因痛苦而叫喊);声屈(喊冤)

    (2) 声称,宣扬

    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声云(犹声言);声兵(宣布出兵);声述(声明陈述);声叙(明白陈述)

    (4) 吟咏;乐歌 。如:声伎(指歌舞等技艺)

    (5) 听

    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声,口鼻不得而臭味。——清· 谭嗣同《仁学》

    量词

    (1) 表示声音发出次数的单位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2) 又如:几声抽泣;几声鸟鸣

    英文翻译

    sound, voice, noise; tone; music

    方言集汇

    ◎ 粤语:seng1 sing1

    宋本广韵

    míng [ming]
    部首: 429
    笔画: 8
    五笔: JE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AB
    四角: 67020

    英文翻译

    bright, light, brilliant; clear

    方言集汇

    ◎ 粤语:ming4
    ◎ 客家话:[梅县腔] miang2 min2 [海陆丰腔] min2 mang2 miang2 [东莞腔] min2 [宝安腔] min2 [客英字典] miang2 min2 [沙头角腔] min2 [客语拼音字汇] mang2 miang2 min2 [陆丰腔] miang3 min3 [台湾四县腔] min2 mang2 miang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二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武兵庚三開平聲開口三等mieng/myangmĭɐ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