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窠锦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锦缎的一种。
《宋史·舆服志五》:“ 景祐 元年,詔禁锦背、绣背、遍地密花透背采段,其稀花团窠、斜窠、杂花不相连者非。” 宋 陆游 《斋中杂题》诗:“闲将 西蜀 团窠锦,自背 南唐 落墨花。”
引证解释
⒈ 锦缎的一种。
引《宋史·舆服志五》:“景祐元年,詔禁锦背、绣背、遍地密花透背采段,其稀花团窠、斜窠、杂花不相连者非。”
宋陆游《斋中杂题》诗:“闲将西蜀团窠锦,自背南唐落墨花。”
团窠锦的网络释义
团窠锦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囗(
),专声。本义:圆)(2) 同本义
团,圆也。——《说文》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文选·班婕妤·怨歌行》
(3) 又如:团扇(圆形的扇子。古代多用于帝王宫内,又称宫扇);团领(圆领);团栾(形容圆的样子);团茅(团苞,团焦。圆形草屋);团城(北京故宫西北、北海南门口的圆形围城)
(4) 有点圆 。如:团脸
动词
(1) 把东西揉弄成圆球形 。如:团搦(团弄,摆弄);团掿(摆弄);团纸团儿;团药丸
(2) 围绕 。如:团团转
(3) 聚集,集合
众宾团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4) 又如:团书(通知聚会的请柬)
(5) 估量;猜度 。如:团量(估量)
(6) 分不开;聚合在一起
西园歌舞骤然稀,只有多情蝴蝶作团飞。——宋· 石孝友《南歌子》
(7) 又如:团体(组织起来,团结为一体)
(8) 调理,解决 。如:团弄(处理,解决)
名词
(1) 泛指球形或圆形的物品。如:汤团;麻团;团子;菜团
(2) 工作或活动的集体。如:工作团;剧团;参观团;团行(宋代行会组织);团防,团防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反动地主武装的指挥机关)
(3) 由若干个营组成的军队一级组织。通常隶属于师 。如:第一团
(4) 特指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如:团中央
(5) 团练
谢庄办团。——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三保戒团众。
量词
结成一团的东西。如:一团乱麻;一团毛线
名词
团子 米或粉制成的球形食品
寒食枣团店,春低杨柳枝。——唐· 白居易《寒食日过枣团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穴,果声。本义:筑在地洞里的鸟窝)
(2) 同本义
窠,空也。一曰鸟巢也。空中曰窠,树上曰巢。——《说文》
鸟鸢争食雀争窠。——白居易《问鹤》
(3) 其他动物的巢穴
鸠犬竟同窠。——周昂一《边俗诗》
穴宅奇兽,窠宿异禽。——左思《蜀都赋》
(4) 如:窠窟(动物栖身之所);窠穴(鸟兽藏身之所。常喻指坏人聚居、活动的地方);窠子(私娼的俗称);窠棚(窝棚)
(5) 人安居或聚会的处所
抛却山中诗酒窠。——辛弃疾《鹧鸪天·三山道中》
(6) 框格。写碑文或篆刻时划的界格。如:擘窠大字(碑文划界格写大字)
(7) 空缺 。如:窠阙(空缺,特指官吏职位空缺)
(8) 洞;坑 。如:窠臼(门臼。旧式门上承受转轴的臼形小坑)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ko1 [客英字典] ko1 [海陆丰腔] ko1 [梅县腔] ko1 [客语拼音字汇] ko1 vo1 [宝安腔] ko1
◎ 潮州话:ko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科 | 苦禾 | 溪 | 戈一合 | 平聲 | 歌 | 合口一等 | 戈 | 果 | khua/qua | kʰuɑ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帛,金声。本义: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
(2) 同本义
锦,襄邑织文。——《说文》。 朱骏声按,染丝织成文章也。 汉襄邑县贡织文。”
皆奉玉锦束请觌。——《仪礼·聘礼》。注:“玉锦,锦之文纤缛者也。”
衣锦尚絅。——《礼记·中庸》
锦衣狐裘。——《诗·秦风·终南》
(3) 又如:锦囊(锦制的袋子);锦衾(锦制的大被);锦帆(锦制的帆);锦覆(以织锦遮掩羞丑,喻作美言庇护)
(4) 古指锦袍 。如:锦襕衣(华美的袈裟);锦衣纨绔(指华美服装,也指豪华生活)
(5) 旧时书信中的敬词 。如:锦念;锦注(书信用语。敬称对方的关注。也称锦念);锦郎(书轴的别名);锦素(书信)
形容词
(1) 比喻鲜艳华美的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2) 又如:锦文(鲜明华丽的花纹);锦石(有色彩花纹的石头);锦瑟(装饰华丽的瑟);锦币(鲜丽的彩帛)
(3) 在锦上绣花的 。如:锦字